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连英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的综合基础,对学生未来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石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幽默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这四种教学方法对兴趣教学开展的积极作用,充分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兴趣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探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创新了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让学生就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愿意在语文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才会在语文学习中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娱乐与兴趣。相反,如果学生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欲望,引起教学效果的低下。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学生的创造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1]
一、運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备较强的是逻辑能力和思维逻辑严密性,教师要将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突破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多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充分使用教学器材,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苍耳的种子或者豆荚的种子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种子”这一词语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触摸、观察种子,从而对文章内容激发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运用动画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例如蒲公英借助风的力量将种子散播出去,苍耳运用动物的携带能力去传播种子,在让形式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谈谈别的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用这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嗅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共同投入学习,从而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还让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将语文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语文知识生活化。
二、开展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主旨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例如在学习《我该怎么办》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品或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应用这样的方法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在外面和爸爸妈妈走散了,这时你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回答这个问题,运用这样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表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想法,将抽象的知识以情景剧的形式变为具象的知识,对于表演的同学来说,这将是难以忘怀的课。这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将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运用幽默教学,诱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幽默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开展教学。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融入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来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在教学时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互,只有教师表现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来,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
四、引导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完成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满足学生的表现能力,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世界观。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朗读比赛,以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运用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加强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运用比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够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在课前自主的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对文章内容总是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让学生利用这种心理下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杨英.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108-109.
[2]信慧莹.略谈新时代小学语文兴趣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