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李燕凌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361003)
睡眠障碍是肿瘤患者住院期间较为常见的症状,不仅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还会对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1]。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提升肿瘤患者的睡眠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本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分析肿瘤内科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并探索有效的护理对策。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且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6.22±5.74)岁。本次研究已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研究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设计《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患者入院后,分发给患者进行填写。问卷的主要内容共包含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4个大项目。每个大项目中包含若干个小问题,问题答案设置“影响”和“不影响”2个选项,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并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此方案。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后,应用匹兹堡睡眠品质指数量表(PSQI)评估所有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同时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统计分)
3.1 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肿瘤内科患者大多存在较为严重的疼痛症状,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夜间疼痛症状更加明显,因此极易引发睡眠障碍[2]。同时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导致患者无法顺利入睡。另一方面,接受化疗的患者由于白天输注药物的时间较长,需要一直卧床休息,且注射量较大,夜间极易出现如厕频繁的情况,这也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2)心理因素:大部分肿瘤内科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化疗或者放疗阶段,患者极易出现抑郁、不安、烦闷等不良内心情绪,进而影响睡眠质量[3]。另一方面,睡眠障碍也会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导致患者过度担心自身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如此便形成了难以改善的恶性循环。3)社会因素:肿瘤的治疗难度大,且费用高昂,因此患者极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部分患者独自住院,且亲人看望较少,患者在心理上缺乏亲人的支持与关爱,因此极易产生寂寞、孤独的心理状态,导致其夜晚难以入眠。4)环境因素:护理人员夜间巡视所产生的脚步声、开门声以及走廊的灯光都会影响到患者。同时部分患者需要在晚夜间接受治疗,这样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睡眠质量,也会对病房其他患者的睡眠造成影响[4]。另一方面,如果病房内的气味、温湿度以及病床用品不舒适,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
3.2 护理对策 1)生理干预: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学会转移疼痛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通过按摩、冷敷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如果患者自觉疼痛难以忍受,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其镇痛剂以及镇静剂,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改善睡眠质量[5]。同时给予患者科学的饮食指导,以加强其身体素质,减少用药不良反应。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应帮助患者联系心理科医生,以帮助其树立起治疗的信心[6]。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3)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同时护理人员也应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如果患者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也应积极上报医院,为其争取到社会上的经济支持。4)环境干预:肿瘤内科病房应定期通风,消除室内的异味,同时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为患者提供更为舒适的病床用品。对于病情不稳定需要夜间治疗的患者或者夜间紧急入院的患者,应先安排在单人间,避免对其他患者造成影响[7]。护理人员在夜间巡视的过程中,避免走动过程中产生大量噪声。
3.3 效果评价 睡眠障碍虽然不会对肿瘤内科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如果患者长期处在睡眠质量较差的状态中,极易导致其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精神疲乏的不良情况,这不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也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进一步的危害。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肿瘤内科患者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为其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睡眠障碍是大多数肿瘤内科患者均存在的困扰,为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分析患者难以入眠的原因,并据此为患者制定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案,才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