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芹岄
拼布专栏
采访元愫老师的那天,工作室里正巧有学生,一个才上三年级的小姑娘要做一个包包,然后自己绣上“石榴章”,中间是自己的名字。她时不时跑来找老师指导,忽有一处缝错十分纠结,老师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忍耐,要么拆掉”,小姑娘想了想:“我还是拆掉吧”,表情认真、态度坚定。
想起元愫老师有一段话印象很深:我们现在做手工与上一辈人不同了,他们完全是实用性的——为了完成后的成品,但我们不是。现在时代那么发达,想要什么东西买不到?但买到的东西你未见得会珍惜,相反对那些自己动手做的东西会视作珍宝。
经济心理学中有个最基本的概念:事实上不存在“客观上的价值”,对任何价值的感觉都是主观的。当你在动手做手工的时候,你的一部分人生、快乐、期待、享受都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所以手工的过程既是劳作,也是生活本身。
拼布正是这样的一个形式、一条路径,通向“更有价值感”的生活。
图1
元愫老师刚刚开始接触到拼布的时候是 2007年,那是她还是一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络编辑。当时北京根本没有拼布教室,于是她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网络上找到一位上海老师,学习日本拼布证书。那是一段非常曲折的路:
“当时上海老师不教了,我们又在网上找了一位台湾老师,跟着她学了一年。日本的拼布证书有四级,分别是本科、高等、讲师、指导员,一年后这位老师又有事不能教了,好在那时候北京出现了专业的机构。
当时有个一年的学习班,由日本老师来授课,本科、高等、讲师一起学。虽然我已经学完了本科和高等,但为了可以进阶学习还是报名了,又重新学习了一年。那是2009年。”
图2 、3 日本拼布风格作品
图4
目前,元愫老师在工作室开设拼布证书班和各类兴趣班,并参与北京服装学院高参小项目,在艺美小学教授布艺校本课和拼布社团,这幅作品是学员的拼布团作,由三十四个学员、每人两片组合完成。
日本证书虽然在风格上属于日式拼布,但也比较系统的教授了拼布的方法、创作和变化的技巧,如果希望实现日后的自主创作,或者想要对拼布有较为全面、整体的了解,元愫老师从自己的“拼布之路”上走过来,认为学习日本证书也是有必要的。
学完这一年,很多同学继续进修日本的机缝证书,虽然后来元愫老师也为了扩充自己而学习了机缝证书,但她当时心心念念的是做出富有中国韵味的拼布作品。那一段时间,她一直在网上、博物馆中查阅中国布艺的源流与风格,并且做了很多尝试。
2015年,元愫老师正式全职做起拼布老师,同时学完了日本拼布的最高级证书即指导员证书的学习。
2016年,是元愫老师非常重要、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她参加了天工传习馆金媛善老师的拼布研习班,对民间拼布做了系统调研,将2010年—2015年的种种探索、学习串起来,对传统的中国拼布和民艺有了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知。
那一年,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设计手札: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一个蓝夹缬展览。展品来自浙江南部——那里是蓝夹缬染布的故乡,当地人结婚的时候,妈妈要送女儿一床被子,被子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有石榴纹、鱼戏水、百子图(我很喜欢,可能是下一个作品的灵感)……有一床被子,就是我这幅作品上展现的戏曲人物图。
很幸运的是,这场展览之后,收藏家张琴老师出了书《各美与共生》,里面有全部展品的高清大图,我实在很开心,这对我仔细观察这些藏品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
这件作品的被面原图就是蓝白色的,我将主图部分变成了彩色的。用“反贴”——即彩绘玻璃的手法完成,形成一种更加富有对比度、更浓烈鲜艳的呈现。
图5 《欢舞》
图6 《欢舞》细节图
设计手札:
“这件作品的图案取自敦煌的壁画,包括配色。用的是贴布的技法。布料也尽量用我们传统的布——这幅作品上的布都是我朋友自己手染的,渐变晕染的效果会有一种动感,带动着整个作品的生命力。我非常喜欢我们中国的元素,也正在努力把它们带到拼布中去。
另外还有一点,我不希望将拼布做的太复杂。我们去看非遗的展览,看完后很多人都说:‘真的太难了,我一辈子也做不到’,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让大家有一种亲切感,认为:‘原来拼布也不难啊,我做可能会更好呢!’
图7 《飞天》
图 8、 9 细节图
将这种想法放到更广泛、更生活的尝试,会衍生出各种美好的“小物”。它们既是可爱的作品,也是生活的陪伴。比如,将如今已远离生活的老土布、夏布,以设计、手工的方式,再度带回到生活中来。
夏布包包组(图10):一只背包、一只手拿包——上面缀以颇具汉代遗风的红玛瑙扣子——两只古典香囊式束口袋、一枚万用挂坠,可以做压襟、包挂、手机链、优盘坠……夏布自带一种高贵感,恰好能与人相衬。
用土布做一只布偶熊(图11),应该可以一直陪在身边吧。还有土布的手账套和卡包套。土布是很亲切的布料,有那么一点粗粝感,但也恰恰因此而显得温暖切实。
图10
图11
如今提起“八角莲花”,应该都会想到元愫老师吧,它已经成了她个人的一种标志。
讲起八角莲花的创作,刚好是一段学习的路程,其中有最初的一见钟情、有反复摸索的不懈与艰辛、有醍醐灌顶般的瞬间领悟、更有爱不释手的无穷习作与不停创新……这是一段路程,也是一段人生,每一个热爱拼布、热爱生活的人可能都会感同身受。
“我对这个花型的一见钟情,源于13年在炎黄博物馆看到的一场展览。那位老师主要收藏黄河流域的布衣,很多可爱的东西:布老虎、小猪鞋、各种生活中的布衣作品,角落处有一件小孩子的百衲衣,上面有一朵 5厘米的花——小孩子的衣服就那么一点点嘛,还隔着玻璃,看的很不真切,但当时一下子就特别喜欢。
回去后反复试验,也有成品出来,但是不对劲、不是那种感觉。实在摸不到头脑就暂时放下了,只是心里一直有个念想。直到 2016年,那时刚刚上完金老师研习班的课程,有个山西的同学带来一个奶奶做的门帘,我当时就眼前一亮。
那件门帘是她的奶奶在 90年代做的,用的是当时农村特别流行的尼龙绸,结实、闪亮、轻薄、颜色鲜艳。正当中有一个喜字,旁边全都是这种折布花。
可能是做拼布的年头长了的原因,再加上上面的折布花很大,一只足有 12厘米直径,我一下子就看懂了它的结构和技法。当时我很兴奋,问那位同学‘奶奶叫这种花什么名字啊?’她说没有名字,奶奶只叫它‘大料瓣’
原本这种折布花都是做成方形的,我做出来后便把它改成圆形——用草木染的布……做完一下子就发现它很像莲花,于是定名‘八角莲花’。16年的12月份开始,我从网上开始推‘八角莲花课程’,到现在网上大概有100多个人跟我学习。”
看得出元愫老师对八角莲花的热爱,因为她的习作、小物中俯仰皆是。
图12 ——16
图17 ——19
如此热爱、愈加娴熟地技艺,自然而然地渐生出做“大作品”的欲望,用以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心境、感悟和追求,于是《蓝莲花》诞生了:
设计手札:
“这件作品经过了一年半的设计、制作,完成时成就感非常强大。自从完全熟练掌握了‘八角莲花’的制作后,就一直想用它做一件大壁饰。为此查阅资料积累灵感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我所热爱的敦煌壁画中有很多莲花,于是便定下设计:将折布‘八角莲花’放在中心,外层是不同形状和色调分布的莲花瓣——那些花纹图案都来自距离今天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隋代。
在布料的选择上,我采用了中国蓝靛染成的蓝染布与中国农民手织的土布结合 ,质朴的面料让我在制作时感受到特别的安静和快乐。制作这一件的期间,我连旅行时也它带在身边,有空就做一点,从冬到夏、从早到晚……有趣的是,因为土布太厚,我一共压断了十五支压线针。”
图20 、21 《蓝莲花》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拼布展上的金奖作品
图22 ——24 《蓝莲花》细节图
拼布对于元愫老师而言,除了传承中华民艺、进行创作之外,还有一种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自我研习修行。
“拼布的确治好了我的拖延症,令我更加富有坚持的毅力,同时将‘坚持’作为一种愉快的成长,而不是痛苦的煎熬。”
这要从她自创的拼布“100日研习法”讲起。
“当时网上有个活动,叫‘100天’。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100天’,比如100天减肥、100天英语、100天画画等等,我就很受启发。我首先做了一个实验——我姐姐给我画了四个花样,我一直拖延着没有做,于是我就每天做5分钟,很快就把她给我画的四个图样都做完了。
我用的就是最基本的针法——轮廓绣,不去做任何复杂的变化,坚持是最重要的。尝到了甜头之后,我做了第二个实验,即做金老师教的钱形纹。每天20分钟,100天下来成品都有7、8件,包括小包、小挂饰之类的。”
感觉到“100日研习法”富有效果之后,元愫老师将练习做成微课,采取和学生们“共修”的方式一同研究和练习,以便于相互激励监督,练习内容是拼布最基本的三种图形方法:四角形(即正方形)、六角形及小木屋。
时间为一年,分为300天:100天做四角形、100天做六角形、100天做小木屋。100天可以拆成14周,在14周中要做到10件以上成品。
在每个 100天中,要经过不同的练习。从最简单、基础的技法开始,去做变化、组合、如此,元愫老师便在“100天正方形的研习”中做出了自己一直想尝试的“玲珑枕”。
“玲珑枕的结构非常别致,做起来可做的变化很多。我做了大大小小一组,大的可以做枕头、靠枕、倚枕——小的更难做,我也最喜欢,可以做小摆件、或者更具实用性的针插。
其实做起来才觉得,一个形状100天的研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每个做一年。‘学’是一回事、‘习’是另一回事。一门学问也好、一项手艺也罢,如果不反复研习、体会、入深,永远都不是你自己的。”
为了更多感兴趣的人可以入门,元愫老师特别发起了“心经 100天”的研习活动,这也是一个引导零基础者对“手工”燃起兴趣的特别活动。因为它的技法简单、且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整体性,这 100天练的是耐心、恒心,以及手眼对针、线、布的熟悉。
“无论做心经还是四角形,‘100天’都是对热情、恒心的磨练。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做着做着就被各种各样的事情耽搁了;或者很冒进,恨不得今天做一整天,明天后天不做了。这种时候需要控制住自己、严格按照预设的时间和计划去做,这是一种对心性的磨练。很多人做着做着会渐渐对自己严格起来,希望针脚小一点、每一针匀一点,这样自然会有成长。一旦坚持下来,100天后看到自己的成果,没有不觉得震撼和感动的。”
在采访过程中元愫老师一直在强调两点:
首先,拼布并不难,你只要去做,就可以做的好;第二,拼布是一种过程,要享受其中——这也是她多年实践、教学的宗旨。
与拼布相处的时间,也是与自己独处的时间;花费在拼布中的心血,是作者内心最深处的愿望的表达。默默岁月,总要做些自己真正希望的事,才算有价值感。
如果你不能体会什么叫做“更有价值感的生活”,那么不如去做拼布吧,相信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图25 姐姐画的四幅图样之一
图26 、27
图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