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后练习 凸显学习过程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为例

2019-11-04 11:20许燕利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雪地画家

□ 许燕利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将知识点分散到课后练习中作为明确的教学指向。教学时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题,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避免在教学中走弯路,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并根据学情和学习的需要,体现学习的过程意识,最终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与基本素养。

一、参考课后练习,优化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题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这是统编教材编者的重要理念。

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为: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陈先云曾指出:教材、教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语文教学需要了解学生已知的是什么,要研究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单为获得答案,这两道练习题也许并不难。但是,语文学习并不是寻找标准答案。透过问题,教师要寻找隐藏其中的价值。

第一个问题是朗读并背诵课文。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基础阶段,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二年级教材对朗读能力进行了细化,并落实在课后习题中。一年级上册为“读准字音;读出句子间的停顿”。读中学,学中读,读学相辅相成。当然,学语文需要积累。对于优美的段落、句子,课后都要求背诵。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完成课内积累。

第二个问题是统领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类课后练习题,都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亦是读中学,读中悟。一年级上册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圈圈画画,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信息搜索出发,从理解字词句起步,促进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起步,稳扎稳打。

基于此,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反复见面、了解字源、扩词等方法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兴趣。

(2)通过多种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句子间的停顿,初步认识感叹号,试着读好感叹句,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

(3)结合板贴、插图,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并根据板贴复述课文,用给动画配文的方式背诵课文。

二、指向教学目标,分步落实练习

确定教学目标后,课后练习可以分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课后练习的落实过程是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设计,有序推进。

(一)落实课后练习一

1.分解成分读

教学内容: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1)出示词卡“小画家”。师:谁来读?

(2)师:怎样的人可以被叫作“小画家”?可以被称作“家”的都是很厉害的人物。那对于写文章很厉害的人,可以称他为——作家;画画很厉害的人可以被叫作——画家。

(3)师:我们要认识的小画家在哪里画画呢?读词卡“雪地里的”。

(4)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谁来读课题?

在一年级,将句子结构、修辞、标点符号之类的内容正经地当成知识点来教是不合适的。那怎么教?将语感的培养渗透在读中,是不错的办法。将长长的题目自然分解成分,在潜移默化间巧妙地让学生学会停顿。

比较常用的方法还有“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对应性,体会到语音轻重高低快慢之间的对应,体会到同义词、反义词、叠音词之间的对应,体会到语义相关、相承、相对、相反之间的对应,在朗读中渗透了有关句子结构的训练。

2.欣赏动图悟

教学内容: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利用课件,教师让学生欣赏白雪飘飘的动画,一年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良好的情绪也是读好句子的基础。在学生读文时,教师通过评语告诉他们:心情那么激动,怪不得文中用上了感叹号。一个“啦”字,就把这群小画家开心的样子写出来了。课文中的许多信息都能帮助朗读。

语感的训练,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更要关注标点。一个个标点所表示的含义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对一些特定情境中的标点细细琢磨,学生会有很多个性化的感悟,朗读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3.利用板贴说

教学内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板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也具有演绎功能。在一贴一画间,学生读懂了句子,感受句子之间的联系,拉近与文本的关系。而板贴的复现功能,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上课痕迹,帮助学生厘清课堂教学内容。这对于他们回忆、复述是大有裨益的。

本节课,教师利用板贴的这些优势,先让学生自己反复练说,再同桌合作对读。在这里,板贴促成学生的言语转换,让朗读变得不再乏味。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理解遣词造句的神奇。板贴可为语言运用和转化提供抓手,让学生在反复演练中体会美的表达,积累文本佳句。

4.设置语境夸

教学内容: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对于这句话的练读,教师先设置语境:“这些小画家都这么厉害,你想怎么夸夸它们呀?”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追问:“那课文中是怎么夸的?”学生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到了句子,激情澎湃地夸起来,让读书有了指向,变得更有意思。

5.动画配文背

教学内容:课文前四句话。

教师引导:“老师想把这么美的文字请到动画中,请同学们仔细听。”教师进行范读。接着,学生伴着明快的音乐给动画配文,练得兴趣盎然,在潜移默化中将语言文字内化于心,轻松完成课文背诵任务。当然,这和之前学习分句时的反复读和感是分不开的。

动画配文,看似简单的形式,其实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这里的背诵不只是背诵,更是有实质意义的配文,学生成了真实的配音员。当学习走近生活的时候,就会灵动而有趣。

本节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开展多形式朗读。除了以上列举,课堂上还有其他读书形式:初次的自由读、初读检查时的分句读……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读书轻松有趣,入情入境。而朗读的层次性和过程性设计,让课后练习一的落实更加扎实,语文积累水到渠成。

(二)落实课后练习二

巧妙地在大问题中搭建小支架,能让课堂学习不只是粗糙地获得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思辨阅读,使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教师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①学生先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标一标课文总共有几句话。②请坐得最端正的小组开小火车读课文,每人读一句话。③雪地里到底来了哪些小画家?和它们打打招呼吧!④这些小画家到底画了什么呢?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圈一圈。⑤小鸡画枫叶,小狗画月牙,小鸭画竹叶,小马画梅花,这样板贴行吗?⑥能帮老师重新整理板贴吗?说说理由。⑦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PPT。

问题解决分步走,才能走得实实在在。在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自由读文,在读的过程中学习生字新词,学会数几句话。这些都是一年级第一学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需要每节课稳扎稳打。在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后,教师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交流,借助同伴的力量纠正与巩固。和小画家打招呼,其实是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到底有哪些小画家。问题最终指向一样,但换一种问法,更适合一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学情。小画家到底画了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有直接答案。抓住这一类课后题的特性,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动笔做简单批注,其实就是在文中圈圈画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事物,学生虽然熟知,但还不能完全在它们与动物脚印之间建立联系。前四个教学步骤落实后,黑板上有了两套词卡,为此教师进行了指向思维与表达的创造性教学。解决“谁画什么”的问题时,教师故意排序出错,让学生帮忙纠正并说明理由,若一个说不全,则另一个来补充。教师把学生请上台,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现场组织语言。在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感悟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遇到知道又说不清的学生,请另外的同学帮忙,利用思维和能力的差异,生成新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发现的,这也是基本的语文素养。思维冲击后,教师再利用PPT看图画印证,介绍鸭蹼,在画面比对中印证刚才的判断,并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在印证学习时,教师带领学生探究“竹”字的演变:“‘竹’字可有意思啦!古人看到下垂的竹叶图,就想把它画下来。过了很久很久,这个字就变成现在这样的了。看到这个‘竹’字,我们就能想到这幅画。它多有趣啊!”

在课后练习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搭建有效支架,凸显学习的过程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感悟均得到体现,语文素养得以培养。

综上,利用课后练习,能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凸显学习过程。在真实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技能、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雪地画家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雪地上的像
雪地给我拍照啦
高桥:崛起中的“雪地靴之乡”
酷炫小画家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雪地捉迷藏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