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怀生
摘 要 在作文活动中有了读者意识,学生写作就有了真正的目的性,写作活动才具有生命力,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迸发表达的潜能,从而步入愉悦的写作之路。教师要善于借助角色的有效转换,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让作文教学走向有效。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读者意识;作文兴趣;有效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019-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在学生的心目中作文仅仅是一项作业而已,是为教师写的。学生写作缺少热情与动力,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常常去有意、无意地说空话、套话,从而导致真情实感缺失,文章没有了内容和灵魂。为扭转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不尽人意的习作现状,作文教学一定要树立“读者意识”。
一、“读者意识”的内涵及其对于激发学生表达热情的重要性
“读者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写作时学生心中要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二是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一言以蔽之,即“服務于交际需要”。语言乃交际之工具,语言表达总是有着一定的对象性和目的性。这就决定着语言表达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听者意识和读者意识。
为给作文教学指明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发言”,这些表述强调的皆是读者意识。然而,由于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作文活动中的读者意识总是被淡化和弱化,在小学生心目中,写作文的目的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学生拿到老师批阅的作文之后,只是关注老师给予的等级。这样的作文教学及评价过程,让写作这种心智活动走向了孤立与封闭,丧失了乐趣与生命力。学生为应付差事而写,搜肠刮肚、胡编乱造,缺少真情实感;同时,对作文望而生畏,产生了厌倦心理。这种写作的惯性与惰性,导致作文的价值观偏离了交际的本质,让学生品尝不到写作的乐趣,从中不能获得成就感。而如果在作文活动中有了读者意识,写作活动就有了生命力,学生也会改变“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写作”这一思想,真正认识到写作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需要,从而产生表达欲望,迸发表达潜能,踏上愉悦的写作之路。
二、借助有效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
有了一定的创新与优化,作文才能由“应景式”转变为“交际式”。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努力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有效的转换,让学生为交际而作,带着兴趣与热情而写。
(一)写作目的的转换
写作目的的转换首先要从命题设计开始。命题要拒绝抽象性,要追求与生活的接轨。教师要善于设计出能够针对学生现实生活,能够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比如,六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临别赠言”和习作“给你的老师写一封信”,都体现了鲜明的交际目的,有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再如,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还可以抓住一些特殊的节日,要求学生给老师、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读给他们听或让他们自己阅读,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之情。
(二)写作地点的转换
即由传统的、习惯的课堂作文或考场作文而转换到的别情境或氛围之中去写作。这种情境或氛围可以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老师在教室这个地点中别出心裁而营造的。苏格拉底曾把教室搬到了麦田中,孔子将课堂搬到了泗水河畔。这样的教学是有创造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效果是刻骨铭心的。而小学生作文教学,也可借鉴此法,给作文活动增添生机与活力。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搞一次实地参观或采访,随时随地地记录见闻感受;可以在教室内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演讲或辩论会,等等。
(三)写作主体的转换
即让学生由学校角色转转换为某一社会角色,拥有某种特殊的身份,如小记者、讲解员、导游、评论家等。让学生在写作时产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在某一活动中的价值。比如,教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笔者要求学生借助课文和课外资料撰写一篇解说词,并以导游的身份在班级内借助相关媒体、图片向“游客”进行生动解说。
(四)写作评价的转换
即由教师的单一评价转换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同伴、家长都可以是作文的读者,都可以对同伴、孩子的作文发表看法,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每一次作文结成文集,供学生传阅。对于优秀作文,还可以鼓励学生给报社投稿。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读者意识”,就会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与表达的灵感,就会产生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迸发写作热情,激活写作思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构思、选材与表达活动中;同时,在交流、欣赏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认可、鼓励与批评,感受到同伴、师长的关爱,从而获取前进力量,增进对作文的情感,养成热爱写作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