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红琳(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072)
美国博物馆联盟于2018年5月6日至9日在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举办年会暨展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教育,参与,提升!博物馆正在崛起”(Educate,Engage,Elevate!Museum on the Rise),本次会议所探讨的其中两个议题为:“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专长、空间和藏品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及“为启迪观众,博物馆如何在日常运营中融入公民教育、21世纪学习和全球化思维”。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重视,将讨论的范围逐步缩小,如何利用博物馆现有馆藏、教师资源、艺术家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成为了目前博物馆亟需解决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下观点:博物馆应作为学校之外的教育机关;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作为收藏和陈列人类历史发展成就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社会教育机关。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曾经参与过美术馆参观及课程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的同理心及忍耐度方面有明显的提升,这一提升在偏远地区或高度贫困地区显现得更为明显。在幼儿园时期,参观博物馆的儿童在阅读、算数等能力都显著强于没有参观博物馆的儿童。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各种能力的提升都有深远的影响,馆校合作作为博物馆公共教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日益成熟,具有明显的特征,同时作为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馆校合作萌芽于1895年,主要形式为参观访问和资源出借,经过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发展,美国有近半数的美术馆在20世纪60年代设立专门的教育部门。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发展,馆校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成熟时期,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更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教育这一职能。美国作为发展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佼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的数量大量增加,同时公共教育职能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进入更为蓬勃的发展时期,根据2001年的统计,全美有88%的博物馆提供“K-12”教育项目,博物馆已成为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提供者与场所。经过对馆校合作的形式梳理,可以总结出馆校合作的互动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提供者”与“接受者”、博物馆主导、学校主导、社区博物馆学校、博物馆附属学校及第三中介者六种类型。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学习——通过艺术”(Learning Through Art)项目作为以博物馆为主导的馆校合作项目,在过去40年里服务了超100,000名学生,成为古根海姆博物馆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教育项目。
古根海姆博物馆在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资助下于1939年建立。在过去超过80年的发展历程中,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馆藏在所罗门·R·古根海姆的私人收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馆藏主要包括印象派、后印象派、早期现代艺术等流派,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馆藏体系,为了应对纽约市公共学校对美术和音乐课程的削减,Natalie K. Lieberman基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馆藏于1970年开发了“学习——通过艺术”(Learning Through Art,以下简称“LTA项目”)艺术家驻留项目,该项目是一个以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旨在通过此项目了解艺术和艺术家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与传统意义的艺术工作坊不同,参与LTA项目的艺术家会前往纽约市的各个公立学校,进行为期20周的驻留,他们与学校的老师合作将LTA项目的课程融入学校日常学习中,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讨论及创作中。在20周驻留的过程中,艺术家与老师共同带领学生们前往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为学生们讲解艺术家的作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在每一次驻留期结束后,艺术家与老师们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将他们的作品汇总后作为古根海姆博物馆年末“和孩子在一起的这一年”(A Year with Children)展览的参展作品。通过分析LTA项目的案例,可以总结出LTA课程的基本流程:提出问题,探索及学习,创作作品及呈现作品。
LTA课程导师根据每一次课程的主题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以此问题为索引,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观看相关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创作方式、创作媒介等方面启发学生并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创作方法进行学习。通过一定的学习后,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己的创作,创作完成后向导师进行作品呈现并讲解自己的作品。LTA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并能更好地理解响应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及创作理念。
目前,我国美术馆与博物馆正处于发展公共教育的黄金时期,广泛学习国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取其长处发展自身,经过对LTA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借鉴意义:
(1)注重建立馆藏体系。LTA项目的发展基础来自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馆藏,由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馆藏已形成其自有的体系,根据不同艺术流派的馆藏可以延伸并开发相应课程,这些馆藏不仅作为课程的基础,同时藏品也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我国各美术馆与博物馆应当对自身的馆藏进行梳理与分类,建立相应的馆藏体系,形成体系的馆藏能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
(2)推动博物馆与学校的深入合作。现阶段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更多地只局限于学校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导览员对作品进行讲解的浅层合作,从对LTA项目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该项目是博物馆与学校深度合作的结果,换言之,学校同时也参与课程的设立与开发中,因而,未来我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合作应该朝着学校与博物馆深度合作的方向发展。
(3)综合运用多种公共教育手段。LTA项目中运用了多种公共教育手段,多种公共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形式,也能综合运用馆内现有的资源,能够很好地发挥馆藏资源所包含的教育价值。
(4)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发展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设计和开发公共教育工程,从事公共教育的相关专业人士不仅仅要具有艺术教育背景,同时还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这要求各大美术馆内与博物馆不仅需要关注自身馆藏资源的增加,同时也需要关注人才的培养。
(5)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公共教育项目的改进和提升离不开及时的反馈机制,LTA项目的年终展作为一种反馈,也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博物馆及美术馆可以通过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向项目的参与者了解他们对项目实施情况的反馈,收集结果后可以得到提升项目的相关意见,公共教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参与与反馈。
蔡元培在1912年2月所著《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五种教育之一,足以说明美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愈发受到重视。
纵观国外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可以发现,对于公共教育的资金、人员等投入在不断增加,他们不仅为学生同时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美育教育。随着我国对人才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博物馆、美术馆作为美育的重要社会场所,应不断注重建立系统性的馆藏体系,同时应注重对美术馆博物馆内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Learning Through Art项目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