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玲
摘 要:基于学生无法获取题干有效信息,影响审题分析,导致解答中失分严重的问题,文章先分析学生审题不严谨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接着用四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题干信息和重构试题情境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生物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审题情境;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4.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86-02
一、文图转换,从抽象到具体
很多生物试题的题干信息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生物学常识,如果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不能获取并转换这些信息,就很难准确理解题意,这给学生审题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如果能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有效构建一些符合题意的图形信息,让题目中的其他文字信息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某种图形中,让抽象转化为具体,从而简化试题解答步骤,可以让学生的解题过程变得清晰、快捷。
例1:纯种的糯性玉米与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实行间行种植,在糯性玉米的果穗上可以找到非糯性玉米的种子,在非糯性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糯性玉米的種子,请分析_________是显性性状,_________是隐性性状。(填写糯性或非糯性)
这道题题干的文字量不大,却暗含两个生物学常识。第一,玉米植株的特点,一般是雌雄同株异花,且雄花着生在植株的顶端,雌花着生在植株的叶腋,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第二,“间行种植”的含义,即隔一行种植,间是间隔的意思。这题中的含义就是种一行糯性玉米,旁边种一行非糯性玉米,旁边再种一行糯性玉米,以此类推。玉米植株种植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理解了这两点,学生解题就有了一些思路,但要快速、准确地解出此题,对学生而言却还有一定难度。若此时将其转换为简图,把所有已知条件都标注在图形中(如图),假设纯种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AA,纯种非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aa),很容易看出它们自交和杂交的结果。如果一棵植株上出现糯性(Aa)和非糯性(aa)两种性状,那么原有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反之,如果一棵植株上只出现糯性(Aa)这一种性状,那么原有的性状一定是显性性状。通过这样的简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题意,并快速做出正确的解答。
二、回归课本,从陌生到熟悉
生物试题往往具有时代特征,以社会热点、生活现象为主更能体现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在这类试题中,学生只要有效地筛选出所给的信息,找出其中反映陌生物本质特征的词语,并结合课本中相关的基础知识,再把课外实际问题和课内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清解题思路,就能很快地解题。
例2:(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第29题)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①实验思路,②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这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及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考查的内容包括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病毒的种类、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DNA和RNA的区别和病毒的培养等知识点。学生在看到这类试题的时候往往觉得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以致这道题的得分率非常低。其实只要静心思考,认真分析、联想,便不难看出,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涉及其中“同位素标记法”“病毒的培养”以及“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这三个知识点,再结合课本中“DNA和RNA在碱基上的区别”这一内容,就很容易整理出解题思路了。第一步,分别培养两组宿主细胞(一组在培养基中加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碱基U,另一组在培养基中加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碱基T);第二步,让未标记的新病毒分别侵染两组含放射性标记物的宿主细胞;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分析两组子代病毒的放射性情况,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教师通过将试题内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对试题情境进行分析和重构,可以为学生解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依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抓住关键,从混乱到清晰
高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题干的设置复杂隐晦,很难把握,而此类试题一旦审题失误,必错无疑。故学生需认真审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清除干扰,抓住关键,挖掘隐含信息,再将其转换为容易理解的内容。
例3: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分别为1、0。
B.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为0、1。
C.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Q和P分别为1、1。
D.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可能为、。
这道题题干的文字量、信息量大,知识背景比较陌生,题目要求的思维量、计算量大,且每一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不一样,学生在审题时很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因此,解答此类题型,必须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重构题干信息,这样才能理清解题思路,快速得出正确答案。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尚无法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和类型,因此,可先将题干中“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这一信息分解为:①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XYA X XX,子代的基因型为:XYA ,XX;②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XAY X XaXa,子代的基因型为:XAXa,XaY;③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XaY X XAXA,子代的基因型为:XAXa,XaY;④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 Aa X aa,子代的基因型为:Aa,aa;⑤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aa X AA,子代的基因型为:Aa。
列出这些可能的情况后,再将题干中“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这些信息转化为:Q=子代突变雄株/全部子代雄株、P=子代突变雌株/全部子代雌株,教师结合前面的情况分析,不仅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清晰明朗,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而且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提高了学生分析运用题干素材解题的综合能力。
四、归纳整理,从复杂到简单
从近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有的试题同时考查多个知识点,甚至每个小题都考查两三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整理教材知识,并将解题的单一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题目的设问也就解决了。
例4:雌鸟和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和ZZ。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Z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羽毛为黑色,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灰色,其余情况为白色。
(1)一只纯合灰色雄鸟与一只白色雌鸟杂交,F1代出现2种颜色。
①亲代雌鸟基因型为 。②将F1代黑色雌雄鸟随机交配,所得F2代颜色分离比为 ,在F2代黑色雄鸟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
(2)该鸟体内另有一对基因H、h,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h基因纯合时对雄鸟无影响,但会使雌鸟性反转成可育的雄鸟。让一只纯合黑色雄鸟与一只白色雌鸟杂交,所得F1代鸟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 ,且没有出现灰色鸟。
①H、h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亲代雌鸟的基因型为 。②F2代雄鸟中不含W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③如果要鉴定F2代某只雄鸟M是否发生性反转,可将该雄鸟与基因型为 (填HH、Hh或hh)的雌鸟杂交得到F3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統计F3代中性别比例,如果F3代中雌雄比为 ,则M发生了性反转。
本题考查了遗传定律、伴性遗传等多个知识点,解题所需要的信息在题干中也不明确,这就需要对题干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适当的转化,才能找到解题依据。如题干中“其中B、b仅位于Z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羽毛为黑色,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灰色,其余情况为白色”这一信息可以应用基因填空法,将其转化为:黑色:A ZBW、A ZBZ-;灰色:aaZBW、aaZBZ-;白色:aaZBW、aaZbZb,使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学生在解题时就有了依托,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思路。又如在本题第二小题的题干中,“当h基因纯合时对雄鸟无影响,但会使雌鸟性反转成可育的雄鸟”。这一信息的准确解读关系到后面两个小题能否正确解答,可将其转化为:“雄鸟基因型:hhZW、ZZ,雌鸟基因型:H ZW”,把特殊的基因型与对应的表现型结合在一起,解题时学生就不会因为题干信息太多或题干信息隐晦不清而找不到解题思路了。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而教会学生获取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将试题情境进行重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解题,还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实现知识的内化,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从汉.巧解高考生物试题中的“遗传系谱图”[J].中学生物学,2015(4):54-56.
[2]李玉宝.高考生物试题分析及复习备考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