陆晔瑾
【摘 要】幼儿社交敏感症是指幼儿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持续的或反复出现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回避行为。要使转化策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了解该病症产生的原因,找准治疗的关键。实践证明,综合运用距离疗法、同伴疗法、机会疗法、游戏疗法、家庭疗法,能有效改善社交敏感症,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社交敏感症;转化;策略
幼儿社交敏感症是指幼儿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持续的或反复出现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回避行为。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语言表达不连贯不清晰;躲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与人交往时容易紧张出汗、躯体僵硬、分泌大量唾液等。幼儿社交敏感症是幼儿群体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随着二孩和夫妻离异情况的增多,近年来,该病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社交敏感症的转化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要使转化策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了解该病症产生的原因,找准治疗的关键。本文试结合一个具有典型倾向症状的案例来做具体分析。
一、个案情况
小喆,男,2013年10月出生。入园时各项体检正常,体重、身高比平均值略高,外貌无异常,动作和智力发展正常,与同龄幼儿的发展水平无差异。
但小喆入园后,当教师和他说话时,他时常表现出神情紧张,眼神回避,甚至眼圈发红,噙满泪水的样子。小喆虽然能理解教师的语意,但多数情况下只用点头、摇头回应,或用简单的字句回答问题,表达也不清晰。
经观察和分析,教师得出小喆具有典型的社交敏感症状倾向,主要表现为:在集体中情绪低落、拘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积极性低;虽然语言能力正常,但不愿与他人交流,除父母外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社会交往出现障碍。美国特殊教育学家柯克·加拉赫经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交敏感症幼儿及具有该倾向的幼儿之中。
二、幼儿社交敏感症的主要原因分析
幼儿的父母也关注到小喆异于其他孩子的情况,内心焦急,立即去医院就医问诊。一系列神经系统、生化、脑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由此排除了生理原因。经过对家庭教育环境的观察、分析,教师得出小喆之所以产生社交敏感倾向,主要与家长的培养教育方式有关。小喆的父母比较强势,孩子长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独立人格和正面的心理需求被忽视,且亲子交流中指责、批评占了大多数,长期的不良刺激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幼儿对亲人的依赖性很強,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依赖,更有心理发展方面的依赖,且幼儿对周围各种不良因素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不良精神刺激的长期影响,如经常被父母苛责或家庭关系的不和睦都会严重影响幼儿开展正常的社会交往。长此以往,幼儿就容易形成自卑敏感、逃避退缩的性格。这种社交挫折又会进一步加重逃避行为,最终导致社交敏感症,社交敏感症如不能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三、幼儿社交敏感症的转化策略
(一)距离疗法
距离疗法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和幼儿保持一定距离,目的是消除幼儿对新环境的焦虑,减少与教师面对面接触的紧张,保持心理安全感。
小喆早晨来园时,教师主动向他问好,并不要求他有回应。活动前,教师先告诉他稍后要做的事,并在活动中注意观察他的行为,以便在他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以免他产生不知所措又不愿找老师的尴尬。集体游戏时,教师尽量减少开展幼儿“拉圆圈”的游戏,以免造成小喆与其他小朋友拉手的恐惧。在区域活动前,教师告诉小喆可以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也可以选择玩具柜中的玩具,活动地点也可自由选择。
在宽松的环境里,小喆的紧张心理得到了舒缓。户外活动时,他由远远地看着其他幼儿玩,到慢慢地跟在幼儿后面玩,直至能小心翼翼地参与到集体游戏中去。区域游戏时,小喆也由一开始的闲坐,到玩自己带来的玩具,最后一步步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二)同伴疗法
同伴疗法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与群体接触的机会来帮助其体验交流的需要和交往的快乐,使之产生愿意交往的动机,并由此提高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逐步提升交往技能。
此“治疗”方案有一个调整过程。起先,教师有意为小喆选择主动、活泼、开朗的伙伴,带动他参加集体活动。
【镜头1】
来园后,小喆拿着自己的玩具,一个人怔怔地坐在椅子上,也不说话。教师请来了班里最活跃的佳琦,对她说:“小喆一个人坐在那里,有点不开心,你做他的好朋友,帮助他好吗?”佳琦张嘴一笑:“好的。”教师又对小喆说:“小喆,佳琦想和你做朋友,和你一起玩,好吗?”小喆点点头。佳琦拿了个新玩具说:“我来教你玩!”于是佳琦玩,小喆看。接着轮到小喆玩,小喆没玩一会,佳琦就把玩具抢了过去,“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玩的。”随后玩具就一直在佳琦的手上了,她越玩越不肯放手,把小喆撇在了一边。一开始小喆静静地看了一会,见佳琦没再理他,又坐回到了座位上,抱起自己的玩具,继续保持沉默。
【镜头2】
区域活动“娃娃”家游戏开始了,主动性强、能干的小逸、小怡担任 “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小喆做“孩子”。“爸爸”对“孩子”说:“今天你生病了,要躺在床上,我和妈妈烧饭给你吃。”于是,小喆只好乖乖地躺在床上,小逸、小怡则开开心心地忙里忙外:一会去超市买菜,一会洗洗切切,一会烧水煮饭,直到游戏时间快结束了,才告诉“孩子”:“起来吧,现在到吃饭时间了。”
由上述两个镜头可见,活泼的幼儿往往惯于发号施令,小喆不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且因差异过大而形成更大的压力,更为压抑。所以,活动中,小喆不但没有随之活跃起来,相反,如果其他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流露出不满,还会加深他的自卑情绪。
鉴于此,教师调整了策略,有意让性格相似、彼此有共同语言的幼儿和小喆做朋友,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没有压力,甚至能让他们发挥主动性的环境。小玉也是偏内向的孩子,自从撮合他们成为好朋友之后,时常可以看到他们肩并肩看书、时不时交流的身影。他们分享互相的“秘密”,共同玩着他俩想出来的游戏,活动区域中经常能听到他们开心的笑声。可见,像小喆这类具有社交敏感症的幼儿更需要的是性格相似的伙伴,而不是只会命令他的朋友。
(三)机会疗法
在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通过细致地观察、挖掘幼儿的长处,创造机会使幼儿得到表现的机会,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
小喆的逻辑数理智力发展得很好,做计算题速度快而且准确度高,他的记忆力也好。关注到这些闪光点后,教师就找机会让他在集体面前加以表现。
【镜头3】
餐前谈话活动的主题是“我们的家乡”。谈话过程中,教师提了个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新西湖十景吗?能说出来吗?”有几个幼儿跃跃欲试,但都没说全。“老师知道小喆的记性可好啦,他能报出来,是吗?”小喆点点头,一口气报出了新西湖十景。教师故作惊奇:“小喆,你真厉害!你能教教我们吗?”众目睽睽下,小喆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他还是答应了。他认真地向大家讲解自己记忆的方法。于是,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当了回小喆的学生,而小喆也认认真真地当了回小老师。
【镜头4】
主题活动“我是主角才艺秀”活动中,几个活泼的幼儿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想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另外一些幼儿则“按兵不动”。为了保证公平又能掌握主动权,教师与幼儿约好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来决定谁来表演。教师敲着小铃,掐准了时间,把表演的机会推到了小喆面前。还没等小喆开口,教师就卖力地宣传起小喆的长处:“小喆做算术题可快了,要不我来出题,你来回答?”小喆颇有自信地答应了,几道算术题也算得又准又快。教师有意增加气氛:“有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小喆PK一下,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对?”小飞、安安相继上场,可都败下阵来,只有小怡和他打了个平手。小喆的出色表现,让其他幼儿都对他刮目相看,小喆也增长了自信。随着快乐和成功体验的不断增多,小喆与同伴们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
(四)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指的是教师为幼儿设计轻松的游戏,在游戏中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引导,让社交敏感幼儿在愉悦、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有目的的交往训练。
例如“积木游戏治疗”,在“治疗”的第一阶段,为了让小喆接纳其他幼儿,教师事先故意拿掉几块关键的积木。当小喆发现自己无法完成积木的搭建时,教师就及时给他找出需要的积木,并且协助他把积木搭好,让他在获得帮助后取得成功,并从中逐渐学会接纳别人。起初,小喆对教师的帮助并无反应,还会回避教师递过来的积木,在教师的多次耐心坚持下,情况有所改善。
第二阶段,小喆在玩积木时能逐渐接纳教师(包括小朋友)递来的积木。在该“治疗”期的后半段,他不断获得帮助并取得成功,快乐的情绪逐渐增多,呆板淡漠的表情渐渐减少。由此可见,小喆逐渐认可了其他人的援助性参与,并慢慢地接受了这种参与方式。
第三阶段,在接纳别人的基础上,小喆逐渐接受了教师提出的游戏建议,如与他人合作一起搭建更为复杂的结构等。另外,他对积木以外的游戏,如“娃娃家”“奶茶店”等也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第四阶段,小喆开始乐意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还会把自己家中喜欢的玩具拿来和其他幼儿一起分享,显示出一种建立长久关系的积极动向。
(五)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旨在通过家园互动,发挥家长的作用,运用家庭的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首先,教师要让父母了解幼儿社交敏感症的发病原因、“治疗”和转化与整个家庭环境的密切关系,掌握异常行为的处理策略,配合幼儿园一起做好行为矫正工作。在小喆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家访、案例分析、做日记卡、建立家庭友好小组和家园联系册等让小喆的家人及时了解小喆的情况,再共同商议后续策略。与此同时,父母鼓励小喆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做客。家长热情招待,有意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也可与幼儿谈谈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交流思想,培养情感,在相互影响中起到转化作用。经过对前后观察记录的对比,随着家长的认识、态度、方式的转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對于正处在身体机能的成熟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的幼儿来说,持续或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会引起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损害,并因此引起精神及行为异常,从而出现皮质下中枢机能失调的状况,出现社交敏感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交敏感症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从本个案中可以看出,在多种方法的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下,社交敏感症能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鲁鸣.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J].考试周刊,2013(77).
[3]刘智胜.幼儿心理行为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夏洛特·梅森.性格的培养——让孩子具有良好的个性[M].刘扬,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5]李艳华,钟佑洁,黄海宁.父母冲突和儿童社交焦虑:情绪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9).
[6]刘晓晔.教师隐性控制对儿童社交技能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社,2010(8).
(浙江省杭州市东城第二幼儿园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