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谈

2019-11-04 09:33谢文艳
师道·教研 2019年9期
关键词:低龄德育孩子

谢文艳

我国的教育教学经历了无数次种种范围與领域和不同程度的体制改革,改革目的无一不是在为更好地全面开展和实施最佳教育教学方式而创造条件。如何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化课基础性知识、生活常识性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步发展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同步进行学生精神层面、品质层面的培育和教育俨然是现代教育中的难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

从新的教育教学背景出发,德育是改变低龄学生尤其是三观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心智的小学生的重要“利器”。当代心理学饱受诟病的“原生家庭论”及先天生长环境所带来的心理扭曲、病态等种种心理缺陷都可以在“德育”中被影响被改善。不可否认的是数以千百的实验范例证明,“父母离异将对孩子心理造成恶劣影响”“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易孤僻、恶毒”……一类言论中暴露的规律存在其科学价值。而德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拯救该境况的积极力量,通过思想品德培育树立学生良好的修养品德、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健康发展的积极人格,以达到教书育人中的“育人”目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

1.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最早被教育专家周弘提出于其儿童教育著作《给家长的忠告》中,其中提出了赏识不仅仅是成人世界中的激励之物,对于低龄儿童来说适当的赏识教育将得到远胜于惩罚和责骂几倍的积极成果。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童年缺乏父母的赏识因而从未有过兴趣爱好,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艺术、科学……都是需要赏识和后天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的,德育教育同理,赏识诚信、赏识正直、赏识友善是教育的必须。

2.鼓励与支持

“棍棒底下出孝子”,以及中国家庭中常见的“狼爸”“虎妈”行为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后期发展能力。在孩子每一次善举后给予认可和鼓励,在孩子每一次分享后送上鼓励和支持,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些造就了孩子的德育人生。

3.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对德育有兴趣不代表要天天像老夫子一样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对德育教育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初衷正是基于此,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玩乐中成长。

4.挖掘潜力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所匮乏的只是挖掘自身潜能的方法和认可自己很有潜力这件事本身,帮助孩子树立坚韧的品质、培养毅力与耐心,很多时候德育教育与其他文化课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艺术知识等都是相辅相成的,多学科融合,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三、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教育不仅仅在塑造品格人格和优秀性格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还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纪律性和团队性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受过良好、完善的德育教育的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拥有更强的专注力,更容易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和保持耐心与专注,更容易在团队中获得领导力,是值得周围伙伴信任的可靠“战友”。当然,这并非是说未受过良好德育教育的学生一定不优秀,但他们中的人更容易成为孤僻、冷漠的“枭雄”人物和“独行侠”。

同时接受过良好德育教育的学生在之后的道路上走的更近似于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所期望中的“康庄大道”,他们更容易得到朋友的帮助和前人的指点,因为他们更具有亲和力、拥有令人喜欢和乐于接近的品质——友善、正直、独立、识大体、爱恨分明……

研究表明相较于女性幼童来说,男性幼童的心智成熟更为缓慢,因此小学教育时期是一个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三观启蒙期的最佳阶段,经历家庭变故、意外状况、生理变化等遭遇的外界原因同样是促使孩子心智成熟速度加剧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情况下到了初中时期已经错过了许多孩子的德育最佳阶段。

四、小学德育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新式课堂

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开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推广和支持,小学阶段处于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多数学生享受的是国家及政府赋予的义务教育权利,因此在义务教育学校大力推广德育教育可以收到极其不错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

小学生处于其“人格社会化”过程中的首段,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学知识的获得来源于父母和家人,同时小学校园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大部分时间更依赖于家庭教育,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于德育教育成功了一半。

(三)自主学习

低龄儿童对外界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的儿童时期是一生中自主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通过模仿家长讲话、学习他人行为等方式来认识世界并知觉世界是他们的本能,因此家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也是发展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低龄德育孩子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