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卓梅
【摘要】本文阐述“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内涵,论述分组的方式、“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以期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20-02
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课改的全面推动下,结合初中生采取就近入学的情况,我校英语教师进行了“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研究。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觉地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再加以点拨,加深学生理解,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背景提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去年招收的初一年级学生是就近入学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每个班上有一部分学生成绩比较好,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中等,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学习比较积极,但是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英语是比较头疼的学科,甚至有的学生非常排斥英语学科,根本不想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决定采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提出课题研究的构想
我们采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学案导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导学案,再由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讲解、点拨,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学到知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课程改革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精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把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主动发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过程,同时也能调动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界定
“分组学导”,分组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群体(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学导就是先学后导,课堂教学从学生自学开始,在读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重点信息归纳整理,在探究中形成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指导和适时的鼓励,形成“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分组学导”教学模式。
三、对策略实施的研究
(一)分组方式研究
我们首先把每个班的学生六个人分为一组,小组长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组内的成员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A层次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好,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但是接受能力一般,基础不够扎实;C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够自觉,基础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更换分组。在实施分组学习的过程中,笔者班上有两名学生提出想更换小组学习,笔者经过调查并征得两个小组的成员的同意,让这两名学生换组。
教师每天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告知学生,印发导学案,明确预习的要求。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基础较差的组员进行适当的引导。组长要负责教新单词、带读单词和课文等。
在课堂中,我们也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比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 7 Seasons时,有一个环节是六人一组,分组讨论各人最喜欢的季节以及原因。具体做法是组长询问其他的组员并做好记录,最后由组长代表本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报告。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组长们都积极地举手发言,课堂的气氛很活跃,锻炼了每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组长也得到展现自己口语能力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学习,A、B、C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组长与组长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组与组之间要进行竞争,半个学期统计一次,对做得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同时鼓励其他小组。
(二)学导模式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课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入手,将学导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课前,教师认真、细致地编写好导学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图形与文字指导,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编写导学案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又要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难易度。学生预习时先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能一起解决的问题,在课前组内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解决。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可以把它们记下来,等待老师上课讲解时认真听,如果还是不理解可以询问老师、同学。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 6 Bird watching时,学生不清楚鸡和鸭是不是属于鸟类,学生各有看法,小组讨论也没能得出答案,后来学生询问了生物老师,生物老师给出了正确答案。在这过程中,学生既找到了答案,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尝到了寻找答案的乐趣。
又如,学生无法区分以-ed结尾的形容词和以-ing结尾的形容词的用法,他们派了三个组长到笔者这里请求帮助。笔者认认真真地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理解并能正确运用为止。然后组长再回去解释给组员听。笔者在课堂上还特意就这件事表扬了全体学生,学生听课听得更认真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形成“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学导模式。
四、研究效果
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以及激励的机制和教学流程等,有了一套自己的校本教材和一套复习的资料,对以后的实际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材施教,分组教学,学生利用导学案先学,教师再点拨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际交往等能力,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都非常喜欢上英语课。
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熟悉教材,掌握重要的知识点、考點,这就要求教师查阅大量资料,设计更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一)教师方面。我校比较有经验的英语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要转变他们的思想及改变上课方式比较难,因此,我们提倡年轻教师主动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工作。
(二)学生方面。笔者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喜欢表现、发言的总是几个固定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往往是观望,不敢尝试。这时就需要教师多多鼓励、多多引导,让所有学生都敢说、敢做。于是,每个班课前三分钟都要进行值日报告,以鼓励学生讲英语。
实验表明,初中英语“分组学导”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模式,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施展。将“分组学导”教学模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