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学习 融合生长

2019-11-04 02:49孙小红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STREAM;跨界学习;融合生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65-03

【作者简介】孙小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南京,210036)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博士,“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说者并非贬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作用,而是强调学生不应局限于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的领域,而应该对完整而真实的人类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全面的思考和追求,有责任与担当地推进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开放、共享乃至无处不在的趋势下,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学科壁垒与学法局限已经极大地阻碍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优秀特质的国家栋梁。南师附中树人学校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STREAM课程的构建,希冀在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理念基础上,引入阅读(Reading)和艺术(Arts),平衡科技和人文,在引导学生跨界学习、综合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长。

一、割裂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当今世界,一方面,学科前沿发展愈益细化,另一方面,交叉学科发展也日新月异,更为关键的是,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知识的共享性、更新速度和折旧速度也日益加剧,让学生“背下来”的知识已经越来越失去价值,在中学课堂中完完全全的分科学习和仅仅为了分数提高而日益细分的片段学习已经异化了学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成为割裂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其表现如下。

第一,在教师教学方面,各学科只按照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思想去教学生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各成一体,互不联系,互不配合,互不补充,导致学生极易走向单一固定的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学生未来将不善于在真实世界中发现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在学生学习方面,碎片化的学习导致重复低效,割裂式的学习导致学用脱节,未来缺乏综合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严重的还可能手脑不协调、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更是难以提升。

第三,在学校课程方面,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虽然领域宽泛、门数众多,但体系和资源配套不完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缺乏融通,尚未建立协同通道,抑制了学校课程的整体效能。

第四,在学生特质方面,我校学生以理科和科技见长,人文和艺术需相应加强,以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多元化的课程构建目标

STREAM教育理念是STEM的校本深化而非简单重复,是要素补缺而非机械累加,是学科领域统整而非松散拼盘。“STREAM”一词有“小溪、趋势、潮流”的意思,实施STREAM教育就是寄望通过引流生活、问题、实验、工程等项目学习的方式,师生一起穿越不同的学习领域,在艺术直觉、科学探究、技术实践、数学归纳和人文感发中,发现并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对生活、人和世界的完整理解。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学校的STREAM项目基于学科融合、知识融通、能力融汇,面向真实世界的基本思想和以科学原理、技术手段、数学方法、工程视野解决问题的理念,引入阅读(Reading)以人文滋养,增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问题进行区分、定位及研究、分析的能力,引入艺术(Art)以感染、唤醒当下学生在崇拜科技的过程中易迷失自我的主体自觉,树立崇尚真、美的观念,旨在发展学生STEM素养的同时平衡初中生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素养的双翼,聚焦全面发展,让学生养科学精神,用科技之器,展人文视野,求艺术之美。具体包括:

1.培养素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今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了素质综合、素养全面的要求。让初中学生经历STREAM教育项目中科学、技术、数学、工程、人文和艺术相融通的学习生活,在真实世界的问题中建构知识、增长能力,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成为科学与技术基础扎实、人文与艺术涵养兼备的,平衡发展、素养全面的人。

2.建立课程重构和协同的路径。

基于STREAM教育理念,校本选修课程选取大情景设计、面向问题解决的跨领域课程融合架构,引入情境阅读,熏染艺术气息,注重科技实践,实现成果的物化和美化;在国家必修课程部分以“成长”为主题构建“学科融入”課程,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融入艺术和现代科技,逐步实现学科综合以及跨学科学习。同时在校本跨领域课程和必修主题课程的目标指向、内容构成、学习方式、时空衔接等方面建立协同的通道。

3.开展有效的STREAM教育项目实践。

初步建立课程建设、教研、教学和评估的实践模式和工作机制,开展有效的项目实验。校本跨领域课程初步形成全新的体系和教学实施格局。必修主题课程在非毕业年级每学期开设一至二周的“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

4.建设STREAM的学习场景。

在树人学校现有STEM项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实景和虚拟互补,选修和必修衔接,教师和学生同在的学习场景,提供专属的实验室,也开放公共的学习空间,打造STREAM大厦,为课程教学、实验探究、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提供支撑。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平台,为丰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

三、师生共获融合生长

项目的发展首先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获得融合生长。

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提升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校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纲要,清晰地阐述了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根据STREAM素养的成分、要求确定主要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案;开发、编制基于四大情境的校本跨领域的教学文本和视频资源,用智慧校园平台将其发布,为项目辐射的学校提供观摩、交流的渠道。

其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形成的大教研机制成为学生融合生长的平台。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对现有国家必修课程中的部分学科(如语文、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数学、地理、生物等)进行基于现实问题的整合,以STREAM理念设计的学科融入、多位教师共同参与的“现象教学”的实验探索,形成几个单元性的主题教学的完整案例,逐步推行“大学科组”教研和“学科俱乐部”的教研模式;(2)开展经典项目案例的教学比赛活动,推进教研的同时收集优质的教学实践资源;(3)开展融合课程的系列公开展示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跨领域综合教研,完善实施的方案和教学操作内容;(4)进行理论提炼和经验总结,撰写论文,所汇集的经验和案例拟编辑出版专著。

最后,学生在课程体验中通过跨界学习获得融合生长。以STREAM课程中的一个项目“气象万千”为例,学生经历的课程体验是:从科学领域阐释气象数据的意涵及其成因,模拟气象的实验并验证;从人文领域关联典型的气象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展项目过程的记录、文学写作,撰写研究报告;从技术领域带领学生学习气象数据采集技术、搭建装置;从工程视角优化系统的性能和部署,自主实现气象数据科学、自动、高效采集;从数学领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数学建模的分析。

在上述跨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被工程思维、计算思维不断冲击的同时享受着人文视野、艺术情怀的不断渗入乃至流淌,他们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被大大激发。跨界学习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在真实世界的现实问题中,获得个人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还借助工程设计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生命的发现,进一步催生融合生长,从而逐步培养出富有家国情怀、审美情趣、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百年附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优质人才。<\\ysc02\工作盘 (D)\邱\江蘇教育\中学\06\KT1.TIF>

【参考文献】

[1]何莉.无边界课程——“互联网+”时代的课改加速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卡洛琳·威廉姆斯.认知迭代——自由切换大脑的思考模式[M].马磊,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8.

[3]乔·欧文.成长型思维——从平凡到优秀的七种思维模式[M].傅婧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