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019-11-03 12:52陈颂华
教师·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课堂

陈颂华

摘 要:“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素质教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绝不能离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24-02

尽快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这其中教师的责任更重大。所以教师需要彻底更新观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及时进行素质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要为每一个学生成功提供机会,以体现教育的公正性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提问要着眼全部,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充分肯定,不可用简单、生硬的话去否定学生的答案。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要从其他方面予以鼓励,或者是先请回答错的学生坐下,再请别的学生来回答,也可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通过比较正误,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主动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能长久保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株幼苗,需要教师用爱的甘泉去浇灌。爱是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是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学生被认可、被肯定便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与愉悦,并能明白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畅所欲言,思维不受限制,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们知道学生一旦对教师产生抵抗情绪便会产生对本学科的厌学情绪,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去批评更不能挖苦讽刺,而应耐心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我曾接任的班里一学生因为刚从外地转过来,环境陌生,加上他以前学习基础差了点,所以上课不敢发言,也不是很合群。我注意到这个情况,马上采取了措施,放学后单独把他喊到了我的办公室,首先很肯定地对他说:“你转到老师班上来,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你很有潜力,老师相信你将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入班成绩只代表昨天,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预示你的将来!只有抓住今天,你才能更好地去实现你的将来。”在我的鼓励下,他丢掉了包袱,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中去,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学生,以增強教育的针对性,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性格习惯、知识能力等情况的基础上,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开发非智力因素,并及时观察他们的动向,给予及时引导;对厌学的学生不宜批评,应该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其上进。如学生王栋基础差,学习落后,但是他热爱劳动,乐意为班集体做事情,我于是放手让他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教师对他的信任让他学习积极性大增,成绩也随之提高了。教师的信任才能激励学生,民主的教育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体现教育的全面性

朱镕基总理于1999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部分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倡导“走出灌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年龄”。人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而我们当教师的要以身作则,把这些美好的品质继续发扬光大,代代留传下去。尤其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多信息化的社会让未成年人过早地接受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生。

在生活中对学生予以恰当地引导。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空洞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收不到实际效果。只有联系平时生活中的小事,具体地去教育他们。例如,某一次看到某位学生把吃剩的米饭随手往垃圾桶里倒,我看到后不动声色,等到学生吃完了饭,我便问:“谁能说说粮食的好处?”学生只知道人人每天都要吃饭,而且也离不开吃饭。有的说粮食能酿酒,有的说能加工做成糕点等。听了这些我问:“那么粮食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重要。”我又微笑着问:“那么既然粮食这么重要,有谁能跟老师说说粮食是怎么来的?”有学生马上和我讲了,我很赞许地说:“很好,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浪费来之不易的粮食,粮食是我们的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粮食是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我们应该好好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于是我又要求学生们齐背《悯农二首(其二)》这首诗,过后我又说:“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勇于去改正,就是有志气的人。”鼓励学生主动承认错误。结果学生们都主动把剩饭送到了回收剩饭的饭盒里面,也包括刚才随手把剩饭丢到垃圾桶的那一位学生。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历代教育家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而放眼未来,中国的教育要领先世界,既要使我们的教育有世界性,更要有民族性。中国的教育要用“德”做魂,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才会让我们的民族在科技迅速发展,而语文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教学《有的人》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先生的正直伟大。然后让学生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之后我再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只有真正为人民群众着想的人,人民群众才会永远记住他,他才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也只有做这样的人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针对我们中小学生攀比心理严重,更不知节俭的状况,在学习《周总理的睡衣》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口头描述周总理的睡衣,使学生认识到节俭是美的道理,告诉他们即使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也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再如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启发学生思考:“母亲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他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母亲是一个很勤劳的人,母亲的勤劳激励了作者一生。”接着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母亲,在写作课上结合教材写自己的母亲。通过讨论与写作,学生认识到了劳动是美,也激发了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再如我还引导学生学习《百合花》中小战士和小媳妇的心灵美,《同志的信任》中方志敏的人格美。篇篇美文佳作便是我们实施德育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在“德”的感召下,会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乐于创造的创新兴趣。

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的多解性特点充分显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越条件。如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解释,有的说是展现了自然的伟力;有的说是展示了人格的伟大;有的说是展示了情感的悲壮。针对《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有的说是荒凉的景物透析着悲凉的情绪;有的说是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说荒凉的景物渲染的是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

创新思维的训练。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讲授文学作品时,教师不仅要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形象,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和景物,进入画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更要使他们有创造想象的机会。如教《天上的街市》,我让学生以“美丽的街市”为题展开想象,学生十分感兴趣,想象珍珠、玛瑙、玉树、人参、四季都能变成服装,以及多功能书包等,学生在想象中益智。如教《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加个结尾,只要想象合情合理即可,學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想象皇帝派人抓回两个骗子开刀问斩;有的想象两个骗子逃到了国外;有的想象皇帝恼怒之后又冷静下来,质问这两个骗子为何要这样戏弄他,两个骗子说想借此办法使皇帝能够明白只喜欢穿新衣服会延误朝政,失去民心,在骗子的劝说下,皇帝痛改前非,变成了一个能虚心纳谏、热衷朝政、关心百姓的好皇帝。

发散思维的训练。它是创新思维的突出表现,它的形式又有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多种方式。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正面分析讲解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从反面启发学生:“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这个词换成另外的词行不行,为什么?开头一段行不行?”并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进行比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用《愚公移山》中“愚公到底愚不愚”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立意,有的学生以“愚公精神永垂不朽”为题作文,赞扬愚公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有的以“愚公,你何苦那么愚?”为题,规劝愚公,时间就是金钱,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那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值得。这样多角度思考,对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大有益处。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如“笑比哭好,此言差矣!秀才落第笑是哭,新娘上轿哭是笑”。模仿这种反弹,学生就几个话题写出了几个很有迸发性的段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此言差矣!现在会捉老鼠的猫并不多见,狗不来管管闲事,天下何以太平?”“平平淡淡才是真,此言差矣!这只不过畏首畏尾、不思进取的懦夫的自我安慰,因为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人生是残缺的。”这些段子见解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学生放远自己的眼光,较好地运用逆向思维,体现思维的创新性。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明确指出:“面临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语文课堂教育要遵循全体性、全面性、创新性三大教育原则,建立新型的教育课型,高唱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素环.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J].价值工程,2010,29(30):184.

[2]吕四冬.谈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思想的渗透融入[J].南北桥,2018(14):119.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创新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