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博
摘 要:笔者对小学语文统编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进行教学设计,综合教与学的分析、生成动态性的材料进行深度分析,写出有效地建议。
关键词:教学设计;端午粽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本文以粽子为线索,用儿童的口吻、叠词式的言语,生动地从外形、味道、花样和由来四个方面介绍了端午粽。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叠词,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长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那仅仅是一些零碎、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情景让学生想象读、带着动作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自己发现语言文字的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等3个字,认识2个偏旁:立字旁和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六、课前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师:端午节时间在什么时候?
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师:今年的端午节是哪一天?6月7日。端午节,你们吃什么?
生:粽子。让我们走进新课《端午粽》,请齐读课题!
2.书写“午”字。
师:(PPT出示“午”)请大家跟老师书空笔顺,午字怎样写?
生:一笔撇,二笔横,三笔横,四笔竖,午。
师:注意:竖不出头,出头就是什么字?生-牛。
3.“端和粽”的学习。
师:坐姿。生:端正。
师:端,什么结构,什么旁?
生:左右结构,立字旁。
师:立就是站,端就是站得正、直。谁来组个词?端正、端详、端庄。你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个字?
生:熟字+偏旁/形声字。
师:难度上升,我给耑,换个偏旁,你还认识吗?气喘吁吁的“喘”;踹了他一脚的“踹”。当然踹人可不是一个好行为,学生千万不要这样做。(将“立德树人”谨记于心。)
师:端午节这天,我们都要吃粽子。你有什么方法记住“粽”这个字?
生:熟字加偏旁,即“米字旁+宗”。
师:粽这个字为什么是米字旁?(PPT出示米的古字形),当然米字变成偏旁,捺要变成点。
(二)字词大冲关
1.师:题目大家已经知道,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生字”预习情况。
2.小老師拼读组词。开火车(不拼读不组词)
3.讲解生字:
(1)“总和念”,上下结构,心字底。你还知道哪些心字底的字?生:想、思、忘、急、感。
(2)谁有好方法,记住“间”这个字?
生:编故事的方法--门里有太阳,太阳被门困住了,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
(3)分,上下结构,刀字底。用什么分(刀)。一刀把西瓜切两半,左一半,右一半。
(4)PPT字理识字,讲解豆。
4.玩游戏“剥粽子”,巩固生字。
5.开火车说词语。
(三)学习课文
A.初识课文:
1.把书翻到46页,先听主持人的朗读,感受长句子的断句。
2.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注意停顿。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吃粽子的?你从哪知道的?
3.生:端午节,在第一自然段中知道的。
B.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小老师读第一段。(字音准确,有感情。)
师:过节了,外婆盼着我们回去。有时候我们只有过节的时候才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陪陪家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盼望的心情,再来齐读第一段。
C.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老师读第2自然段,回答:外婆的粽子是什么样的?闻起来怎么样?味道如何呢?
2.指名学生回答并讲解这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PPT出示图片,让孩子直观感受粽子的外形,从外到内的描写要到位)。
3.一、二自然段中出现最多的字“一”,让我们看看调皮的一,都读什么。
4.ABAC式短语,让学生自己说说这类词语。(又黏又甜)
5.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掌握断句。
(2)带着动作读,尤其将“掀、飘、剥、咬”等动作,读出“又黏又甜”的感觉。
(3)想象粽子清香的味道,带着动作一起读读这段话(声音太好听了,老师都馋了)
D.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老师读第3自然段。
2.回答问题: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粽子的种类)
3.发散性思维提问: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4.指导朗读:
a.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b.教师范读,带着学生练读长句。
c、男女生对读,读出美滋滋、会分享的感觉。
E.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
2.你还知道端午节的哪些习俗?
(1)拓展了解-屈原。
(2)端午节还要做的事情-出示图片。
(3)观看沙画,了解端午节历史。
F.小组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真字最后一横要长。
2.豆的第一横要短。
(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顺,哪些笔画书写时要注意。)
(五)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朗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跟家长学一学包粽子。
八、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一)在教学中,授课比较好的方面有
1.粽子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在课题学习中将生字书写、字理识字很自然地进行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全体参与,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了解背后的文化,激发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堂时间有限,一个一个仔细讲解耗时且内容枯燥,不如教师归类讲解,让学生自主讨论总结识字方法,巧妙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3.于永正先生指出“儿童的语文就是朗读的语文”。不仅老师要多读,更要引領学生多读。
4.我利用沙画、绘本等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多种直观形式感受聚焦“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家国情怀、忠诚与担当”的端午文化。
5.注重习惯的养成,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写字书空笔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在书写指导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写好字,还要引领学生发现书写规律,举一反三。
(二)存在的问题
1.本以为学生都吃过粽子,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说话训练: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没有将生活经验融入到语文学习中。
2.学生的朗读能力比较薄弱,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继续补充长句子的朗读技巧,让他们自主体会感情。一节课不仅学习课文还要认读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具体原因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不熟悉,预习不过关,影响了朗读效果。
3.讲解课文的过程,应精简问题,每段提炼出一个最为有效的问题会更好。
4.长句子的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考虑更加丰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示范,多想想夸张的语气等方式。
5.在海量阅读拓展方面,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将补充的儿歌《粽子香》带入课题,借助儿歌再现生字,让学生在语境中更好地识字解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