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这孩子不光抢玩具,还打人……”宝宝频繁被投诉为哪般?怎么才能帮到这种不受欢迎的小霸王呢?当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不够丰富和娴熟,缺乏策略性时,就只能依靠“本能和应激反应”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了。
1~3岁正是宝宝开始学习社交技能、练习与同伴和谐相处的敏感阶段,难免会出现不适宜的行为,需要父母及时关注。想让小霸王“变形”,提升小霸王的交往能力是秘诀。
主动教授社会交往的技巧,让孩子少“碰壁”
孩子的很多亲社会行为,都需要从小习得,如果父母没有意识主动教授,孩子就会我行我素地乱打乱撞,不断尝试。与宝宝被告状后父母再去干预处理相比,提前教授孩子适宜的言行就显得更有价值,也可以让孩子在社交上少“碰壁”。
1岁以后,宝宝能听懂很多话语,同时也在飞速地学习如何说话。从这个时候起,宝宝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父母一定要在身边密切关注和陪伴,一旦获悉宝宝有什么想法和意图时,要做宝宝的心理解读器和语言“翻译”,帮助孩子学会社交语言,并顺势帮助宝宝建立积极的社交意识,习得适宜有效的社交技能。
比如当发现宝宝的眼神转移到别人的玩具汽车时,妈妈就要开始行动起来,解读宝宝内心的兴趣并进行言语上的引导:“这个小汽车真有意思啊!咱们去看看好不好?但这是别人的车,宝宝不要动哦!你要是想玩,就得先问问小朋友:我可以摸摸吗?或者问问小朋友,可不可以给他玩你的皮球,你玩他的小汽车,换着玩?”
这些言语,一方面说给自己的宝宝听,另一方面也是说给对方小朋友和家长听的,当父母帮助孩子表达了心愿时,如果能够得到对方父母的同意和配合,那么宝宝的社交就很容易成功,能够达成心愿。宝宝在这样的社交实践中,观摩到了完整的社交过程,学习了适宜的社交技巧,这是宝宝的最佳的模仿学习的路径。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预防教授胜于干预和修复,正所谓“上医者治未病”。
父母还要懂得,孩子的很多学习需要反复教授和实践,难以一次解决,所以父母需要反复耐心教授。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帮孩子形成良性社交思维
但凡喜欢用武力和本能解决问题的孩子,大部分都在语言方面存有欠缺。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请求:“我想玩,给我玩玩可以吗?”却是很多小霸王最不会说的话,父母要有意识地、反复地去教。这种社交语言能够引发孩子考虑他人需求的意识,主动控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做出适宜的社交行为,其实,一旦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代替肢体行动,就会品尝到社交分享的乐趣。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人而言,能够有助于对方知晓自己的意图,提前准备安排,这种利他的行为,更容易让对方小朋友做出分享的选择;对自身而言,能够有助于控制自己的粗暴行为,语言表达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内在欲望,识别焦急渴望的情绪,争取到等待的时间,稳定情绪,让自己更容易实现延迟满足。这种能力的提升,父母可以同时在日常实际、阅读故事以及动画游戏中多种渠道给予培养,让宝宝见识更多的语言表达,学习使用更多的词语句型,都能有效提升宝宝的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宝宝的思维,让想法更丰富更灵活。
比如,“你玩一会儿,然后给我玩!你先玩这个,或者先玩那个!这个也挺好玩!”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想要孩子的霸王行为有所减少、改善,就要帮助孩子形成友好合理的社交思维,而语言,特别是表达性言语是孩子思维得以建立和形成的捷径。
亮出社交行为底线,给孩子建立社交规则
当宝宝毫无征兆地进行了霸王行為时,父母一定要站出来,明确告诉宝宝“不可以这样”,同时告诉宝宝可以怎样做。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虽然孩子是当事人,但是成人作为看护者,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而且此时孩子的人格发展处于自主特质的发展阶段,因此父母不必过度训斥孩子,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对孩子具体的行为进行明确的反馈以及规则制定上。
宝宝探索世界需要父母的鼓励,进行社会交往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鼓励,但是对于不适宜的行为绝不可忽视,要为孩子设定行为的底线,一旦宝宝触碰底线,就要及时纠正,提供警示,这样才能让宝宝的社会生活井井有条,不慌乱,不模糊,而是有明确清晰的规则,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提醒:千万要避免矫枉过正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是一朝形成的,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只要一致、明确就好,无须过度训斥限制,防止吓到孩子或者让孩子的社交行为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改善了“霸道”,却又变得畏首畏尾,胆小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