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
当今传统诗词创作,过多地注重平仄对仗和用韵,而忽略了诗词的生命精神价值,因而,我们很难看到生气盎然的作品。而我真正担忧的不是传统诗词的现代实验的失败,而是担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古体诗歌的消亡。石尔的《林间撷韵》,却给我一点春的颜色。
我并不相识石尔,而从简介中得知他是一名护林警察,常年能够与自然相处,故而心灵也被这纯净的空气与山泉洗涤的干净没有一点杂质。在常年寂寞的森林丛中,他学会了与四季交往,与鸟禽对话,将心中的诗情画意统统地在汉字找到深刻的注脚。
石尔是当代人中古典诗歌认知水平、技术水平比较高,涵盖面比较全面的一位创作者。在所做的近体诗、歌行体、填词以及赋体中均记录了他在与自然想触碰的灵魂的思想火花,尤其引人注目是以《山居》为题的在364首的古诗、填词中组成了一幅可居、可观、可游的诗歌当代“山居图”。诗人用自然赋予他的灵感和灵动的语言将他生活林间所发生的点滴感受表现的出神入化。如《山居》中的“晚烟生涧底,新月挂林梢。茅舍归来后,冲寒酒一瓢。”“采药前村女,林间结伴行。影分人不见,闻到方歌声。”“连日阴阴雨,岩阶起绿苔。牧羊人不见,松鼠叩门来。”
诗人还是一位丹青妙手,用语言的张力和色彩将生态林区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春雨过后的陇上之景,诗人写道:“无边草色入长空,断续花香断续风。陇上人耕春雨后,斜阳落向马头红。”写傍晚斜阳之后山河之景云:“斜阳迹转自悠悠,剪影青山入水流,莫道鱼儿无羽翼,此时相戏树梢头。”记护林人晚归之景云:“野水分流漾碧沙,游蜂几点漫穿花。护林人过蛙声处,归向茅屋踏晚霞。”无不细致入微,令人赏后欲罢不能。
诗人对友人也怜爱有加,对初入林区的护林人发出了关爱之情“莫倚阴崖徒坐久,山风一过骨生寒”。(《拟人寄感》)面对老友“无语相扶也自怜”,相视之时才知“护林人老鬓成斑”。回想“当年小树伏茅下”,此时“霜临两意寒”。面对时光的流逝,诗人并没有伤感而是将寂寞当成春天之花来进行歌颂,“绿树深阴自感怀,十年风雨又重来,护林人老三花在,每到春时寂寞开”。(《千松坝感怀》)
护林人的寂寞有时会因为一片黄叶的落下而拨动内心复杂的情感,“水寒山冷鸟空啼,行到林间路转迷。黄叶偏从人面舞,不知来往各东西” 。(《山居》)夜晚独坐山林也会浮想联翩,“苍山影暗夜迢迢,破壁风闻木叶飘。久坐临窗无所念,一弯新月挂林梢。”(《山居》)实在寂寞的难以忍受,就喊一两嗓,“黃昏雨过日初晴,惟见云烟岭上行。寂寞群山知我意,一声长啸有回应。”(《山居》)
由于诗人常常穿行于少于人间烟火的林间,故而对身边的事物愈加的敏感,稍微的一点点变化都会惊动诗人敏锐的神经。如《咏梨花》“此向人间路万重,早寒留迹晚霜浓。初心但念瑶池雪,不染东风半点红。”“风尘已惯世行间,似此明眸未可怜。不信红妆皆可羡,如今素面敢朝天。”读完令人惊叹诗人的才情,更崇敬诗人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忘我之境的奇妙状态。如果没有与自然相知相亲的水乳交融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的。
诗人并没有因为满足寄情于山林写诗而沾沾自喜,也常常会面对生态的人为破坏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感到焦虑。如面对雾霾这一现象,诗人云:“山隐峰峦树隐形,缘敲小路杖藜轻。雾云深处苍岩下,闻到羊羔唤乳声。”观后心中隐隐作痛。
当然诗人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予了积极地歌颂,“雨后山光照眼青,闲云欲驻却还行。枝头野鸟排成行,见到人来也不惊。”(《山居》)正是因为对生态环境的热爱,才使诗人对生活也观察的细致,“向晚山中策杖行,晚霞还照半山明。幽蝉就在疏林下,闻到人来不作声。”一幅天然的原始画卷,不加雕饰,跃然于纸上。
诗人不止是一位闲情的诗人,在他胸中藏着一股正义和豪气,绝对不会对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佯装不见,面对另类绿化,他以写实的方法进行讽刺,“涂遍墙头染遍山,娇然绿色漫行边。油漆耗尽商家笑,无助尘沙助九迁。”面对某些官员贪婪楼市的经济利益而狂敛房产,诗人讽刺到,“四季迁居南北行,笑他征雁宿云瀛。山南县令离职后,坐守楼台十二城。”“噪噪昏鸦意若何,枝头几处筑巢窠。西风叶下寒凉意,未抵管家虎踞多。”“揖请魂归意若何,横城处处记豪奢。官人亦晓幽明事,地府闲房剩几多。”(《感某地楼市》)
讽刺并不是目的,而是诗人以历史的眼光看到了当下过度开采,过度开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春花不见见沙尘,五月余寒入骨深。”“乡间日暮起沙尘,草木萧疏不见春,一夜流沙风作浪。”“四季风沙总不堪。”(《乡居》)尤其歌行体《东滩行》阅后莫不惊心,掩卷遐思长久。
诗人不能仅仅是风花雪月自吟自恋,而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诗人石尔把诗情落入生活落入自然,把笔端指向大地生态,我想这就是诗人石尔的生态情怀。
(作者系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