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的初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

2019-11-04 06:44谢伍一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印度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地理课堂深度教学中,教师的设问要因教材而异、因教师教学特色而异,也因学情而异,论述初中地理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应注重承上启下、抽丝剥茧、身临其境,将学生导向深度的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深度教学 地理课堂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56-02

深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探究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必经过程,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具体知识所隐含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丰富学生学科经验和课程履历的根本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过程与方法”就指出,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需要借助“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环节去实现参与、体验与发展。可见,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及提出是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因教材而异,因教师教学特色而异,也因学情而异。以下,笔者将从初中地理课堂角度进行观察与总结,结合三个角度探讨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地理问题的设计与提问,以抛砖引玉。

一、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注重“承上启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实践证明,教师在开始讲授一节课之前,如果花费一点时间去激活先期知识,会使新旧知识的链接“水到渠成”,利用“承上启下”式的问题不但可以达到以上效果,更能有效地打开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进行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就采用“承上启下”式的问题设计提出。

学生欣赏视频歌曲《黄土高原》:“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歌曲高亢悠扬,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窑洞、秦腔、信天游等文化要素,黄河的黄沙滚滚等画面随歌曲呈现。

1.歌曲中唱到的“黄土高坡”是指(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2.“黄土高坡”的地貌特征表现为(  )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辽阔坦荡,草场广布   D.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

3.视频中出现该区域特有的文化元素是(  )

A.绣球    B.摔跤   C.赛马   D.安塞腰鼓

4.歌曲中唱道“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说明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5.歌曲中提到“还有身边那条黄河”,黄河之“黄”跟该区域(  )

A.水体污染有关       B.水资源浪费有关

C.水土流失有关      D.水土保持较好有关

《黄土高原》一课分为四个篇目,课时要求为两个课时。笔者在备课时,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顺序做了一定调整。第一课时的内容解决全球最大的黄土区及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两方面内容,主要讲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高原的地形特點、地貌类型及独特的文化现象,黄土高原的“过渡”性以及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等知识。第二课时则重点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问题的提出。在上述各问题中,1~3题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第4题既体现黄土高原的主要气候类型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又关联其“过渡”性特征——气候由季风性气候过渡到大陆性气候,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季风气候,暴雨集中)之一,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5题则直接进入本节课的课题——水土流失。这一组题目的设计使学生在音乐与思考中,既有效地回顾旧知识,又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注重“抽丝剥茧”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性特征,意味着它的某些内容相对抽象,缺乏直观性。那么,如何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曲径通幽”,在探究问题和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呢?这类问题的设计可以用“抽丝剥茧”式来进行。例如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国家的课程内容中,《印度》一节承载了“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的目标。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位年轻的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组题目,如下所示。

阅读课本第69页,结合图8-3-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描绘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的经纬度位置以及所处的温度带。

2.在图中圈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

3.在图中圈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形特点。

4.找出印度河、恒河,看看它们流经哪些国家。

5.说出印度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没有问题,似乎极为细致地逐一提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以上问题仅仅解决了“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这一目标,却将“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目标要求肢解留到第二课时。地理事物本身存在着关联性特征,地形与海陆位置对印度的气候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气候、地形对印度的农业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笔者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如下调整。

阅读课本第69页,结合图8-3-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描绘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的经纬度位置以及所处的温度带。

2.在图中圈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描述印度的海陆位置,说说它对印度气候有何影响?

3.在图中圈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描述印度的地形特征,说说印度的地形地势特征对其气候及河流有何影响?

4.说出印度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5.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等有何关系?

以上问题是“抽丝剥茧”式的提问,使之解决“在哪里(海洋、山脉、高原、平原等)”“有什么(地形特征或海陆特征)”及“影响到什么(气候与河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这种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问题的提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是对学科素养的一种提升,问题有一定挑战性,而正是这种“微”挑战问题,才将学生导向深度学习。

三、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注重“身临其境”

身临其境意为仿佛自己到了那个境地中去。强调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身临其境”,其实是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师生共同创设的情景中,使学生“入戏”,在“戏”中探寻知识的奥秘,在“戏”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课堂存在着种种乐趣,也更容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提升,与教师、同学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共鸣,并形成正向的价值观。这种设问一般分成两种模式进行。

(一)“一景到底”式设问

在对一节课或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时,在一开篇就设置好一个情景,用这一“景”串联起所有的知识点,所有的问题都围绕这一“景”而设。这种方式在区域地理教学当中比较容易设计。例如,笔者在《南方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中,利用一张“各地区长寿指数排名”图片成功地将学生带进“南方地区长寿之因的探寻之旅”情景中,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你能从图文及现实生活中了解到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地理特征,其中有利于長寿的因素有哪些?

2.你能从图文及现实生活中了解到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有何特征?其中有利于长寿的因素有哪些?

3.探秘贵州。贵州是南方地区的一个大省,它有优势但其长寿指数排名却靠后,请分析原因并为其出谋划策。

(二)“移步取景”式设问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某一节点设置情景进行设问,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设问方式。例如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一节内容的教学当中,笔者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问卷的形式创设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结合陆川是全国养殖大县、“铁锅之都”的实际情况)对水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的小情境,提出以下问题。

1.我是家庭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利用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妙招进行解决?

2.我是养猪能手。在发展养殖业中,养殖场对利用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措施?

3.我是铁锅厂大老板。在发展生产中,工厂对利用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措施?

结合本地实际情景,由调查问卷引出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纷纷努力找问题、出点子,俨然成了养殖老板和工厂大老板,思维活跃起来。情景问题的设计富有生活化,且指向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培养,学生不知不觉有了收获。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能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对学情有深入的了解,并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提问用语的简单准确性、问题提出的层次性、问题设计的坡度性及科学性、探索性等,以适合学生的方式导向深度学习,必定能提出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问亦无定法,教师的“设问”都要为促进学生的“会问”能力的发展提升而努力,这也是深度学习理念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周建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2)

[2]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

作者简介:谢伍一(1975— ),女,广西陆川人,中学一级教师,陆川县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气候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