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雅鑫,宁 宁,郭 杨,王 璐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据中国医院协会统计,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医生希望子女从医的比例由11.9%降至6.8%[2]。国际知名医学杂志《Academic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同龄人[3-6]。随着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学生因学制长、就业难、人际关系复杂、医患冲突频发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近年来,心理健康领域的心理韧性问题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心理韧性是一种应对消极生活事件(如压力、挫折、创伤等)的能力[7],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对心理韧性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个体获得使身心平衡的能量,关注心理韧性特质的培养和干预[8]。本文主要探讨在医患关系认知背景下影响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因素及其与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法,调查工具包括医学生人口统计变量和心理韧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生命质量量表。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家人是否从事医疗工作、居住地、是否为学生干部、学习成绩。
考虑到医学生面对医患纠纷时的压力,本研究有目的地选取大三、大四医学生发放问卷(649份),剔除无效问卷,剩余6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19%。根据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程度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医患关系评价较高的为研究组(457人),评价较低的为对照组(183人)。
1.2.1 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由肖楠和张建新修订的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9],包括坚韧、力量和乐观3个维度,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强。
1.2.2 生命质量量表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10],包含 26 个条目,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适用范围广泛。
1.2.3 社会支持 选用肖水源等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1],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被支持的利用程度3个维度,10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医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量表得分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运用相关性分析检验研究组各量表间的相关性,根据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12],通过层次回归分析,讨论研究组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
表1 医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s,分)
表1 医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s,分)
注:*P<0.01,**P<0.05
变量性别 男女年级居住地三年级四年级城市农村学生干部学习成绩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对照组59.86±15.45 56.95±12.01 58.96±14.07 54.22±9.47 59.66±15.03 56.39±10.70 62.29±12.03*55.58±13.55 57.98±11.34 58.03±16.36 58.94±13.87 56.81±12.73 65.33±17.17 58.52±12.02 55.20±16.53 60.03±14.02 56.65±12.84是否优秀一般是否好一般不好家人是否从事医疗工作 是否研究组65.18±12.69*60.20±12.56 62.83±13.16 60.63±11.72 63.47±13.66 60.30±11.41 63.61±11.79 61.61±13.31 62.99±12.49 60.48±13.57 63.24±13.42**60.61±11.59 67.65±13.14 61.74±12.59 60.04±12.63 63.77±14.04**61.34±11.94
表1显示,研究组中,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人是否从事医疗工作对医学生心理韧性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对照组中,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医学生心理韧性评分有显著影响(P<0.01)。研究组中,男生心理韧性评分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评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家人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心理韧性评分高于没有家人从事医疗工作者。对照组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医学生心理韧性评分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医学生。
表2 两组各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各量表得分比较(±s,分)
变量t值P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研究组69.23±9.37 35.51±5.02 62.28±12.84对照组65.69±9.88 34.64±6.19 58.00±13.38-4.165-1.853-3.767<0.01>0.05<0.05
表2显示,两组生命质量和心理韧性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研究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社会支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心理韧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见表3),研究组社会支持评分与心理韧性评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20;生命质量评分与社会支持评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77;生命质量评分与心理韧性评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00。
表3 研究组生活质量、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评分的相关性分析(r)
2.4研究组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生命质量评分的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见表4)
表4 研究组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生命质量评分回归分析
模型1显示,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有正向影响(β=0.377,P<0.01);从模型 2来看,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心理韧性(β=0.668,P<0.01);从模型3可以看出,心理韧性对生命质量有正向影响(β=0.182,P<0.01)。由检验结果可知,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25%
从表1来看,男生心理韧性强于女生,表明男生在面对医患关系的压力时,能够接受挑战,面对挫折,表现得更有决心。这与周海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3]。但是Hannah等[14-15]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坚强。张卫青等[16]的研究没有发现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本研究认为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较非独生子强,可能与独生子女得到的关怀更多,遇到困难时求助途径更多有关,这与张慧芳等[17-18]的研究结果相同。刘捷等[19]认为非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多兄弟姐妹的环境中,形成了坚韧的品格与竞争意识,心理韧性较独生子女强。家人中有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强于家人中没有从事医疗工作者,这可能与前者对医生职业较了解,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有关。
医学生是未来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了解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对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0]。研究表明,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医患双方认知方面的差异[21]。医学生认为医生这一职业学习周期长、工作强度大,投入和产出不呈正比,杀医、伤医事件不断,也使其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本次调查中,能够正确看待医患关系的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生命质量均优于认知较差的医学生,表明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能够增强或提高其心理韧性和生命质量。针对目前复杂医患关系对医学生的不良影响,建议开展人文教育以及医患沟通技巧课程,使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其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与此同时,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和社会氛围。
社会支持影响医学生生命质量,医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生命质量就越高,相反,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生命质量越低。现代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关系带来的主观情感慰藉及客观物质支持)对医学生的生命健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学生的心理韧性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表明心理韧性对医学生的生命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高韧性对创伤事件表现出积极的适应行为,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和生命质量的提高[22-23]。分析表明,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社会支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生命质量,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生命质量。心理韧性作为保护性因素具有缓冲风险的作用[24],可以缓冲医患冲突带来的压力。社会支持是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因素,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的支持越多,能够缓冲压力和挫折等风险的因素就越多,生命质量就越高。心理韧性强的个人可以正确看待现有社会支持,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生命质量。本研究结果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25],证明社会支持能够从心理健康层面影响医学生生命质量,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增加社会支持、提高心理韧性来提高医学生生命质量。因此,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和指导,增强医学生心理韧性,是提高其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关注医学生健康的同时,还应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增强医学生心理韧性,提高生命质量。
对医患关系有不同认识的医学生在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生命质量方面也有所不同,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人是否从事医疗工作方面存在差异。对医患关系有较好认知的医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生活质量优于认知较差者,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间发挥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