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华 高志盛
近年来,高考语文加大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以全国卷为例可以看出在古诗文阅读中,既有分析概括、翻译、古诗词鉴赏等传统题型,又有断句、文化素养以及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名篇名句等新题型。如:2016年高考全国I卷诗词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又如:2018年高考天津卷诗词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由近几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考查方向可知,对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涉及到词句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表达方式探究和艺术形象鉴赏等,我们只要把握这类型诗歌的鉴赏方法,就完全可以准确地抓住咏史怀古诗词的灵魂。笔者试从五个“抓”字来探讨古典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技巧。
一、抓标志,定位诗词类型
咏史怀古诗有的作品会有显著的标志,我们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较好地把握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咏史怀古这类型诗歌。一般古典咏史怀古诗会有如下标志:
1.标题中直接出现古迹、古人名,如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杜牧以假想项羽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2.标题中有“怀古”“览古”等字样,如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3.标题中含有“咏史”“读史”等字样,如清代龚自珍的《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龚自珍在首联以概括之笔,渲染东南名流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暴露其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颔联写市侩小人、虚浮之徒把握权柄、占据要津的不合理现象。颈联则反映处于思想高压下的文人们,已成为一群苟且自保的庸俗之辈。尾联借田横五百壮士杀身取义的故事,感叹气节丧尽、毫无廉耻的社会现状。此诗从现实感慨出发,而以历史故事作为映衬,具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效果。
二、抓注释,辨明内容主旨
咏史怀古诗词中一般都给学生提供了注释或者写作背景。这些信息一般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诗词中个别字词的解释,幫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二是提供作者的基本信息或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1)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2)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简析: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古诗中的佳品。而诗中的注释水殿龙舟事与唐朝后期的时代背景是有紧密相关的,诗人皮日休借隋炀帝旧事来警示当朝统治者。
在咏史怀古诗中注释多是因身处国家衰微之时,富有危机意识的诗人们多半以短命而亡的秦隋二朝、南唐或比较著名的昏君如商纣王、周幽王、南唐后主等历史对国君加以规劝警示。或是古代的明君贤臣,诗人希望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三、抓关键字,定位感情基调
中国古典咏史怀古诗词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准确定位情感基调。
如:唐代李白的《夜泊牛渚①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为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请袁宏过船来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颔联中的“空”是指白白的、徒然之意。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因为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咏史怀古诗词中揭示情感的关键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词的主旨。如上文提到的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诗中的“空”流露出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这样的字词也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它一般藏在写景叙事句中,或是诗词的眼。
四、抓景物,体味诗词情感
“怀古”中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诗人因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诗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诗往往着重写景,写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临古迹,古迹若有今昔之别,必定会成为诗人咏叹的内容之一,此时情感多为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因此诗人多用对比、反衬、虚实对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景等。
如晚唐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古迹”台城“古时”为东晋至南朝时的皇宫所在地,繁华无比。而诗人所见“今时”为迷蒙的春景:细雨霏霏,青草萋萋,曾经的六朝繁华如梦而逝。韦庄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全面走向衰落,眼见长堤上的柳树终年繁盛,全然不知人世沧桑,韦庄不禁悲从中来,担忧国家衰颓的命运,流露出浓重的昔盛今衰的感伤情绪。
五、抓人事,把握诗人情怀
古典咏史怀古如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在咏怀古人的诗作中,首先必须弄清所咏对象的身份,是否明君,是否贤臣。同时必须注意,“古人”与“今人”二者之间的身份一定是对等的。如果咏怀的是“古人”是古代君王,那么“今人”必为诗人所在时代的君王和与之代表的朝廷,诗人一定是想以史为鉴,通过古代君王的事迹,批评或警示当时的君王或朝廷,多半是借古讽今。
如唐代李贺的《马诗(其二十三)》:“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诗人写汉武帝炼丹求仙,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得到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的往事。此诗作于元和年间,当时,唐宪宗“好神仙,求方士”,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此诗即为讽喻此事而作,借古讽今,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的情狀。
如果咏怀的是“古人”是古代臣子,那么“今人”必为诗人自己,这种类型的诗歌多半是表达怀人伤己的情感。这时,就需要进一步结合双方的人生际遇来分析了,或为对比失落型,或为同病相怜型,手法多用对比、反衬。
如南宋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诗人写此词时正是他被谗罢居上饶带湖之时。词中叹息像李广这样有大功于国的名将,一度被罢黜而家居。回顾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突入金营手缚叛徒张安国,稍有作为,又被排斥而长期退隐。诗人即借与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飞将军”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自己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除了以上几个“抓”,我们要认识到古典咏史怀古诗鉴赏的知识非常庞杂,对必要的历史知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朝代、重要诗人的际遇、常见的历史典故等)还要多积累,在鉴赏表述时,诸如:怀古伤今与怀古讽今,对比与反衬的差别,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概念区别要明晰,古典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语言表述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