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娇(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今大学生就业形式和就业压力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可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其广泛,(刘小平,杨淑薇,2006)认为在相应时期内,劳动力市场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他有自己的综合能力来满足工作的需要。(郭文臣等人,2010)认为可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辨别及获得职业的能力、保持和变换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个人所拥有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社会适应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
学习投入概念的发展将近有80年积累,不断被后人修改定义。(王鹏,杨雪,2017)提到学习者对学习的有效的投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积极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学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学习投入概念的界定大多集中于三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习惯;(2)学习过程和结构;(3)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
研究表明,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划分主要从个人综合能力进行探讨,分别为 (刘小平等人,2009)关键技能和个人特质,(陈勇,2012)职业能力、一般技能、个人素质和职业规划能力,(宋国学,2008)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和个人属性。(鲍威,刘薇,2016)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课外主动展开独立学习,学业参与投入性越高对可就业能力的贡献越大。本文研究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从而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学习投入的重要性。
本研究通过纸质问卷结合网上问卷的途径进行调查的,研究对象是针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0份,有效问卷458份。
学习投入采用Schaufeli等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本次测量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36,系数值都在0.8以上,问卷内部一致性非常理想。最终的评分方式采用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学习投入程度越高。
可就业能力采用于海波、郑晓明等研究人员编制的【可就业能力量表】,本次量表经过信度检验,α系数值为0.933。各维度的系数值均在0.65以上(0.651-0.851)说明该问卷一致性信甚佳。问卷中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
表1 学习投入、可就业能力及各因子的平均数、标准差
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可就业能力及各因素的得分平均值均大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习投入中的奉献因子的平均数最高,随后是专注、活力。活力因子均值最低。可就业能力中各因素平均数之间的排名是:社会支持、人际关系、问题解决、乐观开朗、团结合作、职业认同、网络差异、学习能力。
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活力因子(t=1.085 df=455、p=0.278>0.05),未呈著性。其他两个因子的p值也未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的高低与性别无关。可就业能力(p=0.000,<0.001),M=3.64(男),M=3.44(女),可就业能力因子中问题解决、社会支持两因子未达到显著性,其他6个因子均表示高度显著且男性各方面能力高于女性。表示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性别有显著差异,其中男性可就业能力水平高于女性可就业能力水平。
表2 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可就业能力关系的独立样本检验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投入、可就业能力及学习投入三因子差异比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年级大学生仅有奉献因子呈显著性,其他变量均不呈显著。其中大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奉献水平最高,大二学生是最低的。可得出结论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所在年级无关。
表4学习投入及各因子与可就业能力之间的相关矩阵
相关分析显示:P值均小于等于0.01,表示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可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可就业能力与学习投入的决定系数R2=0.379,学习投入对可就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表5 可就业能力与学习投入各因子间的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P值均小于等于0.05,R2=0.402。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可就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奉献”与“专注”两个因子的β值较大,表示“奉献”与“专注”两个预测值对可就业能力的预测能力较为明显。
(1)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就业能力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2)学习投入中的“奉献”与“专注”两因子对可就业能力的预测能力较为明显;
(3)大一至研三的学生中,性别对学习投入没有显著影响,对可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性。其中男性的可就业能力高于女性可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