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单元设计中“积累”的科学配置*

2019-11-04 11:20鲍国潮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语料积累文本

□ 鲍国潮

语文课程一直非常强调积累。但遗憾的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对于语文积累的认识与把握,一直停留在“读读背背记记”上,这种认识客观上导致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汐现象”,也就是改革一段时间,就会重回“读读背背记记”,周而复始。其根源在于对语文积累的科学性认识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育实践研究的主要方式为公开课,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单元,很难将积累这种需要长期坚持、细水长流式的教学策略纳入研究的视野中;另一方面是不适当地将“积累”当作一种教学方法,等同于多读多写,等同于一种教学技术,既缺少了课程层面的总体设计与安排,又缺少了具体的方法生成与效果关注。因此,积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研究也就在所难免了。

统编教材通过单元设计,努力追求语文积累的科学配置,有望在上述问题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具体来看,统编教材在语文积累科学化的道路上,将积累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进行科学配置,以结构化、情趣化的方式,实现对原有语文积累的超越。

一、有意积累为主体,无意积累为补充

(一)有意积累

所谓有意积累,是指学生在某一种内在或外在力量的指引下主动进行的积累,它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一般情况下其效果也是可以检测与呈现的。例如,依托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读写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开展交流,在课文的指引下拓展阅读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视为有意积累。它是统编教材在单元设计时安排语文积累的主体,也是显性的,可以说,但凡教材有明确要求的,都是有意积累。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有意积累在单元设计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引领。第六单元以“我爱祖国的山河”作为人文主题,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为语文要素,选择写景古诗三首、现代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习作《这儿真美》及语文练习若干。文本与练习在内容上关联性强,取材从北国到南方,从自然到人文,从湖光到山色,使语篇的人文内涵尽可能广大。

2.积累递进。《古诗三首》以想象、背诵、默写的方式推进积累,《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向别人介绍的方式促进文本言语转化,《海滨小城》以句子赏析的方式推动语言品味,《美丽的小兴安岭》则以选择旅游季节并说明理由的方式促进阅读反思,可见其积累的方式是以逐步提高学生主体性为内在机制,实现积累水平的递进。

3.效果可视。以上列举的各种积累方式,均可以可视的方式使积累的效果得以呈现,可以使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积累水平。效果的可视化是语文积累科学化的重要抓手。

(二)无意积累

无意积累是指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被动的、无明确目的的积累。这种积累常常以分散的方式点滴进行,与有意积累相得益彰。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1.学生自主。单元中安排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袋”,自主阅读的二战题材的小小说《在柏林》,语文园地里《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片段,实际上都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因为课本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只是对学生作内容上的暗示与引领,以引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2.散点实践。无意积累并不成系统,呈现出分散的状态,以散点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可能更加符合语文积累的特性。因为积累的有效性往往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联系在一起。

3.指向读书。这些积累实践的安排,其意图与价值更多地指向于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柏林》可以引发学生阅读“二战”作品的兴趣,“温酒斩华雄”可以引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二、实践积累为经线,语料积累为纬线

(一)实践积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的发展要基于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积累,因此,实践积累即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策略,以不同的语文实践方式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只有充分的语文实践,才能形成学生个体的“语文事件”,形成语文记忆,让学生与语文产生深刻的联系,从而提升语文能力。

1.体验、理解、欣赏的阅读策略融合。实践积累是基于学生语文活动的,而语文活动是体验、理解与欣赏的融合。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选入了《太阳》《松鼠》两篇课文及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前两篇课文选材均为学生熟悉的事物,体现了对学生体验的尊重;《太阳》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的特点及说明方法,体现“结构化理解”的思维特点;《松鼠》一课则引导学生整理课文中的信息,体现“自主建构”的思维特点。《太阳》理性严谨的风格与《松鼠》平和轻松的生活化风格,形成对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欣赏能力。

2.阅览、记诵与研读的阅读方式融合。仍以上述单元为例,说明文的阅读是一种旨在提取信息的阅读,所以常常是浏览与细读相结合。本单元还安排了把《白鹭》改写成说明文的任务,实质上是把过去记诵的散文转化为说明文。而习作例文则需要学生进行研读,以便迁移写作方法。此三种阅读方式在单元中融合推进,有利于提升积累的质量。

(二)语料积累

语料积累,意即语言材料的存储。语文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其表现的方式是语篇。优秀的语篇,构成了一部语文史,成为最重要的语料。此外,文字、文学事件、文化信息等也构成了重要的语料。这些语料,通过语文实践,纵向融合,形成了学生的语文记忆,从而与语文发生深刻的联系。

1.文字、文学与文化的融合。过去教师常把识字与阅读等割裂开来教学,实践证明积累的效果不佳。统编教材中的单元把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把《观潮》与刘禹锡的《浪淘沙》结合起来,再加上“词句段运用”中表现各类声音的词语,很好地把文字、文学作品及文化融合成了整体,与单元中其他三篇课文《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内在关联的语料,让学生在具体的意境中展开学习。

2.选句、单篇与整本的融合。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从单元提示语“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的选句,到《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这些标题,其实都是短小的句子,但包容的信息量比较大;四个单篇的历史故事分别为文言文一篇、课本剧素材一篇和两篇现代改写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多样性;此外,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阅读讲述课外历史故事。这样的融合,使语料形式丰富多彩。

三、意义积累求效率,意象积累求质量

(一)意义积累

意义积累是指建立在对言语作品理解基础上的积累。理解言语作品,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对于学习而言,所有的学科都有理解的问题,但是语文的理解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的理解求同,而语文的理解在求同的同时往往还会求异,即有个性地理解语言作品。

1.重视整理。统编教材经常用图、表、提纲等方式要求学生整理课文信息,让课文信息得以条理化,使文章的内在机理得以明晰。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预测单元,课文后安排了图表,要求学生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进一步预测,用语言表达出来,写入图表中,使信息变得有条理。

2.重视复述。统编教材把复述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同时从迁移性复述到详细复述,再到概要复述,最后到创造性复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复述是在理解课文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就意味着理解。因此,统编教材意图通过复述推动意义积累。

3.重视关键。在文本中,关键性语句隐藏于整体之中,但却对整体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从文本整体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涉及关键语句,第一单元的“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第二单元的“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三单元的“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等等,无不体现出对于“关键”的重视。

(二)意象积累

意象积累是让语言及其形象整体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是具有语文学科特性的一种积累方式,它常常以画面或者场景的方式,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机制。

1.角色转换。例如《赵州桥》一课要求学生用导游的身份来介绍赵州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要求学生想象“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发生的故事。《我变成了一棵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这些课后练习均为角色转换,让学生用意象积累的方式活学文本。

2.文体转换。例如把课文转化成剧本,即为文体转换,其实质是把文本的素材进行重新安装,使得文本的形象通过文体反复地对学生产生冲击,形成深度的认识,从而使得文本的语言及其形象深刻地积累于学生心中。

3.言文转换。把用文字表达的文本转换成用语言表达的作品,让无声的作品成为有情有味的作品,如表演、朗诵、故事会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画面感。

积累是语文课程重要的学习方略,也是语文学科特性的生动体现。分析统编教材在积累问题上的思考与突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语料积累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