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妙炫,都晓春,杨 波,王辉龙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现代汉语词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2]基于以上可以认为,大学校训是“大学针对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制定的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词语,是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探索高深知识和进行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和要求”[3]。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中医高等院校担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校训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能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3]。好的校训会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人人知校训、人人懂校训的校园文化氛围。校训是医学生较早接触的医德医风教育内容,好的校训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成为有灵魂、有温度的中医药人才。
本文以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含中国中医科学院和7所独立院校)的校训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官网检索、文献资料法、知情访谈法、SPSS 19.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文字结构、内容来源、展示情况的统计描述与对比分析,试图理清我国中医高等院校校训现状,归纳总结,发现不足,从而推动中医高等院校校训文化建设。
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的字式结构共有4种:二词八字式,四词八字式,一词四字式,二词四字式(见表1)。使用最多的是二词八字式,共21所,占65.6%,如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进德修业、继承创新”,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等。其次是四词八字式,共6所,占18.8%,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勤奋、仁爱、求实、创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勤奋、求真、博采、创新”等。四字式校训较少,其中使用一词四字式的共4所,占12.5%,如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精诚仁朴”、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的“求本远志”;使用二词四字式的仅有1所,占3.1%,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自信、敬业”。
表1 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字式结构统计
将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进行词频统计,共计用词63个,使用最多的词语是“厚德”,其次是“创新”,其他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博学”“求实”“继承”“勤奋”“精诚”“济世”“博采”(见表 2)。
表2 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词频统计
将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进行字频统计,共计用字76个,使用10次及以上的字共8个,其中“德”字居于首位,如“厚德”“进德”“崇德”“明德”“仁德”;“求”字出现 15 次,如“勤求”“求实”“求真”“求本”“求强”“求精”“求源”;“ 博” 字出现 12次,如“博学”“博采”“博识”;“新”字出现 12 次,有“创新”“惟新”“拓新”;“学”字出现 12 次,有“博学”“惟学”“笃学”“学习”“精学”(见表 3)。
表3 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字频及其表述形式统计
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的词语表达形式主要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与现代汉语组合3种。
古代汉语表达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现代汉语表达,如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勤奋、严谨、继承、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团结学习、求实创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组合表达,如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进德修业、继承创新”,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的“严谨、求实、厚德、博学”。
综上所述,根据各校校训选用词语频率统计,可大致将校训词语分为以下4类。
第一是强调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的词语,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厚德博学、精思笃行”,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等,说明注重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完善是我国中医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
第二是强调继承创新精神、鼓励科研创新的词语,如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勤奋求实、发掘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团结学习、求实创新”等,说明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仍是我国中医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
第三是强调注重知识追求、勤勉钻研学习的词语,如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惟学、惟人、求强、求精”,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等,体现了我国中医高等院校注重对知识和真理追求的办学理念。
第四是强调治病救人职责、甘于奉献精神的词语,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的“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河北中医学院的“博学求源、厚德济世”等,向广大医学生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敢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中的“勤求博采”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浙江中医药大学校训“求本远志”中的“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中的“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
例如,贵州中医药大学校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中的“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河北中医学院校训“博学求源、厚德济世”中的“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2所院校在官网主页直观展示校训的仅有16所,占50.0%;部分院校在有关学校简介的文字中,或在阐述校园文化的二级栏目下提及校训;对校训有释义的学校有8所,占25.0%,且校训释义全部分布在二级栏目,有6所出现在“学校概况”栏目,2所出现在“校庆纵览”和“校情总览”栏目。
目前,网络宣传是校训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校训景观、校训活动是对内宣传的主要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虽然都有校训,但仅有16所院校在学校官网主页醒目展示了校训文字,且75.0%的院校并未对校训由来、内涵、来源等进行深入阐释。同时还发现,绝大部分中医高等院校很少围绕校训或以校训为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总而言之,我国中医高等院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阐释和宣传工作不到位,同时传播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校训宣传模式。提示中医高等院校要加大对校训的宣传力度,将校训展示到学校官网并设置专门栏目对其由来、内涵、来源等进行准确阐述,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本校历史沿革。再者,通过多举办与校训有关的活动,建设形式多样的校训景观,营造一种校训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在强化广大师生校训意识、拓宽校训宣传渠道的同时,增强了全校师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目前,校训内容雷同是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用词雷同。“厚德”“创新”“博学”等词语出现频率极高,其中“厚德”“博学”均出现了10次以上,只是排列的位置、组合的形式不同而已,校训用词重复,多样性亟待加强。二是完全相同。部分独立院校的校训内容与本部校训内容完全相同,独立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可以借鉴经验,但不能简单复制,更不能照搬照抄,而是在找准自身定位和目标的同时体现独立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特质。
这些用词相近、内容雷同的校训表述,不仅没有个性和特色,也让人难以体会到各校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特有的气质魅力,甚至对这所大学的具体办学目标也难以理解[4]。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单一化、教育模式统一化的表现,二是院校管理层教育理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三是凸显了对传统语言文化吸收的单一性和不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和医药典籍比比皆是,可以引用或沿用的语言词汇更是数不胜数。我国中医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挖掘和吸收包括古典医药典籍在内的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同时综合学校历史、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师生特点、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学科特色拟定校训。只有将以上这些反映出来,才能凝练出具有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并得到全校师生认同的校训。
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的校训句式主要集中在两词八字式和四词八字式上,共有27所,占84.4%。这两种句式虽然形式简练、工整、对仗,具有精炼口号式陈述的特点,容易记忆,便于传播,但不能否认的是呆板单调、不够灵活、样式单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缺少特色。我国大学受国家意志、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影响,校训相近是正常现象,如能在此基础上体现各自特色更是人们所赞赏的[4]。
相比而言,国内少数大学和国外知名大学采用的校训句式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多样化,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不做假账”,云南大学的校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毫无特征的学习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校训句式不仅不拘泥于格式,个性特点也十分鲜明,色彩更深更浓,还会让人更容易感受到院校的特有气质和独特精神,符合追求句式多元化表达方式的诉求。因此,我国中医高等院校在校训句式选择上,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国语言句式文化,丰富校训语言句式;另一方面要开阔思路,走出惯性思维,学习借鉴其他院校优秀校训,这样才能充分展现中医高等院校的校训魅力和特色。
当前,我国32所中医高等院校校训还存在如下问题:校训相似,校训与校风相似,大部分中医院校校训个性化不足,主题缺失,中医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中医学科特征表现不足;多数校训内容创作来源简单,部分校训内容无理学基础,运用口号、标语来代替校训,校训内容之间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只是词语的堆砌;部分校训内容不符合当前时代的主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有的院校过于重视传统文化,校训大多来源于古人名言、古代典籍,带有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但有的院校又过于追求政治上的价值,盲目选用现代词语,很少有院校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对于中医院校来讲,校训设计既要突出医学学科特征又要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同时结合医学职业特点、医学教育特色,凝练出具有医学伦理道德并与医务工作者职业身份相符合的校训;要通过深入挖掘医学古籍文化,展现中国传统医学文化风采;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赋予校训新的内涵,使校训不与时代相脱节。只有通过深度挖掘和凝练,将上述元素融入中医院校校训用词释义中,才能凸显中医院校校训的特色。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认识到以上不足并纷纷更改校训,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唤,分别于2017年5月和2018年3月开展了校训征集活动,而后发布新校训“仁德精诚、博识致用”和“立德立人、精学精术”。
总之,校训绝非几个简单词语堆砌的标语,而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了每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历史传统,折射出每所学校的办学方向、育人理念和目标定位。好的校训之于大学的意义,正如信念之于人的意义,人无信不可以正言行,校无训不可以图发展[5]。一则优秀的校训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会在学校发展建设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师生切身感受到校训的感召力。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背景下,我国中医高等院校要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立足中医药,面向世界,制定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医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