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锋
一、前言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也很大。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逐渐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校内竞争力。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14年以来,教育部发布了几份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建设的相关文件[1-3],这些都表明我国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这些措施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行为教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的重任,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辅导员都需要关注。辅导员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职工辅导员的地位,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留住高校人才,建立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的新要求。
本文编制了一份关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相关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将其向全省高职院校的一线专职辅导员发放,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6份。通过统计分类和总结,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现状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柱,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4-5]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目前的结构呈现以下三个趋势:
一是年轻化。在年龄分布方面,106名有效问卷的辅导员中,25岁及以下人数占总人数的9.43%;年龄在26到30岁之间的人占总人数的62.26%;年龄在31岁到35岁之间的人占总人数的24.53%;年龄在36岁到40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3.77%。在工作年限方面,106名辅导员中有89.62%为辅导员工作不到5年;89%的人从业年限不满10年;从业年限达到了10年以上的仅占总数的11%。辅导员团队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二是学历化。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有48名辅导员获得学士学位,占总数的45.28%;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有57人,占总数的53.77%;博士学位辅导员1人,占总人数的0.94%。反映出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在逐步提高。
三是职称化。根据调查数据,有58名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占总数的54.72%;有中级职称的辅导员38人,占总人数的35.85%;有10名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占总人数的9.43%。可以看出,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很低,仍有改进的余地。
上述情況表明,无论从年龄、学历层次,还是从职称发展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也具备相应的提升能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有足够的基本条件。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
根据调查统计,本学期12%的辅导员招收了200名学生,43%的辅导员在本学期负责200到300名学生,31%的辅导员带300到400名学生,12%的辅导员带400到600名学生。教育部令第24号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 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可以看出,大多数全职辅导员负责学生人数超标,全职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导致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的超负荷极大地阻碍了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2.工作职责和范围不明
据统计,高职院校辅导员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占总数的83.02%,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奖、助、贷等)占总数的71.70%,党团建设指导占总数的69.81%,心理健康辅导占总数的59.43%,就业指导占总数的58.49%,其他课程教学占总数的41.51%,创业创新占总数的38.68%,其他占总数的16.0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占总数的13.21%。可见,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内容繁多,按其工作繁重的大小顺序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党建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其他课程教学、创业创新等。大多数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思想教育外,还需要对教学任务或教学事务进行跟进。模糊的工作分工使得辅导员承担的工作压力繁重,无法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没有精力考虑个人的职业化发展规划。
3.任务繁重
据统计,目前辅导员感到工作压力很大的占总数的31.13%,压力较大占总数的51.89%,压力中等占总数的15.09%,压力比较小占总数的1.89%;目前的压力主要是由于任务太重占总数的79.25%;如果不考虑攻读学位或学位,辅导员参加短期培训的平均时间超过2个月的占11.32%,1-2个月占总数的4.72%,半个月至一个月占总数的23.58%,不到半个月占总数的41.17%,没有参与机会占总数的13.21%。由此反映出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感到压力大,这些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工作方面,另一方来源于家人对自身的期望。多数的辅导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较少,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工作繁重,工作强度大,没时间考虑自身的职业发展。
4.思想不稳定
据统计,高职院校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辛苦有意义,但不被人理解占总数的68.87%;辛苦有意义,能够被人理解占总数的22.64%;辛苦,意义不大占总数的6.60%;轻松而有意义占总数的1.89%。辅导员对自己今后职业道路上的发展,44.34%的辅导员有追求但目标不明,内心迷茫和困惑;21.70%的辅导员认为他们将改变职业发展的规划,并从事更具个人潜力的行业;有40.57%的辅导员会往教学的道路发展。41.51%的辅导员认为学校教职员工的地位平均,28.30%的辅导员认为教职员工的地位较低。21.70%的辅导员认为他们在学校的地位非常低。有50%的辅导员有时有放弃这份工作的想法,17.92%的辅导员经常有放弃这份工作的想法,15.09%的辅导员有很强烈的放弃这份工作的意愿。由上述数据可见,大部分辅导员不仅觉得自身工作辛苦却不被理解,而且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前景及规划比较迷茫,因此,准备走上教学或改变的道路,只是将担任辅导员的职位作为过渡期或专业跳板。还有就是辅导员自我感觉在本校教职工中的地位偏低,没有归属感,甚至会产生放弃这份工作的想法,这表明辅导员的思想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是对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强烈干扰。
四、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建议
1.增加辅导员数量,明确分工
高职院校应严格执行教育部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的规定,增加辅导员人数,增加专职辅导员,还有一定数量的兼职辅导员。通过增加人数,分担全职辅导员的任务,减轻全职辅导员的负担和压力,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往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思考,有助于提高管理的质量。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并具有政治上的觉悟。在招聘辅导员时,也优先考虑综合素质高、对学生工作有经验、学历高、品德高尚、沟通协调能力强的辅导员。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辅导员的分工和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党建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创业创新、其他学生工作等分配到多个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身上,辅导员之间也要多交流,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各方面动态,不断总结学生工作的经验。学校应建立一个符合校情且完整全面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自动化数据统计、分析、监督工具,了解学生的各项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辅导员明确划分工作,有能力进行个人培训和晋升,这对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更有帮助。
2.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的辅导员专业发展科学培训机制,使辅导员更有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的培養机制包括对辅导员的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理论方面的培养要涵盖国家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知识;实践方面的培养要包括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奖惩、助贷等)、创新创业和教学能力等。高职院校应鼓励辅导员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并提供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一是建立辅导员岗前培训制度,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开展交流会,可以让新入职的辅导员尽快进入角色,对自身的工作有初步的系统的了解。二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每月固定时间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可以提供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接受新的学生管理理念,这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辅导员校外实践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辅导员通过到兄弟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交换岗位,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辅导员进行博士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工作、参观学者计划、海外学生工作骨干培训计划、国内大学交流和其他培训计划。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为辅导员提供进修机会,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3.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与辅导员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相关的考核制度,年度考核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对辅导员工作的全面评估将有助于促进辅导员的整体发展;建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遵循奖惩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明确的奖惩。有奖励激励和职业晋升,这能够提高辅导员在很多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职称晋升与收入分配相结合的保障机制,鼓励辅导员通过职称评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保障其职称评定和晋级等各项权利。通过年度考核评选出优秀辅导员作为榜样,分享工作经验,激励辅导员努力工作;关心未婚辅导员的情感动态,组织青年人开展联谊活动,解决未婚辅导员的情感问题,可以更进一步稳定辅导员的队伍。针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根据实际进行考察,对其进行岗位的晋升或者纳入重点培养对象,有助于激励辅导员往校内更适合的岗位发展。还有必要增加辅导员在其职业中的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家庭支持。
4.提供合理的科研平台
要在高职院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为辅导员提供广阔的研究平台。鼓励辅导员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研究工作,为创新研究和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学校级科研项目,为辅导员提供参与研究项目的机会。辅导员也可以参加学校以外的活动,比如与科研课题相关的讲座和分享会,邀请出色的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指导,组织辅导员到校外企业进行考察,有许多方法可以为辅导员提供资金、物质和资源支持,以进行科学研究,并激发辅导员的科研精神和动力。高职院校要增加科研经费,让辅导员在工作之余发挥自身的科研精神,鼓励辅导员往学术型专业型科研型的路子发展,也有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发展。辅导员必须具备专注精神和强大的研究能力,以开展研究项目。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积累,强化问题意识、注重前期积累,融入学术团队,遵守学术规范;注重研究,具有政治敏感性、创新思想、学术敏锐性和科学方法;关注学术趋势,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教育厅和微信平台。
五、结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辅导员队伍,除了高职院校和辅导员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2014-3-27.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Z].2013-5-3.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2017年9月)[Z].2017-9-21.
[4]吴洁.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13):21-23.
[5]刘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