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应如蒲公英

2019-11-04 06:13黄巡子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师者学堂蒲公英

黄巡子

秋风幽瑟,吹拂起一地的蒲公英,又是一年秋季,重游故地,忆往昔,浅墨素笺。却见漫天花絮随风飞,醉今宵,流年偷换。不禁感慨繁花未烬,芳华已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沿着蜿蜒的林间小道,一路有清脆的鸟叫声,以及回响在耳边的泉水叮咚,竹林深处有闲云遮挡望日的余晖,只在地上残留着日光的斑斑点点,抬头是漫延天际的蒲公英随风飘零,跟随着蒲公英的脚步,我在一间旧式学堂前停下。

慢慢走过去,轻轻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戴着一副白花眼镜有着满头银丝的慈祥老人的遗像,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位在上世纪60年代被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遗像前方是破旧且不规整的课桌椅,后方是水泥墙砖砌成的黑板,讲台上放着一根教鞭、一本教本、一本教案以及一支粉筆,这就是那个年代极其简陋和匮乏的教育资源,连墙都是空心的危房墙。爷爷去世后,奶奶一直收拾打扫这间旧式学堂,将爷爷留下的匾额上的四个大字“无私奉献”擦得闪闪发光,奶奶告诉我,这是爷爷生前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地方,爷爷生前最看重的是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教书育人,靠的就是这种甘为人梯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学堂前的一亩三分地,是爷爷开辟出来种植蒲公英的地方,蒲公英是世上最无私的植物,飘飘洒洒,一旦落地,就坚定了信念扎根,润泽大地,颇有一股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坐在爷爷简陋的办公桌前,随着泛黄相册和手抄记录本的展开,回忆的闸门迅速打开。

爷爷的一生育有六个子女,在炮火连天、食不果腹的战争年代,爷爷依然坚持让六个子女先后进学堂接受知识的熏陶,爷爷曾说过,“我要让我的孩子们,长大后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扬,落地扎根,默默奉献”。两个伯父、三个姑妈还有我父亲,长大后都相继成为教师,亲眼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历史变迁。他们大学或中专毕业后,大都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高薪职位,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粤东的各所乡镇中小学任教,在革命时期,他们成为投身教育事业的有志青年,为贫穷落后的粤东地区培养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文革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城镇农村风靡开来,许多农村家庭的小孩祖祖辈辈都外出打工,很少有父母意识到读书能改变愚昧无知。爷爷本是大城市的知青,因为“上山下乡”的政策被下放到农村,成为小镇上一名教书匠,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在当时教师社会地位特别低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毫无怨言地执起手中教鞭,肩负起传播知识文化的光荣使命,他挨家挨户做家访,劝说有条件的家庭送小孩到学堂上课,虽然有时候吃了闭门羹,有时候还遭受毒骂和白眼,但他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世界,让孩子学习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责无旁贷。从城市到农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朵飘零的蒲公英,既然上天让他在这片乡土落地,就得扎扎实实落地生根,虽然彼时教师在社会上处于“九儒十丐”的地位,但他觉得只要一站上讲台,望着学堂前那一亩白茫茫的蒲公英,教室内、课桌角飘落的蒲公英种子,心顿时感到很满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到尘土里,很多人都是没办法才选择这个职业,但是大姑妈受爷爷影响,将教育事业奉为一生的挚爱,白天她要正常上课、下乡支农,晚上还要利用额外的时间给不识字的群众上课扫盲,空闲的夜晚还要挑灯批改作业,准备教案等。当时大家都认为当老师很没出息,又穷又累,大姑妈可不这么认为,尽管当个教师如此辛苦,但她觉得乐在其中,“蒲公英精神”的信念坚定在她心中。大量繁忙的工作使她积劳成疾,最终因肺病逝世,年仅39岁。恰逢蒲公英成熟的季节,爷爷伤心欲绝,望着漫天飘零的蒲公英,最终他平淡地说出一句:她还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生命,她就是蒲公英的种子,我为她感到骄傲。

60至70年代爆发“文化大革命”正是我国教育事业极其困难的时期,大伯父因思想开放,教学方式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喜欢古典音乐等行为,被列为重点批斗的对象,常被贴大字报,批斗会被点名批评,还被剃“阴阳头”,打瘸了一条腿,后来文革过后得到平反,至今仍被人称为“瘸子老师”。即便如此,爷爷还是鼓励大伯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自己的事业。大伯父几十年如一日上课和讲学,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他将蒲公英的种子撒在了地球各个角落,用心呵护它们茁壮成长,最终桃李满天下。

上世纪90年代,很多知识分子纷纷下海,越来越多的人从国家机关、学校、军队等辞职出来,在商海中叱咤风云,这个时期虽然社会对教师的地位越来越认可,但大部分人还是经不住诱惑想从体制中跳出来,争取更大的利益空间。那时候二伯父也有此想法并将辞职到商海里“拼搏”,爷爷知道后与他进行彻夜长谈,“爸,我们几兄弟姐妹都做教师了,我想随社会浪潮出去闯闯,说不准能闯出另外一片天地,知识分子下海经商,何尝不是另外一条奉献社会的途径?”爷爷劝说未果,几经思考,二伯父辞去教师职务,成为那个时代下海经商的一员。爷爷对此耿耿于怀,至死都未能原谅他。

几经商海浮沉,二伯父功成名就,载誉归来,可惜爷爷已于九泉之下。在爷爷的墓碑前,二伯父告知爷爷,自己通过走另一路线,同样达到奉献自我、报效祖国的目的。二伯父在下海经商获得大量财富后,通过捐资办学、资助贫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赴贫穷山区任教,让这种大无畏的“蒲公英精神”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发扬光大,至此,爷爷该闭目长眠、含笑九泉了吧。

合上相册和记录本,思绪被拉回到现代,回到眼前。人生海海,起起落落造就了爷爷家坚强不屈的“蒲公英精神”——无论扎根任何地方都能顽强生长,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克服。这是为师者应当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蒲公英精神一直扎根在我内心深处,大学毕业后,我同样放弃了高薪职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讲台。一块油漆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案组成课堂的时代已经过去,换之的是一体机、投影仪和多媒体讲台,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不再是电话、家访等费时费力的形式,而是利用网络如qq群、微信群等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联系,新时代新技术带来了教学条件的最大程度的改善,得益于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我们已经摆脱了那个“臭老九”的时代,三尺讲台上,我给学生讲“蒲公英”的故事,带着学生细细品味蒲公英的情感,正是“蒲公英精神”激励着我们一步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

90年来,爷爷的精神就犹如这种“蒲公英精神”,他散发出来的那种乐观豁达、百折不屈、无私奉献的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子孙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屡仆屡起、自强不息,以独有的坚韧,播种耕耘,延续使命。这种精神是“摔不垮、打不烂”的精神,是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生存的能力,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就是“蒲公英精神”。

回望历史,不忘初心,为师者应当拥有的这种“蒲公英精神”或许也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折叠时光,历史与现实散射出如此相似的光芒,从粤东地区传到全国,“蒲公英精神”一直散发出独特的气质与韧性。

为师者,我甘愿当一朵平凡的蒲公英…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师者学堂蒲公英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蒲公英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蒲公英
森林学堂
师者
宝宝国学堂
可以吃的蒲公英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