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STREAM课程;融合设计;跨学科教研;跨学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68-02
【作者简介】李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南京,210036)信息中心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科技正飞速发展,社会正深刻变革,未来情境和复杂问题对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要求和挑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以下简称“树人学校”)开展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初中学校STREAM教育项目构建与实施”,直面当下分科课程存在的知识割裂、学用分离、效能低弱等问题,在前期STEM项目的基础上,增补人文(Reading)与艺术(Art)两个要素,开展STREAM课程研究。我们紧紧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
首先,课程融合的方法论是什么?
毋庸置疑,分科课程存在诸多问题。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早在1929年就曾大声疾呼:“我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1]然而,面对现今分科课程主导的现状,课程融合必须理性审视,清楚地回答“怎样融合”。
基于树人学校STREAM教育理念下课程融合实践,我们认为:首先课程融合应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法定框架内进行;课程融合不是对现有课程的颠覆或简单代替,而是现阶段定位于完善分科课程不足,优化分科之间知识衔接的学习,与分科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以融促专”;课程融合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学生素养发展,课程融合设计关注有效引流,为学生提供流畅的跨学科学习体验。
课程融合不是简单的目标叠加和内容组织。“如果说,核心素养是作为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蓝图,那么,各门学科则是支撑这幅蓝图得以实现的构件,它们各自有其固有的本质特征及其基本概念与技能,以及各自学科所体现出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表征方式。”[2]所以,课程融合在把握学科素养的同时,要主动“上通下连”:“上通”即与跨领域超学科范畴的核心素养(问题解决、逻辑思维、沟通技能、元认知)关联;“下联”则在学科内形成内在的逻辑体系。只有厘清学科素养内部及其与核心素养的关联,进而形成素养关系图谱,以关系图谱作为“锚”和“钩子”,锚定融合的目标序列,钩串起关联的课程内容,STREAM课程融合方能顺势引流,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就我校而言,究竟应采用怎样的课程融合路径?
面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和众多学科,课程融合应在理解STREAM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立足学校STREAM课程建设现状和发展需求,规划合理的融合领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融合方向;结合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确定具体的学科融合路径。
树人学校搬迁后新旧校址相距并不远,但气候差异却较为显著,师生们对此感受颇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发挥学校地理学科师资力量强、教学资源丰厚、学生社团活动基础良好的优势,通过跨学科教研,选取科学、人文、技术等学科,以地理科学为融合方向研发“气象万千环境研究”校本课程,运用装置、传感器和编程构成系统采集气温、风、雨、大气压等气象指标,借助物理实验探究气候特征,分析数据建构数学模型。同时,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人文与科学包容并蓄的特点,共赏诗词美文,指导学生引经据典撰写分析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地理、物理、信息技术、语文等多学科深度融合。
与此类似,我们立足陶艺社团的“制陶赏艺”课程,将普及基础技术知识与劳作体验中实施美育和文化熏染相结合,以艺术为融合方向,在艺术、人文、技术及劳动领域进行美术、语文、劳技、技术等具体学科融合。创客课程是树人学校具有代表性的技术课程,但设计、制作、测试的环节迫切需要加强数学的量化和分析,提升作品表达的文化意涵与艺术形式,因而选取相应领域,最终形成以技术为方向,(信息)技术、数学、艺术等学科相融合的课程。也就是说,通过找寻、分析我校师资、环境的资源,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学生、教师与学校发展的课程融合之路。
最后,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研的动力在哪?
世界是整体的,知识是关联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在急速增长,精细化岗位分工进一步加剧了人群所持有知识的分离。而我国分科模式下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很难有效开展课程融合。显然,仅凭项目需要或学校要求等外部力量,课程融合难以深入、持续。那么,STREAM课程融合内在动力从何而来?树人学校认为,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大都有着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的自我实现的职业追求,渴望专业提升实现理想所带来的美妙感觉。
为此,树人学校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制度和机制,打造STREAM课程融合的“知识生态圈”。围绕课程融合的领域、方向,多学科的教师骨干团队参与,从各自学科的专业知识出发,以真实生活为纽带,回归完整、一体的世界,将细分的学科知识一个个聚合为“大观念”,将纷繁具体的体验逐渐归纳为“大情景”,这样,学科间的边界逐渐淡化,语文、美术、地理、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数学……知识生态圈的建立,为教师的课程融合设计找到生長的家园。跨学科教研让教师发现知识的新大陆、教学的新天地,激发教师融合的意愿,赋能课程融合的能力。
树人学校建教研机制搭传导平台,常规化的跨学科教研为STREAM课程融合注入持续动力,“树人大讲堂”“前瞻性项目课程展示”等平台分享教师专业成长产生激励效应,推动STREAM教改实验从抽象的理念变为鲜活的教学实践,从文本的方案流向校园的课堂和场馆,从教研骨干团队辐射到广大师生和关注前瞻性项目教改的实践者们。
“治田长山下,引流坦溪曲。”STREAM课程融合是树人学校对当下分科课程教改实验的一次探索。融合课程引流学生如小溪般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间“穿越”,在跨学科学习中探求知识间的关系,汲取适合的知识给养。参与项目教改实验学生的自然笔记、实验设计、数据解释、技术能力、工程日志、方案作品记录下他们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示了他们素养的显著发展。<\\ysc02\工作盘 (D)\邱\江苏教育\中学\06\KT1.TIF>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2.
[2]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