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照团
【摘 要】跨学科整合课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谐统一的整体。主旨是其灵魂,通过主题、主线、主力,集众学之长,攻合育之的,享共生之妙;联结是其命门,要在教学板块、新知旧识、动静穿插上下功夫,避免“弱关联”“无关联”,凸显“强关联”的整合价值;脉动是其心血系统,基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情境是其气色,基于综合背景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用人本意象解读跨学科整合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与实现跨学科融合。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人本意象;主旨;联结;脉动;情境
跨学科整合课,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最直觉的想法就是“把几个学科并在一块儿”。尽管概念的辨识度很高,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跨学科整合课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融”——用整合的手段达成“融”,它是一个相互关联、和谐统一的整体,就像是一个人。主旨是其灵魂,通过主题、主线、主力,集众学之长,攻合育之的,享共生之妙;联结是其命门,通过过渡、学情、动静,避免“弱关联”“无关联”,凸显“强关联”的整合价值;脉动是其心血系统,基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情境是其气色,基于综合背景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用人本意象解读跨学科整合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与实现跨学科融合。
一、主旨——跨学科整合课的灵魂
集众学之长,攻合育之的,享共生之妙,这是跨学科整合课的生存之道。即每一堂跨学科整合课都是聚合的力量朝向一个核心释放,其核心就是教学的主旨。主旨是这堂课整合的目的。没有主旨,就没有灵魂。主旨不是单科教学目标的叠加,而是各科教学目标科学取舍的依据,必须具备三个基于:基于学段儿童特征与水平;基于整体多渠道学习;基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主旨一般由主题、主线、主力组成(见下表)。
主题,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的中心话题,是类别下的一个细目,一般由一两个关键词组成,言简意赅。主题宜小,便于各学科聚焦发力。如上表所示,主题既指向某一方面,如学生经验、学科认识、地方特色,又聚焦一个点,如时间概念、分类集合、建筑艺术。这是生发整合课教学目标的关键,所有参与整合的学科需以此为原点,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确定课时目标。主题不等于目标,目标是基于主题的精准化,是结合学段要求和学生水平制定的可操作可评估的标准。如《学会分类》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初步认识集合并尝试分类;2.通过写一写、动一动丰富集合分类体验。之所以把目标并入主题一栏,是为了利于教师理解主题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也便于识记。
主线,是围绕主题的教学线索,是实施教学的路径,它不是点状的连续,而是块状的延伸。把课上得滴水不漏,不是好课;把课上得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才是好课。后者需要以板块式推进教学,让教学在更大的时空施展。如《学会分类》的主线是“理解集合分类—表达特征分类—身心感知分类—拓展提升分类”;《家乡的古桥》是“桥之用—桥之美—桥之力—桥之知—桥之情”;《春游》是“算春游—写春游—歌春游”。这些跨学科整合课板块清晰,主线居正,凸显了整合的价值。
主力,是教学中担负主要任务、起主要作用的力量。虽然跨学科整合课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但学科之间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有主次。主力可以是一门学科,称为主科,也可以是一项能力,是体现主旨的关键要素之一。如《家乡的古桥》的主力(主科)是地方课程,《春游》的主力(能力)是探究。显然,谁能凸显主旨,谁就是主力,而非考试科目一统天下。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要围绕主力用自己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合力攻坚。
二、联结——跨学科整合课的命门
有了主旨,仅仅是有了多方共济的目标,联结是走向目标的根本路径。由于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习惯性的学科本位意识容易使授课者出现“学科过度”,造成“弱关联”甚至“无关联”的整合课。没有“強关联”的跨学科整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教师要从教学板块、新知旧识、动静穿插上下功夫,做好联结。
(一)教学板块联结
要想体现整合课的浑然一体,必须使每个学科的教学板块实现无痕联结,过渡语就是很好的板块联结手段。如在《学会分类》一课中,数学教师以秋游购物为话题导学“分类”概念,随后抛出“去超市购物”的话题。语文教师立刻以“为超市商品代言——撰写广告语”任务亮相。任务一结束,语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乐器乐享券”,音乐教师应声出现……教学板块无缝接轨,过渡语成了跨学科整合课的整体黏合剂。
(二)新知旧识联结
整合课不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它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学生通向新知的“临界点”实施教学。如教学《对联》一课前,教师先得了解学生是否知道对联,是否见过对联,在哪些地方见过等。这决定了教师是直接呈现不同场所的对联,还是让学生结合生活讨论。其次,分析学生有多少通向新知的“临界点”:是否读过《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语文教材中学过哪些诗歌,“语文园地”栏目中有哪些类似的对仗词句。这决定了教师从旧知走向新知的过渡性教学策略选择。最后得分析学生重构学习的障碍:已有的识字量、诵读习惯等。这决定了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和朗读的对联的标准。
(三)动静穿插联结
跨学科整合课的各学科间因主旨而充满了关联性,但其时长一般在1个小时左右,有时候因项目研究学习需要甚至接近2个小时,如果采用单一的方式学习,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持续到底。因此,整合课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联结——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教学中,要巧妙利用不同学科的不同学习方式,动静穿插联结,起到学科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作用。当然,在表现策略上可兼容连带,即对主旨相关紧密但非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可连带提及,避免教师轮番登场的“走马灯”现象。如《春游》一课的结课阶段,音乐教师安排了“咏柳——赞春天”的环节,让学生加上肢体动作诵读唐诗《咏柳》,体现诗的意境,再次表达对春天的赞美。音乐教师可以连带完成,无须请出语文教师,以提高课堂的连贯性和效率。
三、脉动——跨学科整合课的心血系统
脉动,是指像脉搏那样地周期性运动或变化。如果说心脏是产生脉动能量的源泉,那么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跨学科整合课的核心,并形成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脉动。
课堂学习离不开学习设计,更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主题式学科整合教学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一脉相承
整合课的主旨不是靠说教实现的,而是通过学习活动落实的。虽然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各具学科特点,呈现方式不同,但训练点都紧紧围绕主旨,不会偏离,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一脉相承。如《红绿灯》一课整合了品德、语文、数学三个学科,该课的学习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前后承接的特点。首先,教师播放了记者拍摄的人们过马路不文明的视频,请学生回顾生活,交流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调查与发现,总结出不安全过马路的方式及其危害。接着,教师从办好G20峰会的事件出发,提供了《杭州市区某道路不文明过马路人数统计表》,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用10分钟观察统计该路段出现闯红灯、不走斑马线、不按规定车道或逆向行驶等不文明现象的数量,并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教师号召学生向全校发出文明过马路的倡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包含三个具体要求的倡议书,注意格式规范。
整合课的主旨的落实,需要通过一脉相承的观察、讨论、分析、统计、书写等学习活动提供给养,直至最终习得。此外,一脉相承还说明整合课中各学科的呈现顺序也是基于学习活动层次性需要而定,前后的学习活动存在或顺承,或丰富,或缓冲,或深化的关系。
(二)半推半就
跨学科整合课里的学科不能我行我素,其中要有学科,但不能只有学科。因为只有忠于主旨的学科性整合,才是真正的整合,即应该“半推半就”。整合课里的学科有助推主旨的一面,谓之“半推”,又有学科独有的学习方式存在,称之“半就”。也就是没有该学科教师的参与,别的教师是无法做好的。学科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其整合地位就越重要。杭州师范大学徐丽华教授在点评《学会分类》一课时认为,如果只是以统编教材里的词语分类作为素材进行词语归类(见图1),数学教师就可以完成,何须语文介入?对语文的整合要有言语的生成。于是,将语文的学习活动改为“为超市商品代言——撰写广告语”,要求学生抓特征表达,抓特征归类。该学习活动既围绕了主旨,又体现了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整合。
四、情境——跨学科整合课的气色
中国人讲究气色,当一个人的精神和肤色不佳,就说气色不好,得注意身体。课堂也有气色,如果学生学习时兴味索然、神色木讷、精神萎靡,课堂就没有气色。趣由情生,情由境育。“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特别强调“境”的重要性。跨学科整合课在多学科组合、多主体教学、长时程学习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努力让课堂有好氣色。
(一)体现综合性的情境
跨学科整合课的情境是一种体现综合性的大情境,要避免一个学科一种情境的现象。例如,《学会分类》一课最初设计为:语文安排超市购物,音乐用来辨别乐器,数学则开起森林运动会。虽然都讲分类集合,却没有统一的情境,不利于前后知识、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于是,该课重新创设了秋游前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并贯穿始终:为了购物方便,用数学知识给超市分区;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学习撰写商品分区广告;为秋游音乐会选择打击乐器,并现场体验乐器特点,掌握分类知识。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课太好玩了,还想再上一次!”显然,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了出来。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
为情境而情境,是毫无意义的。情境应该是问题解决的酵母,才能跨学科整合课具有现实的意义。如《红绿灯》一课针对杭州G20峰会即将来临的大事件,聚焦过马路的不文明现象,用数学方法去统计,用语文方式去倡议,用道德形式去净化,引导学生明白迎接杭州G20峰会不仅要做好场馆、交通等物质准备,更要提升讲究礼仪规范、提升文明素养,做好精神准备。如此这般,情境就活了。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曾提及普拉拉哈德核心竞争力理论中的一个公式:R=G,即Resource=Globality,也就是资源来自全球,强调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强调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其实,学科核心竞争力不也如此吗?整合下的学科会获取1+1>2的功效。只有以人本的意象端视跨学科整合课并加以正确实施,“资源来自全科”就有了一片基础教育的丰收林。
(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