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娜
(河南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新乡,453000)
产妇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生命体征波动明显,睡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分娩风险较高,极易出现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在临床中需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1-2]。本次试验就护理干预对产妇的睡眠质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河南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住院分娩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6±3.4)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9.1±0.9)周;剖宫产21例,顺产29例;初产妇35例,经产妇15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9.2±3.2)岁;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8.9±0.8)周;剖宫产18例,顺产32例;初产妇37例,经产妇13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对产妇实施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基础护理[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环境护理:需为产妇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和治疗环境,确保室内安静、卫生,将温湿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2)心理护理:需向产妇介绍相关分娩知识,耐心解答其疑问,对产妇进行安慰和鼓励,在出现明显宫缩时给予其呼吸指导,嘱咐家属多陪伴产妇;3)疼痛护理:可采取聊天、看电视等方法转移产妇注意力,以缓解其产后疼痛;4)产后针对性护理:在分娩后需密切观察产妇阴道出血情况,注意预防产后大出血,察看是否有胎盘残留,并介绍母乳喂养方法,向其讲解正确的喂养知识和喂养方法,通过母乳喂养改善其脑垂体激素分娩,减少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同时还需介绍新生儿护理方法[4]。
1.3 观察指标
1.3.1 2组产妇负面情绪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2组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得分越低则负面情绪越轻微[5]。
1.3.2 2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 (产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进行比较。
1.3.3 2组产妇睡眠质量进行比较 以PSQI指数分析2组产妇在护理后的睡眠质量,共涉及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主观睡眠质量4个方面,每项满分均为3分,得分越低则睡眠质量越好[6]。
2.1 2组产妇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对照组产妇SAS评分分别为(55.1±5.9)分、(55.8±6.2)分,组间比较(t=0.578,P=0.564);SDS评分分别为(54.5±5.6)分、(55.0±5.3)分,组间比较(t=0.459,P=0.648)。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SAS评分分别为(33.8±4.1)分、(45.1±4.8)分,组间比较(t=12.658,P=0.000);SDS评分分别为(34.0±4.1)分、(45.8±4.6)分,组间比较(t=13.541,P=0.000)。
2.2 2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1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均较之对照组更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观察组、对照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各项睡眠质量评分均较之对照组更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对照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分娩是女性的特殊生理过程,其风险性较大,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极高,常规的护理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无法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如何做好产妇护理已受到多方关注[7]。本次试验中我院对部分产妇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护理效果,通过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疼痛护理、产后针对性护理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其负面情绪,提升睡眠质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护理干预能弥补常规护理方法的缺陷,提升护理水平,减少护理差错,切实保障产妇身心健康,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高俊星[8]的研究认为对产妇实施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预防产后出血等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在对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后,其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SAS、SDS评分较之护理前明显降低,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减少,睡眠质量显著改善,且上述指标均优于单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产妇(P<0.05),林杰的试验结果与本次试验结果相似。
由上可知,护理干预在产妇护理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