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芹
1952年,三叔考上了省城师专,直到开学的前一天,三叔还在地里干活。下午,祖母帮他把被褥用草绳捆好,另外还准备了一包袱煎饼和一罐咸菜。第二天一早,祖父赶着驴车将三叔送到了车站。三叔走时,父亲将自己的新衬衣送给了他。祖母说,那还是父亲单位发的工作服,一直没舍得穿。三叔开学那天,包袱里除了煎饼和咸菜,还有一身半旧的换洗衣服,但这是他唯一一身没有打补丁的衣服了。
1992年,我儿子去外省上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和丈夫便开始四下打听,有没有与儿子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的学生。最终从儿子的班主任那里得知,他认识一位比我儿子高三届的学生,和我儿子在同一座城市读大学,而且两所大学相隔不远。我和丈夫便按照班主任给的地址,找到了那位同学的家,并特意嘱咐他,等开学返校时结伴一起走。那位同学非常热情,当即答应了下来。离开学还差半个月,他就跑来我家,告诉我们买哪天的火车票,开学需要带些什么,等等。
儿子的行李装了两个大蛇皮袋子,里面除了被褥就是换洗衣服。被褥是我新做的,衣服也是新买的。为了省路费,我们让儿子一个人跟着那位同学去学校报到。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要走了,我忍不住想送他去学校,想亲眼看看他的校舍和老师同学,但是车票已经买不到了,我只能眼巴巴望着儿子跟着同学上了火车。一想到要让儿子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便坐立不安起来。
一周后,我们接到了儿子的来信,说学校环境挺好的,同學老师也都很好,我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了。我赶紧回信,细问儿子宿舍里有几个人,都来自哪里,学校伙食如何等等。信件来往了四五次,我才大体摸清了儿子在校的情况。
去年,孙女考上了1000公里外的一所大学。“隔辈亲”真是一点都不假,我不放心孙女一个人外出,便和儿子说好,等开学时我们全家人陪孙女去报到。儿子说他的车大,后排可以当床睡,我们就提前一周出发,一路走走停停,顺便来个自驾游。自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孙女便加入了大学的班级微信群,学校想得非常周到,把校园周围百里内的景点及周围的美食小吃都做成文件上传到了群里,并且详细介绍了旅游路线和门票情况,还有各种美食的价格。除此之外,教室宿舍分布、宿舍内设置,甚至学生一日三餐的消费情况,也都在群里公布了。有图有真相,人还未进校园,就已经对学校了如指掌了。
孙女每天都看群聊,对班里每位新同学的情况都掌握一二,还结识了几个好朋友,未等开学,先聊成了好闺蜜。
我和丈夫送了孙女一部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还嘱咐儿子儿媳早点给孩子买新衣服。孙女笑着说,是开学又不是出嫁,不必带那么多东西,有需要了再买,现在网购多方便呀。
开学带行李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网络时代一切都可以搞定。现在,每天听孙女唠叨大学的情况,千里之外的学校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打开网络,学校就在眼前,想孙女了,还可以手机视频。儿子说,这就只差每天回家吃饭了。孙女说,错,你们每天吃啥好吃的,拍照微信发给我,一样。
三代人的开学季,一代有一代人的开学故事,沉淀出了岁月变迁和时代进步。
(摘自《蚌埠日报》201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