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刚 时春丽
为崇高的信仰、斑斓的梦想忘我付出的人,无疑为时代的骄子、民族的脊梁。
—— 采访手记
引 子
“华山,孤危奇峭,直插云霄。其势也,若天人舞剑,刺破晴空;其威也,似蛟龙出水,气吞寰宇;其神也,如长虹卧波,着意天地。出生在华山之西的梁金安,受其神机点化,气韵陶冶,磨练了一腔浩然正气,锤炼了一股不屈精神,历练了一世刚直性情。因为这样的体魄与心怀,他穿行大江南北,奔波霄壤之间而无倦怠之相;依靠这样的正气踏破长城内外,为民呼喊而无丝毫气馁;凭藉这样的精神,他神游俗尘各界,追本求真而无半点得失之虑。
青年时代,他博学善思,意趣幽深,志存高远。中学之后,凭着一腔少年志气,投笔从戎,立志效李广之威,法名帅岳飞之志,以图卫国,献身天下。从军期间,他受命精研军情之务,破解天机玄理之谜,因而开拓其一生观微识远的视野。如今,戎装虽卸,仍一如行进彊场之勇士,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旺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离开军营,投身传媒,一旦战场转换,便拉开序幕,激情满怀地战斗,无所畏惧地前行。
梁先生先做记者,戴上无冕之王的桂冠。他以笔作枪,以气为剑,奔走在三教万象之中,冲杀在九流泥沙之间,以外揣内,务真求实,用心观象,以神驽形。故能辨是非,识忠奸,明虚实,析表里,成就一番事业。
嗣后数年,梁先生事业如日,渐近中天,先后力拓新域,独辟传媒蹊径。他创建《中国生产力报》,与时俱进,交通中西,导引现代生产力发展之源流;主编《健康导报》,传扬生命真谛,揭示健康本末,引领生活潮流;创办《西部论坛》,展现西部风采,彰显西部神韵,振兴西部事业。
如今,年近七旬的梁先生依然气宏神怡,豪情满怀,宛如傲立莽石,俯瞰大地的华山雄鹰,为梦中的斑斓,为无瑕的情愫,为无悔的追寻,振翮高飞,搏击万里长空!”
这是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照国教授(博士后)为陕西省生产力学会会长梁金安撰写的《长安侠士·三秦雄鹰》侧记。读之,令人兴奋与回味。
然而,毕竟是“侧记”,未能尽述梁金安诸多方面的特质与建树。窃以为,纵观梁金安的人生履痕,尤其是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将其誉为红色传记作家最为贴切。因为,自2006年8月从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退休后,梁金安以每年撰写、编著一部书的速度,先后完成了《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公仆周恩来》《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咆哮的黄河》(四卷)等十多本描述一代伟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思想、卓越功绩、崇高风范等方面的红色书籍,并使神州大地掀起“传承公仆精神、弘扬公仆文化”的热潮,在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三严三实”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7年7期,一篇以《一怀赤诚写春秋》为题的报告文学,描述了梁金安所著的红色书籍的影响力和“十年磨一剑”之奋斗历程。而文末“古稀之年的梁金安正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与气度、‘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与执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舍己与忘我,挥洒炽热,播撒希望,迎纳丰硕……”留给读者的不只是体味,还有期待。
流年似水,转眼两年过去了,梁金安在匆行的路上捡拾了什么?其人生续写了怎样的篇章?让我们追随他的脚步,记录那一路尋求、一路阳光、一路景致,还有那几多伤痛……
斯时,己亥仲夏。
奋笔疾书
上马能挥师,下马能著文,“英雄一世,坎坷一生”(齐心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者,是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西北地区主要指挥者之一(时任西北野战兵团副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毛泽东称西北野战兵团为“彭习军”)。对于这一时期中国西北革命史,梁金安选取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前后直至西北解放这一时期,以《咆哮的黄河》为书名,由“长征四老”(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百岁女红军战士王定国题写,用纪实文学形式,撰写了一部四卷120万字的长篇巨作,详实而生动地记述与描写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黄河岸边的中华儿女,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光明与黑暗的厮杀中的勇敢与刚毅、艰难与浴血,在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同入侵日寇和国民党军斗争中的驱倭与除恶、救国与救民。
这一时期的西北革命斗争史,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军事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地,是中央和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和出师抗日的出发地,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书中,着重塑造了习仲勋这一胸怀天下、智勇兼备、无私无畏、披肝沥胆的典型人物,有血有肉,丰满而鲜明。四卷本出版后,梁金安隐约觉得不够理想,有的章节尚有修改空间。于是,2017年初,梁金安伏案推敲、修改,力求趋于完美。2018年8月,《咆哮的黄河》(上下卷)再版后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好评如潮。随手翻开,摘录其中一个片断:
这时,马培清指挥着队伍,迅速向习仲勋他们包围过来……突然,敌人的背后枪声大作,这是老爷岭的赵二娃、王九九、高飞虎他们骑马闯了过来。这三人都是神枪手,枪法百发百中,前面的敌人纷纷倒下。他们杀开一条血路,冲到习仲勋跟前,习成也骑着两匹马冲上前来,他把一匹大白马急急交给习仲勋,说:“快,快上马!”
习仲勋翻身上马,打马而去,前锋的敌人穷追不舍。赵二娃他们将马拉到一边,埋伏在山路两边伏击敌人。可能是“抓住习仲勋,赏两千块大洋”的刺激作用,有三个骑马的敌人仍不顾一切猛追习仲勋。习仲勋甩开大路,跑上山路,敌人也追向山路;习仲勋跃过土墙,敌人也追过土墙;习仲勋踏过一片苜蓿地,敌人也追过苜蓿地,且离他越来越近了。眼见,前面是宽阔的乔川河,习仲勋猛地打白马一鞭,那大白马竟一跃而过河去。后面的三个敌人骑马追到河边,却无一能跃过河去。很快,赵二娃他们骑马赶了过来,“砰砰砰”几枪消灭了追赶的三个敌兵,俘获了三匹战马。其他追敌见势不妙,掉头远逃了。赵二娃等与习仲勋会合了。
到了阁家湾,习仲勋低头一看,那大白马肚皮上尽是血。原来,是自己的脚被马蹬磨破了,鲜血染红了白马毛。大家都说:“好一匹飞身救主的白龙马啊!”
张秀山更是高兴,他甚至将这匹马直呼为“的卢”。众人问时,他说:“那《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一章,是说刘备投靠荆州刘表时,刘表既无疑心,又接待甚厚,但蔡夫人却必欲除刘备,让蔡瑁杀之。危难之际,刘备骑的卢而逃,越檀溪而过,一跃数丈,飞上对岸,方逃得一劫。正因的卢救主,才留下佳话。”接着,张秀山激动地说:“如今咱们的习主席,正好比是刘备,而白马好比‘的卢马,它是救主的白马啊!”
众人听罢,无不慨叹。这样,白马救习仲勋一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节选第三十八章)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1976年9月9日逝世后,国内外记者、作家撰写了许多怀念、追思文章,可谓卷帙浩繁。2007年至2012年,梁金安先后撰写、编著了《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梁金安1966黑龙江》(手刻毛泽东诗词20万字)三本书。其中,《梁金安1966黑龙江》系国内首次披露李进(江青)16处解释毛泽东诗词,引发广大读者尤其是毛泽东诗词爱好者的强烈反响,也引起国内从事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2018年9月,梁金安在毛泽东诞辰125周年之际,主编了一本《思念毛泽东》,以大量鲜活的立体的珍贵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和独家发布的文章,深切缅怀毛泽东,深刻阐释毛泽东思想,深度探究一代伟人。书中,台湾著名作家、学者李敖所著的《我为什么要喊毛主席万岁》一文,读之,令人怦然心动:
“……我喊毛主席万岁,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从未被任何困难所压倒,更不会像有的人那样在困难和危机中被吓晕。毛主席是男子汉,这不仅为他的同志们所公认,也为形形色色、国内国外的敌人所公认。
我喊毛主席万岁,因为他是古今中外罕见的战略家。他从不被浮云遮住望眼,他从不贪图小利,他从未有过‘数小钱的习惯。他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终其一生,在任何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他从来都能抓住对手,牵住敌人的鼻子。而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他被对手、被他的敌人牵住鼻子走的情况——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家!
……
他的精神给了吾民族以灵魂,他的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喊毛主席万岁,就是要呵护自强不息的灵魂;我们喊毛主席万岁,就是要继承光大民族复兴的精神。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那是行尸走肉。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成了任人蹂躏的一盘散沙。一个民族,不管经济多发达,而没有了灵魂,那就是沙滩上的大厦,决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
毛泽东,一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
梁金安,伟人情结浓重,只有写完或编完一本书后,才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拷问与洗礼。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炎黄子孙,在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中,历经了江山一统、天下太平的安居乐业,也遭受了权力争夺、山河破碎的颠沛流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皆为汉人统治天下,而元、清则由蒙古人、满人为君主,执掌华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因列强的侵入欺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遭到严重破坏与挫伤。孙中山的走向共和,也难以大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挑拨离间,从中渔利,使一些少数民族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残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才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有一枝花可谓凌霜傲雪,怒放北彊,芳菲草原,溢香河岳,这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素以勇敢、彪悍、豪爽、勤劳、憨朴著称。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游牧、狩猎,繁衍生息,书写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辉煌。其中,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统一了蒙古族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国,被拥立为大汗。他的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彊土,彰显东方华夏的骁勇善战,无与伦比。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06—1368)。
蒙古族,英雄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千百年来,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旷世传奇,在中华史册上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乌兰夫,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一位。
乌兰夫(1906—1988),原名云泽。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马背上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勇敢、坚强、勤朴、善良、聪颖的品性。良好的家教、知识的增长、进步思想的熏陶,使乌兰夫迅速成长为忧国忧民、志向远大的革命青年。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忘我奋斗、竭诚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曾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乌兰夫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民族团结复兴和祖国统一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乌兰夫,无疑是文人墨客竞相书写的人物,《乌兰夫传》即是其中炫目的一部力作。
然而,梁金安执意要写,因为乌兰夫是他多年来敬慕与崇拜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心目中的蒙古英雄、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
2017年初春,梁金安踏上了去往内蒙古的列车,在呼和浩特市见到了乌兰夫的次子乌可力。
乌可力,1934年生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曾任国家八机部科技局预研处处长、国家航天部预研局副局长,后经商任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现任中影尚都国际影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顾问。这位身材高大,体格健硕,说话间伴着爽朗笑声的标准的蒙古族汉子,热情地接待了来访的传记作家。在一家颇有蒙古族风味的饭店,83岁的乌可力,一高兴竟喝了一斤烈酒却面不改色,谈吐清晰,看上去毫无一丝醉意。他向梁金安讲述了他记忆中的父亲……
尔后,梁金安又分别在呼和浩特、北京四次约见乌可力,从中,了知了许多业已出版的有关乌兰夫的书里未曾写进的事情,如对子女严格要求方面:“我们姐弟8人,小时候很少看到父亲,因他烽火岁月投身革命、和平年代忙于国事,很少回家。听母亲讲,父亲有时回来也是很晚才到家,到家时,我们已经睡着了。父亲就轻轻地走到我们身边,拽拽被,拉拉手,摸摸小脸蛋儿,疼爱之情溢于细微。然而,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他的要求却是严格的。他教育我们要多读书,学知识;要知孝,听大人的话。生活上,他要求我们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不错花一分钱。要热爱劳动,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他要我们记住:草原的孩子,无论长大了做什么走多远,都不要丢了蒙古人的本色,勇敢、正直、勤劳、善良。他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去报效国家。他讲了许多道理,印象最深刻的是‘跟着共产党,中国有希望。当时因年龄小,理解不深。长大了,走向社会,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这也是父亲的终生信奉与坚守啊!”乌可力饱含深情地说。
在乌兰夫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下,当然,还有他们自身的努力奋斗,乌兰夫的八个子女都成为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有的则是国家栋梁。其中,长子布赫毕业于延安大学民族学院,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三子乌杰,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工程物理系,研究员、教授,系统科学及系统哲学专家,曾任内蒙古包头市市长、山西省副省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女云曙碧,16岁赴延安投身革命,18岁入党,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副主席、区卫生厅厅长、红十字会会长等职;小女云杉,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曾是新华社高级记者……
将军离去当含笑,承业自有后来人。
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又在乌兰夫故居、乌兰夫同志纪念馆、乌兰夫革命活动旧址参观阅览,再到内蒙古图书馆、呼和浩特图书馆等处查找资料及相关文献。偶尔发现蛛丝马迹,即顺藤摸瓜,追本溯源,以求真相。同时,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浩特等地购买相关史料。就这样,梁金安悉心搜集,不懈探访,以求素材的丰富与真实。
2017年11月,梁金安对素材开始梳理,归类,沉淀,构思,继而进入写作状态。他关上门,谢绝来客来访。他每天从凌晨两点写到早七点半。白天,除了用餐、午睡外,皆为写作时间。实在累了,就放下笔,靠在沙发上闭一会儿眼睛,喝杯浓茶提提神再接着写。2018年12月,一部六十章60余万字的《大漠天骄乌兰夫》(上下卷)脱稿了。梁金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伸展几下酸麻的臂膀,捋了捋稀疏的头发,走到窗前,透过玻璃,目光投向久违的蓝天白云,还有阳光下随风摇曳的绿树和自由飞翔的鸟儿……他打电话,约来几位老友,去中铁建游泳馆,尽情地游了1个多小时,将一年多的疲劳、困倦扔进水里,丢进深池……
“多想扯片天上的白云,裁成条状,捧着这圣洁的哈达,穿越大草原,奔向青城,献给我心中的乌兰夫。这是我的崇敬,也是我的思念……”梁金安抚摸着散发墨香的《大漠天骄乌兰夫》一书如是说。
矢志传承
“传承公仆精神,弘扬公仆文化”,是梁金安的信奉与担当。多年的实践,他已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化为他人生的主基调。
十余年,梁金安的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他携带着自己撰写、编著的《公仆周恩来》、《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咆哮的黄河》、《大漠天骄乌兰夫》等十余部作品,怀揣着《实践<共产党宣言>第一人》《跟着共产党,中国有希望》等数篇演讲稿,行程十余万里,驻足百余个单位,弘扬一代伟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功绩、品格、精神、风范,播撒“天下为公”的种子。一本红色书籍、一场红色演讲、一则红色故事、一张红色照片、一幅红色丹青、一首红色歌曲、一次红色文化座谈,梁金安所到之处,掀起了“红色风暴”,卷走了人们心中的困惑与焦虑,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坚定了人们的信仰,激发了人们的斗志。
2018年2月28日,梁金安应邀参加在北京万寿宾馆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东北航空历史研究会、河北省冀商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协办的“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秘书、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赵炜,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希胜,八路军研究会会长陈知建,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章百家,周恩来卫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曲宝林,周恩来总理亲属、开国将帅后代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200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梁金安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传承周恩来公仆精神》的主题发言,梁金安饱含深情地说: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而公仆精神则是中國五千年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将共产主义理想创造性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主线,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闪耀。周恩来的公仆精神体现在他呕心沥血、勤政为民,体现在他顾全大局、光明磊落,体现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仍然布满荆棘。当下,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信仰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周恩来公仆精神,当好人民公仆,这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接着,梁金安话锋一转:周公戒其子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就是这样吗?而周总理“官而无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生而无后、去无留言、死无留(骨)灰”的“六无”,就是公仆精神迸发的异彩啊!继而,梁金安侃侃而谈:
传承周恩来公仆精神,要遵循与践行总书记强调的“三个自觉:一是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二是要自觉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要自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强化中央的权威,使权力集中到党中央来,而不是分散到各个部门。既不能形成“诸侯割据”,又不能出现“衙门当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最后,梁金安情绪激动地说:
我常有这样的思考:作为一个大国,历经沧桑,五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作为一个大党,风雨无阻,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还要强起来,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像周总理这样的仁人志士,追求真理,赴汤蹈火,以身许国,披肝沥胆,把公仆精神深深嵌入五千年的文化基因中;靠的就是像周总理这样的共产党员,心系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公仆精神绵绵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中。让我们永远以公仆精神为旗帜,在其引领下,同心同德,奋力开拓,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时代更加壮丽的篇章。
掌声响起,梁金安站起来,以一个退伍老兵的英姿,向与会者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当日,中红网发布梁金安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并迅疾传播……
2017年9月19日,梁金安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为其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讲党课。在《学习周恩来,立党为公》讲稿中,有这样一席话,使与会者屏息谛听,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学习周恩来,首要的是学习他立党为公、相忍为党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如果周总理要想借自己在党内的职务和地位谋私篡权,闹独立,搞分裂的话,那他比任何人都有最多的机会、最好的条件。但是,他恰恰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党内的多次摩擦和四次大的分裂危机。50多年来,周恩来是党内不可缺少的凝固剂。四大分裂危机的第一次是红军长征时。这时周恩来身兼五职,是中央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只有他才有资格去和博古、李德争吵,把毛泽东请了回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又冒出个张国焘。张国焘的兵力远胜于中央红军,是个实力派。有枪就有权,不给权就翻脸,党和红军面临一次大的分裂。这时周恩来主动将自己担任的红军总政委让给了张国焘。红军总算统一,得以继续北上,扎根陕北。
第二次是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1957年底,冒进现象多有发生,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提出“反冒进”。毛泽东大怒,说不是冒进,是跃进,并多次让周恩来检讨,甚至说到党的分裂。周恩来立即站出来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几乎逢会就检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党的团结,保住一批如陈云、刘少奇等有正确经济思想的干部,留得青山在,为党渡危机。而周恩来在修订规划时,又小心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他含而不露地将“15年赶上英国”,改为“15年或者更多的一点时间”,加了九个字;将“在今后1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一句删去了“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八个字。不要小看这一加一减几个字,果然一年以后,经济凋敝,毛泽东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搞经济还得靠恩来、陈云,多亏恩来给我们留了余地。
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骗取了毛主席的信任。这时作为二把手的周恩来再次让出了自己的位置。他这个当年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毕恭毕敬地向他当年的学生,现在的“副统帅”请示汇报,在天安门城楼上在人民大会堂等公众场合为其领座引路。林彪的威望,或者就以他当时的投机表现、身体状况,总理自然知道他是不配接这个班的,但毛主席同意了,党的代表大会通过了,总理只有服从。果然,九大之后只有两年多,林彪自我爆炸,总理请缨连夜坐镇大会堂,弹指一挥,将其余党一网打尽,为国为党再定乾坤。让也总理,争也总理,一屈一伸又弥合了一次党的分裂。
第四次,林彪事件之后总理威信已到至高之境,但“四人帮”的篡权阴谋也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这时已经不是拯救党的分裂,而是拯救党的危亡了。总理自知身染绝症,一病难起,于是他在抓紧寻找接班人,寻找可以接替他与“四人帮”抗衡的任务,他找到了邓小平。1974年12月,他不顾危病在身飞到长沙与毛泽东商量邓小平的任职。小平一出山,双方就展开拉锯战。这时总理躺在医院里,就像诸葛亮当年卧病军帐之中,仍侧耳静听着帐外的金戈铁马声。“四人帮”唯一忌惮的就是周恩来还在世。这时毛主席病重,全黨的安危系于周恩来一身,他生命延缓一分钟,党的统一就能维持一分钟。现在他躺在床上,像手中没有了弹药的战士,只能以重病之躯扑上去堵枪眼了。癌症折磨得他消瘦、发烧,常处在如针刺刀割般的疼痛中,后来连大剂量的止痛、麻醉药都不起作用了。但是他忍着挺着,他知道多坚持一分钟,党的希望就多一分。因为人民正在觉醒,叶剑英元帅他们正在组织反击。周总理已到弥留之际,当他清醒过来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去给中央打一个电话,中央让我活几天,我就活几天。”就这样,总理一直撑到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过一篇著名的《朋党论》,指出有两种朋党:一种是小人之朋,“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一种是君子之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而只有君子之朋才能万众一心,“周武王之臣,三千人成一大朋”,以周公为首。周恩来在重庆时就被人称周公,直到晚年,他立党为公,相忍为党,功同周公、辉比日月的形象更加鲜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一饭三吐哺”,我们的总理在病榻上还心忧国事,处理公务,“一次输液三拔针”啊!如此忧国,如此思民,如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能不天下归心呢?
周恩来总理,精神标杆、道德典范,国人心中永恒的丰碑。我们党员干部都要学习、弘扬周恩来立党为公、相忍为党的崇高道德精神,注重培养道德情操,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努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领全国人民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夺取新胜利!
临近下课时,梁金安充满感情地说:“电力系统是国家的命脉,它带来的不仅是光明与动能,更是先进生产力。电力公司的职工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只有发光发热,而无丝毫疏忽懈怠之虞;只有殚精竭虑守住这条生命线,而无半点敷衍塞责之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甘于奉献,为国尽忠。也只有这样,电力公司给予社会一片光明的同时,也营造着自身的无限光明!”
梁金安的讲课,博得听者的热烈掌声。
之后,香港卫视、中国企业新闻网、人民网、全球经济网、搜孤媒体等18家电视台、网站同时以“红色传记作家梁金安到国网焦作供电公司讲党课”为题报道,《河南日报》、《工人日报》等亦报道此讯。
2019年3月20日,梁金安風尘仆仆地赶到江西师范大学,给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授课。怎样上好新时代学校的思政课?怎样的教材最适合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需求?怎样的教与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明确指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秉持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梁金安以“勤于学习,富于实践,努力成为新时代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为题,给高校的青年学子上了堂有思想交锋、有理论探究、有亲身实践体会,又有殷切期望的生动活泼的思政课——有讲者传道、有问者求知的互动教学。
讲课从江西师范大学校训“静思笃行,持中秉正”切入,转而陈述思政课在高校诸多学科中的举足轻重,乃至无可替代。接着,梁金安从两个方面强调,一方面是“教”,即教师要用坚实的理论基础、鲜明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导向来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基础不实,课就容易倒;立场不明,课就容易偏;导向不正,课就容易错。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要敢于转换、善于转换、勤于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解决不敢转换、不想转换、不会转换的问题,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把深刻的理论学清楚、讲透彻。另一方面是“学”,即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追求,构筑梦想、追寻梦想、坚定梦想,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理个人理想。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排头兵……这些切合实际的话语,引发了学生们和在场教师的兴趣,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不时地点头,相互交换着赞同的目光。在互动环节,对学生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梁金安逐一耐心回答,其中,对“思想、阅读与思考之间有无内在联系”问题做了解答:
思想不是一个空疏的概念,更不是空穴来风。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源于实际,思想决定行为,思想决定境界,思想影响世界。思想推动历史的发展,思想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囿于客观,我们不能都成为思想家、思想者,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你的思想并非广博、深邃,但一定要有思想。否则,你的一切努力都是茫然和肤浅的,你的所谓成果都没有实质意义。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应该是年轻人的人生目标,因为思想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思想的形成需要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社会实践、扎实的生活积累,还需要深入地思考。阅读决定思想的宽度,思考决定思想的深度。“行成于思毁于随”,“我思故我在”。名垂青史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中山、毛泽东等,除了拥有远大的志向、渊博的知识、持续的社会实践、自身的勤奋与天赋等因素外,无一不是通过深入思考,甚至是痛苦地思考而孕育、发展、成就自己的思想体系的。而阅读,则需深层次阅读,含英咀华,滋养身心。在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思考中体会与领悟思想的魅力。切不可因碎片化信息的泛滥,而使自己的思想变得平庸与浅薄。在阅读和思考中反思人生,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因为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文明的种子万物生长。
对“理论和实践如何相结合”的问题,梁金安也谈了自己的见解:
实践,是感性的,是体验与领略,理论则是对实践的概括与升华。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进而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便完成了一次飞跃。由此可知,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谓实践出真知。但反过来,形成理论的东西,又去指导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中充实、完善与超越,从而形成新的理论,完成又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衍生了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民从深受奴役和压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始了新纪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邓小平成功运用于闭关锁国、经济滞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便形成了邓小平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简称邓小平理论)。而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又使邓小平理论得以发展与精深,从而指导与引领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作用、相互成就,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这从来都是不容置疑的。换言之,我们相信理论的高深,也相信实践的伟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用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才能避免失误或少走弯路,抵达理想的彼岸;也只有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才能仰望星空,穿越风雨,在点燃希望、洒满阳光的旅途上,收获人生的美好。
接下来,梁金安动情地说:
师范大学是积蓄师资力量、培养教师、输送人才的地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园丁,是艄公,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灵魂的塑造者,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灵魂、活力的灵魂、美丽的灵魂。这就要求师范大学的学生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必须拥有高尚的理想追求、高雅的道德情操、高贵的博爱之心,否则,怎能为人师表,又怎能行为世范?这其中理想尤为重要。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一个人从心底萌生的愿望,是奋斗的目标,是前行的火把,是暗夜航行的灯塔,是跌倒后爬起来的原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飞向巅峰的羽翼。一代伟人周恩来14岁便在南开大学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毛泽东在年少时便具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宏伟志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们成功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18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名言,也许有失偏颇,甚或有勉为其难之嫌。然而,仔细揣摩,不无道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到绝顶我为峰。”一个人如果不胸怀朝阳,不艰难跋涉,不“虽九死其犹未悔”,怎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同学们,我们忌讳好高骛远,但不要鼠目寸光;我们厌恶夸夸其谈,但不能胸无点墨;我们不去想入非非,但不会庸碌无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让我们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新时代,为儿时的梦想,为不负父母的期待、祖国的厚望而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努力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国家的栋梁之材。站在恢弘的历史延伸线上,要争做继承者、开拓者、奉献者。历史,会记下你们这最幸福最光荣最有造就的一代人!
梁金安挥动手臂,幾乎是呐喊。课堂上掌声雷动,群情振奋……
接下来的教学互动,梁金安对学生提出的“什么是爱”未直抒胸臆,而是用《圣经》里的一段话做了解答:
同学们,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爱是生活中醉人的风景,爱是世间无可估量的财富,爱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什么是爱?因角度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认知和理解不同,答案显然迥异。《圣经》中有一段对爱的解释,不失为趋同答案——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新约》)”
下课了,同学们围在梁金安身边,说着,笑着,有的索要签名。此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学生们与梁金安依依不舍……
自拍吧,举起手机,留下恒久的纪念!
那晚,梁金安感慨颇多,兴奋得久久难以入睡。七十二岁了,他仍相信自己还是一个被梦托付的人。
2019年3月26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举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9年第四次集中学习会专题辅导讲座”,特邀红色传记作家、陕西省生产力学会会长梁金安做专题讲授。
福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和市直机关、乡镇、街道副科级以上干部听取了专题讲授。
在题为《学时事,敢担当》的专题讲座上,梁金安结合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走向和党员干部、公务员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联系福泉市深化改革的实际和发展蓝图,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鞭辟入里的剖析、管中窥豹的探究,使听者豁然开朗,如饮玉液琼浆。3个多小时的讲授,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不妨摘录几段:
“作为县域领导干部,担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而科级干部亦是各部门、各单位、各战线、各领域的指挥员,同样担负靠前指挥,攻城略地之责。这重担怎么挑?怎样挑才能快步如飞?这仗怎么打?怎样打才能战无不胜?我认为,要有爱民之心、惜民之情。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强。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座高耸的宝塔,那么百姓即为塔座、塔身——塔的主体,而塔尖则为决策者。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代君王皆知此理。得民心者得天下,逆民意者国危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之所以打败了有美国撑腰,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关键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陈毅元帅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理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改变了,国将不稳,‘宝塔将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朝时的山东潍县县令郑板桥都席不安枕地牵念百姓的疾苦,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更应有爱民情怀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连唐朝的诗人李绅端起饭碗都感念农夫种粮的辛劳,我们这些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公职人员不更应萌生惜民之情吗?爱民之心就是拥有一颗公仆心,惜民之情就是拥有公仆情啊!”
“作为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首先要有政治头脑、政治嗅觉、政治眼光、政治智慧、政治气度。要站在统揽大局、把握大势的高度,看待和处理日常事务。既要有登高望远的心胸与气度,也要有洞察秋毫的缜密与细腻。观国内,要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与时俱进;望国外,要洞悉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顺势而行。思想与行为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维与视野要与国际接轨。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现代生活和工作都是快节奏的,但每天无论工作怎么忙,事务如何缠身,也要挤点儿时间读报上网,看《新闻联播》。我厌恶‘一张报纸一杯茶,玩着手机等下班的无为之人,也不欣赏‘不闻窗外事,身埋故纸堆的噬书之虫。当然,也会鄙视‘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庸俗之辈。我十几年来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青年报》等多种报纸,每天必看。如果白天有事没看成,就凌晨两点起床后看。因我多年的作息时间是每晚八点入睡,凌晨两点起床看书报、写作。报纸浏览后,重点文章反复读,有的则剪裁下来,几个月便积攒厚厚一摞,装订成册,置于案头,闲暇或写作需要时再读。我这么说,不是在标榜自己如何注重学习和勤奋,而是根据自己的阅读实践,有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即时事开拓视野、启迪心智,知识丰富内心,导引前行。理想在奋斗中实现,作为在生命中留痕。如此,人生才未虚度,生命才有价值。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比生命更久远的东西。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要纵观时事,心明眼亮;要保持定力,以不变应万变;要做撑船的艄公,不负一船人的相托,避暗礁,越险滩,沿着正确的航线,披波斩浪,抵达彼岸。”
“福泉市地处贵州省中部,是古代且兰国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翠林茂,物产丰富,素有‘亚洲磷都、‘水果之乡、‘文化名城之美誉。如何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总体攀升,跨越式发展,是福泉市面临的新命题。市委书记郭正勇对我说:要把福泉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促使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旅游业产业升级,齐头并进,努力把福泉打造成云贵高原的一颗明珠、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的确,福泉的一些特产如中华猕猴桃、高原福梨等已闻名遐迩,接下来是如何将这些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使其在国内外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福泉的经济腾飞。
据我所知,福泉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下一步可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强化文化品牌的打造,使文化旅游成为福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相信福泉的明天更美好,让幸福的泉水奔涌不息,流淌出一首戮力同心,强市富民的时代壮歌!”
“我欣赏作家洪荒写的一首歌词,名为《从宣誓那天起》。据说,此歌还获了奖。因此词内容与今天讲座的主题吻合,所以我想把它送给在座的同志们,让我们一起以此共勉——
从宣誓那天起/你就把‘责任二字在心里铭刻/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群眾的话再多不嫌多/平日里/率先垂范勇开拓/危难时/赴汤蹈火热血泼/啊,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灼灼星光在人们心中闪烁。
从宣誓那天起/你就把‘责任二字在心里铭刻/百姓的利再小也要谋/百姓的事再多不推脱/多大官/不忘儿女公仆色/用好权/无私谱写富民歌/啊,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灿灿红日把神州大地照彻。”
2017年至2019年,短短的两年,梁金安奔赴湖北、贵州、山西、江西、河南、内蒙古等省(区),行程数万公里,在机关、企业、社区、学校、乡村、军营,授课、演讲40余场,传递党的声音,传承公仆精神,传扬红色文化,从而,为人们播撒希望,提振信心,激励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红色书屋
书是人类历史的承载,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知识的折射,书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读书成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读书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读书化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这是晚清名臣曾国藩赠予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勉励他能在连年征战之后好好地读书,修身养性,积蓄能量,以图再有大作为。能身经百战,凯旋归来,当属军中翘楚,人中龙凤。然而,依然要“再读书”。由此可见,读书是何等重要。
俄国哲学家赫尔芩曾说:“书是这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训”。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试想,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书籍,那将是怎样的蒙昧,怎样的混沌,怎样的黯然?
书,若繁星,若灯塔,若航船,若桥梁,若通衢……
无可否认,近年来,神州掀起读书热:书香北京、书润上海、书卷杭州、书韵深圳……
然而,红色书籍却需升温。君不见,一些新华书店红色书籍的销量明显弱于小说、娱乐、养生之类的图书;一些图书馆的读者群里,红色书籍阅读者明显少于科普读物、生活指南、少儿必读之类的图书。此种状况,也是梁金安去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新华书店、首都图书馆等场所和几家外埠书店、图书馆走访、调查后得知的。究其原因,客观使然,但主观上能否努力做些改变呢?梁金安情绪低落中不乏思考。好几个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索着破解之道。“凭一己之力,我不能改变图书市场,但可以改变自己。从我做起,播撒红色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梁金安痛下决心,投建书屋。
怎么投?愿者提供书屋,梁金安捐赠书籍,名为“红色书屋”。
第一家选在哪里?梁金安反复考虑后做出决定:回老家河南汝州商谈此事,那里有他读小学(1953-1954)时的母校啊!
2017年4月20日,梁金安回到汝州,创办“红色书屋”的善行义举得到汝州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的赞许与支持,决定在杨楼镇中心小学、寄料镇实验中学分别建立“红色书屋”。
梁金安捐赠《公仆周恩来》《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咆哮的黄河》等红色书籍1万册,分别捐赠给杨楼书院、寄料书屋和汝州二高。
红色书屋揭牌暨捐书仪式隆重而热烈,汝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王留剑和杨楼镇、寄料镇领导出席并讲话。尤让梁金安激动的是他的母校——杨楼中心小学数百名师生对他列队欢迎。当一个十多岁的小学妹为七十一岁的学长梁金安系上红领巾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梁金安的眼睛湿润了。63年前,他还是一个懵懂儿童,而今已年逾古稀;63年前,他的母校校舍低矮陈旧,如今是楼宇耸立;63年前,祖国还是百业待兴,如今是国强民富。“学弟学妹们,你们是幸福的!希望你们珍惜今天的阳光和大地,热爱书本和老师,更要珍爱你们胸前飘动的红领巾——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红旗一角啊!希望你们勤奋读书,掌握本领,心怀祖国,放飞梦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有所贡献的人!”梁金安挥动手臂激动地对孩子们说。
梁金安接受了母校颁发的“捐赠红书 情系母校”的荣誉证牌。
再回首,已是绿树参天,繁星闪烁……
2019年4月8日,梁金安在山西长治武乡县蟠龙镇蟠龙村、长治市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分别建立“红色书屋”。这是他创建的第20家、21家“红色书屋”。
一天之内,两家“红色书屋”举行授牌仪式,梁金安十分高兴,也深感欣慰,因为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
蟠龙镇可谓中国红色第一镇,这里“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抗战八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师、抗日军政大学等首脑机关长期在此驻扎,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岗上村也是红色村落,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即坐落在岗上村北岗。抗大一分校是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办学成绩显著的一所分校,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可以说,当年蟠龙村、岗上村的老百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许多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共和国史册上留下了鲜红的一页。
多年来,梁金安一直想为革命老区做点什么,以表达对革命先烈、先辈的崇敬与感念之情。尽管不是金钱,亦非物质,只是一些他们爱看的书,然而,却是自己情之所倾、愿之所偿。他将自己撰写、编著的《梁金安1966黑龙江》(手刻毛泽东诗词20万字)、《公仆周恩来》、《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咆哮的黄河》等6000册红色书籍赠予蟠龙村、岗上村,并分别向两家“红色书屋”赠送了一张长8.4米、宽91公分的大幅红色照片《毛主席刘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北京济南部队军事训练时和受阅官兵合影(1964年6月15日)》(复制品)。
“红色书屋”揭牌仪式上,梁金安饱含深情地说: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太行、吕梁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光榮的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留下八路军将士的足迹,一石一泉都记载子弟兵的忠诚,一沟一壑都濡染军民的鲜血。站在山上,我仿佛看到烽火岁月的太行山上那猎猎旌旗和将士冲杀的身影,宛如听到那不屈的呐喊和嘹亮的军号声。而那“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歌声好像还在耳畔回响。是啊,一首《在太行山上》唱出了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无畏,也将我们带回了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血雨腥风年代。追怀往昔,怎能不慷慨激昂?又怎能不潸然泪下?左权将军和无数英烈就长眠在我们脚下这古老而厚重的三晋大地,就长眠在浸染英雄鲜血的河岳莽原……难能可贵的是,八年抗战铸就了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殆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儿女展现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为人民的幸福展现的富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与升华。今天,我们建立的“红色书屋”,就是对太行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就是对老一辈共产党人打下的红色江山的珍惜与捍卫,就是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呐喊与助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本好书的能量是无限的。唯愿“红色书屋”的建立,能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区面貌的嬗变注入活力,衍生动力,增添魅力。从而,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等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成果,以改善民生,繁荣社会,使红色文化成为一方致富的引擎。而我,一个退伍老兵,也算是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蟠龙村、岗上村“红色书屋”建立后,已然成为全国各地来太行红色旅游的一道靓丽的风景、革命老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北京怀柔区青龙峡和平饭庄“红色书屋”,是继中央电视塔全国精神文明博物馆、北京时代风云企业家俱乐部、北京数字中国、北京陶然亭书香驿站、北京大兴集贤庄园、北京锦绣潇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北京联合力控集团公司之后,北京第八家“红色书屋”,系梁金安在全国建立的第23家红色书屋。2019年6月28日,北京怀柔青龙峡和平饭庄“红色书屋”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怀柔,位于北京北部,是北京市所属18个区县之一。怀柔因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都召开而蜚声海内外,美丽的雁栖湖也成为怀柔乃至北京的一张名片。青龙峡和平山庄为AAAAA级景区,和平饭庄就坐落在和平山庄景区内。这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清新淡雅的的水墨画,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红色书屋”的建立,为其平添几分书香、几分雅韵、几分魅力。青龙峡和平饭庄“红色书屋”负责人宋文浩、翟虎兴奋地说:“红色书屋珍存着梁金安先生捐赠的《公仆周恩来》《写不尽的周恩来》《咆哮的黄河》《大漠天骄乌兰夫》等1200册红色书籍,还有红色照片、伟人的书法真迹及名人书法绘画作品等,将融青龙峡田园风光、青山绿谷风景、红色文化、美食文化为一体,提升风景区的层次与品位。这将吸引当地居民与外埠游人前来观光和阅读,让怀柔青龙峡风景区浓郁的书卷气与红色文化透溢的浩然正气引领精神、淬炼思想、陶冶情操,从而,净化社会风气,滋养一方民气,鼓舞民众奋发进取的士气。”
面对出席授牌仪式的众多嘉宾和十几家媒体记者闪动的镜头,梁金安致辞,其中有一段关于美的阐释耐人寻味:
“如果一处景致富有文化内涵,那它的美是品质的美、内在的美;如果一方水土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那它的美是深邃的美、无际的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是静态的,它的美总在燃烧,总在澎湃,总在歌吟;烽火岁月孕育、衍生的红色文化不会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光耀,一种力量,一种洗礼。人,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方水土,可以读书成风品自高。愿红色文化之美与青龙峡之美、怀柔之美融为大美,化为纯粹之美、永恒之美。”
书中自有日月辉,映照山河代代春。
倾吐心音
退休未离岗,十载著华章。2006年始,梁金安凭藉一年一部书,十年磨一剑,完成了从普通退休干部到红色传记作家,从“小我”到“大我”的华丽转身,走进万众视野中……
2017年2月,梁金安接受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发现》杂志记者的采访,并登上2017年2期封面。肖像下面的一行字格外醒目:梁金安公仆精神的传播者;封二刊登了梁金安编著的《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一书的封面和2012年7月梁金安采访“长征四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百岁女红军战士王定国题写《公仆周恩来》书名时与梁金安的合影,同时撰文《梁金安:公仆精神的传播者》:
梁金安,1946年生于陕西西安,中共党员。1965年11月从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干部特训班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从事译电员工作。1973年6月9日—12日,在执行一次特殊任务时,梁金安有幸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幕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尔后,他找来有关周总理的书阅读,并开始收集周总理的资料。1975年12月,梁金安转业到北京,被安排在国家工商总局工作,任市场司市场处处长。1978年8月,梁金安回到魂牵梦萦的西安,在陕西省国防工办新闻中心任新闻干事,并由此步入新闻界,開始他的记者生涯。他重新拿起略显生疏的笔写文章,重新挎上他钟情的相机,他立志:“写天下之新闻,探天下之奇胜,采天下之风情,扬天下之正气”,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不凡的业绩。2006年8月退休后,他致力于红色传记文学创作。十年来,梁金安先后撰写、编著了《梁金安1966黑龙江》(手刻毛泽东诗词20万字)、《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公仆周恩来》、《写不尽的周恩来》、《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咆哮的黄河》(4卷)等红色书籍,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梁金安用四句话概括他一生遵循的守则。他说:上学要当一名好学生,做工要当一名好工人,服役要当一名好战士,转业后无论做什么当什么都是好样的。他还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已经遍布革命老区。习近平的体悟是“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习总书记的话我牢记在心,并努力化为实际行动。
梁金安表示,传承公仆精神,弘扬公仆文化,是遵从他的内心驱动。他想通过他的身体力行,进一步焕发广大青年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磨砺他们克勤克俭、舍己为公的思想,激励他们守正出新、奋发有为的斗志。多年来,他用稿费印书,在全国各地捐赠红色书籍6万册。未来,梁金安将继续以一代伟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公仆精神、公仆情怀为主题,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让人们在向他们致敬、学习的同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8年6月28日,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学校(基地)暨梁金安先生爱心捐赠红色书籍仪式在汉台区汉王镇隆重举行。梁金安捐赠5000册价值32万元的红色图书。其中有《公仆周恩来》《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咆哮的黄河》等。这也是梁金安在全国投建的第11家“红色书屋”。揭牌仪式上,梁金安接受了中红网、陕西省电视台、陕西宣传网、西部网、三秦网、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说:“扶贫就业建立培训学校(基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利民,让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为立足社会打下基础;利国,为社会培养职业化、专业化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此举,既有短期考虑,又有长远规划,有创意有深意,令人赞许。
陕西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能为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回报,是感恩,也是一种慰藉。目前,陕西一些区域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我的家乡还需要多方力量为其助力,为其鼓劲儿。我捐赠的几千册红色书籍,正是为他们带去精神力量,为乡村建设发展添砖加瓦。祝愿我的家乡一个村也不落、一个人也不少地在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
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网“关注两会”节目,在《中国品牌·对话文化健康发展》专题研讨中,特邀梁金安做客,请他一抒己见。梁金安略加思索,侃侃而谈:
文化是个大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文化发展史。而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不同流派、不同层次、不同表现形式的交锋与和解、相斥与相融中演进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告诉世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换言之,文化兴则国兴,文化衰则国衰。由此可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历经风雨,几度沉浮。改革开放后,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也是一种产业,已然为国人所认同并日益推崇。文化事业,迎来一个蓬勃的春天——那是大格局、大发展、大气象!
文化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这取决于执政者的认知水平,兴衰于领导者的好恶、扬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就有“文化建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居其一。尤其是将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了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所谓文化健康发展,我的理解,凡益国益民的文化都归属优秀文化,任其延展与繁荣,并予以保护与扶持;凡有害人民身心健康、有碍社会发展与进步,有损于民族团结和谐的都应反对与取缔。除了自觉抵制,更应施以法治。如个别地区低俗的文艺演出、网络文学中渲染色情的作品等,都应整治、惩处,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阳光下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疾速行进。是的,如果将文化事业喻为国家的一条血脉,那么,这血应是鲜红的而不是暗黑的,是奔流的而不是凝滞的,是循环的而不是中断的。
2018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影响力人物》栏目采访梁金安,主持人董倩。15分钟,回答了二十几个问题,梁金安答出了写作中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下面,便是主持人董倩与梁金安先生的对话:
主持人:时代造就人物,人物影响时代。欢迎收看影响力人物。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一位作家,他常年写的是红色传记。我们来认识作家梁金安先生,欢迎您。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红色传记的?
梁金安:2006年,我退休以后开始写的。
主持人:您过去读了哪些书?哪本书对您的影响深刻?
梁金安:我年輕时在东北服役,军营图书室的书很多,闲暇时便常去那里看书学习。我阅读了《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典籍,阅读了《烈火金刚》、《平原枪声》、《家》、《子夜》等现代佳作,也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高尔基的《母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外国名著,而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主持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梁金安: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段话过目难忘,深受教益,甚至影响我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主持人:那您又是如何树立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呢?
梁金安:退休十多年来,我在国防大学的一个仓库里面淬火。我认为对我是又一次历练。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所具有的自我献身的精神、矢志不渝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即“保尔精神”——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已然成为我人生永恒的精神坐标。它指引我,激励我,并给我灵感,所以我要竭心尽力来写作、出书。
主持人:事实上,所谓红色传记,很多非常权威的机构和学者都在撰写,那您为什么要重复地做这件事呢?
梁金安:周恩来的公仆精神是其它书少见的,我就是要挖掘整理公仆精神,使其大放光彩。我写书的同时,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那就是要弘扬公仆精神,传承公仆文化,使其彰显独有的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持人:您捐书建“红色书屋”,目前已建多少家了?
梁金安:目前已在河南、河北、湖北、北京等地建立11家了。第12家、13家,这几天投建。我的计划是在全国建百家“红色书屋”,红色图书都由我捐赠。
主持人:您的很多本传记都是从公仆角度撰写和编著的。您是如何收集资料、准备素材的?
梁金安:一般情况下,资料的收集、素材的积累都是从基层开始,也就是从县志开始查找,如写周恩来总理,就要到淮安到绍兴去。有的资料其单位有备份的,就拿现成了;没有,就复印,厚一些的史料,一次要复印几百张。
主持人:县志是一部分,还去哪收集?
梁金安:还以周总理为例。我在他的家乡淮安、祖籍绍兴收集、索要,就能获取几百张图片、数百万文字。尽管如此,我还不满足,还要到天津南开大学、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地寻访、查找。凡是有关周恩来的书籍,我都要买回来。当然,已有的就不重购了。
主持人:写这些书的时候,您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梁金安:我遇到的困难就是写不下去了。
主持人:什么原因写不下去?
梁金安:素材不足,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缺东西,断链子了。历史需要真实,即使不能还原,也要接近真相,不能凭想象编造、虚构,所以停笔了。
主持人:是放弃还是另寻途径?
梁金安:放弃是不可能的,只有从其它渠道搜寻弥补,或重踏资料来源路,再去查找。写《公仆周恩来》时,我三上沈阳,三去天津,四赴淮安、绍兴。
主持人:写作是件苦差事,您一定有这个体会吧?
梁金安:是的。写《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时,我吃住在国防大学一间仓库里,足不出户40天,瘦了20斤。当然,完稿后心情是畅快的,苦后有乐嘛。
主持人:刚才您说查资料、找素材的过程挺难,难在什么地方?
梁金安:比如说人家今天没有上班,你就白跑一趟;人家中午下班了,但资料没看完,人家得收回去,你就得下午再来,因为这类资料既不让你带出去,又不允许你复印;有的单位看了你的介绍信说,你拿这个介绍信不行,我们不接待。差在哪儿?级别不够。比如说我到中央档案馆查资料时,人家要你省一级的,有省委书记的签字你才能查。
主持人:那怎么办?后来查到了吗?
梁金安:后来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给我出据证明,我去查到了。
主持人:还遇到什么困难了?
梁金安:除此之外就是考验你的决心和信心了。因为我毕竟是在一个仓库里写书,夏天很热很热,你得坚持。我就是喝矿泉水,喝牛奶,吃军旅之家送来的玉米饼坚持下来,写出来的。这与我成长的那个年代受的教育有关。我们那代人学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完全彻底、《纪念白求恩》的精益求精、《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动摇时想一想就继续写了。我只是一个初中生,我能坚持写,直到现在,自己都觉得还算有毅力有进步。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纪实,动笔前需整体构思,拉出提纲。大题目好确定,小标题或间题的敲定很伤脑筋,不仅要考虑单个词语的准确规范,还要顾及文本整体的和谐统一。有的写作提纲,列出来又推翻,甚至推翻五六遍,直到满意为止。框架有了,脉络清晰了,写起来就顺手了。
主持人:您想过没有,费这么大劲写的书,谁会看?图书市场接收吗?能不能赚钱?这些问题想过吗?
梁金安:十几本红色书籍相继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大。这些书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它弘扬的是公仆文化,传承的是公仆精神;它赞许的是人格,激荡的是心灵,凝聚的是力量,坚定的是信仰;它带给人们的是正义与真理,让人们领略的是高尚与伟大,感受的是光明与温度。目前,我已为社会各界捐赠红书8万多册,我没想以此赚钱,也赚不到钱。十年来,很多区域、很多领域、很多群体在传承和发扬公仆精神,自觉学习,努力效仿,改变与重塑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体现在各自的岗位、工作上,这对我来说,无疑是认同和鼓励,也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因而更有信心了。
主持人:在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当下,您觉得用最传统的书写方式能否达到您所希望的那个目的?
梁金安:我写书、捐书、授课、演讲,到过二十多个省市区,同机关干部、企业员工、社区群众、乡村农民、学校师生、部队官兵广泛接触、交流,用这种直接的、面对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我也相信,我所希望的期待的也会实现。
主持人:您在传扬公仆精神和公仆文化中,有哪些切身体会?
梁金安:公仆精神和公仆文化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无形的,是真实的可触可看的,它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继往开来,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未来的呼唤。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应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视为己任,并不负重托,奋斗不已,虽屡屡付出而无怨无悔。而“传承公仆精神,弘扬公仆文化”,则是一项“育人铸魂”工程,益在人心,利在社会。
主持人:希望梁先生以后能挖掘、收集更多的史料,写出更多的文学作品,把伟人、名人更多的故事讲给大家,让人们多多受益。好,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2016年11月27日,梁金安做客中国网接受其专题采访,随即播出“人民公仆的传播者梁金安”;
2016年12月22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艺术总监黄齐国将军采访梁金安,而后在央视军事节目播出“共产党员梁金安:人民公仆的传播者”;
2018年9月8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举办的《大漠天骄乌兰夫》新书首发式上,呼和浩特市电视台记者采访梁金安,并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公仆文化”为题播出;
2018年2月,《中华英才》杂志社记者采访梁金安,并以《梁金安:十年一剑书十部 赤胆丹心颂公仆》为题进行报道(刊载于《中华英才》2018年3—4期);
……
梁金安,以陕西人特有的豪爽、仗义、敦厚、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以一个作家敏捷的思维、丰沛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以公仆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捍卫者,以自信与从容、真诚与豁达,回应媒体,倾吐心音,袒露情怀,传递着人间真善美……
尾 声
“……躬下身来/掬一捧祖国江河水/洗洗我哭肿的双眼/跪下来/抓一把神州大地土/紧紧地贴在胸前/心中有千言万语/化热泪洒厚土上边/双手合十虔诚而禱/总理啊,您永远/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间……
数十年来,纪念周恩来总理的诗篇数也数不尽,但在我读过的诗篇之中,梁金安先生这首《你在亿万人民心间》以其深刻隽永的文笔和饱满真挚的情感令我最为感动。梁金安先生的编著的《公仆周恩来》让我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全书结尾处这首《你在亿万人民心间》更是加深了我对周总理的由衷敬佩和爱戴。周总理的品德功绩,有人说是‘功高才高德更高,万古师表绝代豪,把他的功勋比作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是那样的崇高伟大,又是那样的平凡朴素,正如春风化雨,朝阳生晖,以平常的爱书写了非同寻常的爱的真谛。这种情感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心中,从而矗立起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不朽丰碑。百岁女红军战士王定国为本书题写的‘公仆周恩来五个大字正是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这是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学生刘彼得写给梁金安信中的一段话。
再读一读2013年8月国防大学警卫战士余宗德写给梁金安的一封信:“……读到书中周总理的‘六无时,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禁不住热泪盈眶。高傲的我以为自己不会以他人为偶像,对当下追星族嗤之以鼻。而今,我终于找到了我崇敬的偶像——周恩来总理!是梁老师的书让我知道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贡献,周总理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一定要以周总理为光辉榜样,紧握手中枪,为祖国和人民站好岗,放好哨,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北京市地震局退休干部孙泽孚读了《公仆周恩来》一书后,激动地给梁金安写了一封信:“……捧读《公仆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犹如春风拂面,亦如清泉润心,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一口气读下去,收获太多太多。《公仆周恩来》一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时空跨度大,文笔流畅,人物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岁月无情催人老,我已年近八旬,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名社区志愿者。站岗、放哨、巡逻,十余年风雨不误,为社会的安宁、祥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要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学习,努力做到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2018年2月,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之际,作家哈彤写给梁金安的信中谈了自己阅读《公仆周恩来》的感想与收获,同时附了她写的一首缅怀周总理的歌词《海魂》:
“大海咆哮,大浪滔天/可是你拨云揽日,力挽狂澜/水击三千里,澎湃如歌/你凌波而来,步履那样矫健/我化作一只海鸥飞向你/却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啊/周总理,你在哪里/我愿守在沙滩等你出现。海空如洗,海风盘旋/可是你澄明心宇,气贯霄汉/英雄泪满襟,几多遗憾/你踏浪而去,带上所有牵念/我化作一只小船漂向你/却只看到光闪闪无边/啊/周总理,你在哪里/我愿载着你的疲惫上岸。”
或许触动了梁金安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读着读着泪流满面……
案头上几摞厚厚的读者来信,让梁金安激动不已,也倍感欣慰。种子,播撒在大地,总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春华秋实,那大地上将是怎样的丰收景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那将是怎样的壮阔与澎湃?想着想着,梁金安笑了,他笑得那样爽朗,那样惬意,那样无羁……
然而,常年的伏案苦耕,积劳成疾,梁金安还是倒下了……
那是2018年10月2日上午10时许,梁金安在西安自家的院子里哄三岁的嫡孙玩耍,尽享写作之余难得的天伦之乐。看着小孙子红苹果似的脸蛋儿,听着孩子稚嫩的笑声和张着两手喊着“爷爷,爷爷”的叫声,梁金安开心极了。“梁家,已有第三代人了!”梁金安喃喃自语,似乎还想说什么,又戛然而止。突然,他只觉眼前一黑,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看见倒在地上的两眼紧闭的爷爷,小孙子吓哭了:“爷爷,爷爷!”孩子一边大声哭叫着一边用小手抓弄着爷爷的头发,然而,爷爷还是不说话,也不坐起来。孩子的哭叫声唤来了家人,120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将梁金安送到西安高新医院。
死神,挥动着魔爪,向他逼近……
昏迷不醒,抢救,4个小时后,梁金安渐渐苏醒过来,“我这是在哪?怎么躺在床上了呢?”望着身边焦急的亲人,看着忙碌着的医生和护士,他明白了:自己病了,这是在医院呀!诊断结果:颈椎压迫神经,脑供血不足。医生告诉梁金安:这是长期写作用脑过度,睡眠不足,营养失衡,生活不规律导致的,所幸抢救及时。以后不要过度劳累了,不能再超负荷运转了。
医院的病床上,梁金安想了很多,思绪之舟驶向往事的长河……“‘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如今要在我身上应验了,我今年正好七十三岁,可我又活过来了,我没有走,也不能走啊,我的任务还没完成呢!”
妻子、儿女都在劝:“年龄不饶人了,不能再这样拼了!”“爸,这些年您太累了,劝您多少回您不听,这次病好后就不要再写了。”
默然无语。梁金安想:或许这是最好的回应。
记不清谁说过这样令人咀嚼的话:“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做过值得回忆的事,有的人做过的事值得回忆一辈子。”梁金安,当属后者。
入院第三天晚上,梁金安做了个梦,他梦见周总理了。敬爱的周总理,还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是一张苍老、瘦削而刚毅的面孔,还是那稳健而潇洒的步伐,一如那1973年6月9日在西安机场执行保卫任务时见到的那样。“周总理,周总理!”梁金安大声喊道。周总理似乎听到了,他朝梁金安摆摆手——那是周总理惯常的亲切、有力的手势。然而,周总理却未停下脚步,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继续前行。“总理!总理!”梁金安急了,大声喊起来,这次,他把自己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啊!“不,我不能不写,不能不拼,周总理——写不尽的周恩来,我还要接着写呢。还有,那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也要接着写。还有,红色书屋只建起15个,距离我有生之年建立一百个还差挺多呢。我的脚步不能停,我手中的笔不能停啊!”梁金安猛地坐起来对自己说。
10月8日,梁金安再次晕厥,重重地摔倒在地……
11月7日,梁金安第三次昏厥,北京国防大学医院抢救治疗,住院半个月。病床上,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1965年7月入党的,也算是老党员了。几十年了,党旗下宣誓的誓词铭刻于心。我当不忘初心,奋斗不息。如有一天我真的倒下了,那也是倒在我前行的路上!”
2018年10月20日,梁金安在西安高新医院出院的第三天,便应湖北省省长王晓东邀请,出席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长江国际航运金融港论坛”。
2018年12月26日,梁金安在北京国防大学医院出院后一个月,便出现在北京唐冠华选集团“红色书屋”揭牌仪式上,这是梁金安在全国建立的第16家红色书屋。
当这篇报告文学杀青的时候,传来了北京密云区干峪沟村山里寒舍红色教育基地建立暨梁金安的第24家紅色书屋揭牌的讯息,也获知梁金安入选新华社组织撰写的新中国七十年庆典先进人物。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照国教授曾将梁金安喻为不畏风雨,搏击云空的雄鹰,而我,愿将梁金安喻为苦耕的牛——“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不,他多像志在千里的老骥,不肯伏枥,不肯停歇,飞奔远方……
啊,梁金安,心怀大爱慨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