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日伟 骆美娜
最近,国务院和广东省分别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份文件都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校企共建重点专业、区域综合性产教融合高水平公共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等。4年前,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开始类似的探索,引入企业力量,共建企业工作站,共同实施基于“关键岗位人才定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一、引入企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站建设的实践
(一)引入企业的资金设备建基于“关键岗位定制”的工作站
基于“关键岗位定制”理念,2014年开始,梁銶琚职校创新性地探索“三元融合、五年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此项目的最大特色就是为企业的高端技术岗位定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是通过对企业高端岗位人才要求进行充分调研,明确了这些岗位人才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并由中职、高职、企业一起来制定;二是学生在前四年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技术应用课程和专业技术提升课程的学习,第五学年开始,由学校、学生和合作企业三方签订岗位定制培养协议书,协议书明确了每个学生将要去哪个企业的哪个高端岗位就业,第五学年的课程、学习内容、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也都是针对企业的这些高端技术岗位要求进行;三是在学生学习期间有两个半年的时段都在企业生产岗位上学习,尤其是第十学期是在企业的高端技术岗位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后直接在实习的高端技术岗位就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一线管理人员。
为了实现“岗位定制培养”的目标,学校引入了21家企业,校内建起了9个工作站,校外建起了12个工作站,包括“五轴数控加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模具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机器人集成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数控机床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3D打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等。校外工作站的设备、运营管理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3家企业还分别设立了50万的奖学金,奖励工作站表现优秀的学子。工作站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为学习项目,以企业的生产材料、生产设备、工艺设施为教学资源,以企业技师为指导教师,学生在合作企业的高端关键岗位开展工程和技术项目的实践学习。在教学安排上,校内教学、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锻炼、工作站的产学研实践学习交替进行,逐步实现学生由生产一线岗位向关键技术岗位和高端技术岗位的过渡。
(二)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建基于“关键岗位定制”的课程
由于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不同,即使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也有较大区别,为了达到对企业的关键岗位的精准培养,学校通过对区域企业在转型各关键技术岗位的现状和发展的具体要求等进行深入调研,来确定出所对应的主要高端岗位是哪些;每个高端岗位对应的典型任务有哪些;需要哪些岗位专业知识合技能,由此确定每个岗位需要开设哪几门岗位定制课程及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及内容,课程不仅与岗位任务直接关联,还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融合,将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因此岗位定制课程具有校本性、企业性、区域性、岗位性、跨专业性和时代发展性的鲜明特征。单凭学校的师资力量是無法开发出高质量的岗位定制课程。
因此,我们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开发编写了基于“关键岗位定制”的系列校本教材,并定期更新。教材采用“模块-项目-任务”的编写体例,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融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材内容都以满足企业关键岗位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为原则,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并将企业关键岗位上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结合企业项目,目前校企合作已经编写出《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等10本教材,正式出版四本,并在项目班和普通班使用。
二、引入企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站建设的思考
(一)校企共建工作站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让产业“无中生有”的教育,是让落后变先进的教育,也是直接生产“直接生产力”的教育。因此,没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没有现代化的产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需要建设与现代产业高度契合的实践实训基地,这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有限的财政投入根本满足不了职业育增长的需求。
以顺德区为例,2015年职业学校用于专业建设(实训场所、仪器设备)的资金为4325万元,2016年、2017年下降为2459万、2164万,资金缺口累积高达7000万元。相比较而言,东莞、珠海等地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源投入职业教育经费较多,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以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要实现“关键岗位定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需要投入约3000万元,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学校引入企业的力量,在企业建起人才培养工作站,减少了学校对实训设备的直接投入,有效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二)校企共建工作站能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没有哪类教育像职业教育那样,同社会经济、技术进步、各行各业,同人们的岗位与职业有着那样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职业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产教融合,职业院校与企业应该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
以梁銶琚职校为例,一方面,顺德产业的发展迫切呼唤职业教育能提供大量联系一线基础生产岗位,沟通上层生产管理岗位的所谓关键岗位的人才,一方面,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又遭遇资源投入单一、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近几年,学校引入企业的力量共建人才培养工作站,能有效化解这一矛盾,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了多赢,并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一是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的高级技能突出,高级工一次通过率达91%。学生学习能力强,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比例高,2015-2018学年工作站学生获市一等奖以上人次占76%。学生的交际、协调、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了明显提高。他们接受的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增强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开阔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与工作站培养的学生签约率达75%以上。
二是明确了“关键岗位定制”教学实践的探索方向,为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工作站的建立在时空上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校企深度合作得到加强。实践表明,基于“工作站”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较为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校企合作不深入、企业为主体、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构建等问题,学校发展与学生培养的思路得到了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三是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度。通过工作站的建设,企业对学校的发展、管理及人才培养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加大了企业与学校的信息交流量。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