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诗晗,王露露,薄 雯,田芳琼,吴 辉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22)
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指出: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要以胜任力为导向,构建新的医学教育体系[1]。胜任力(Competency)[2]源于管理学,是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显著预测工作绩效的个体特征[3]。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利用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理论与方法开展科学管理与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等方面胜任工作的基本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和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已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全面性和无可替代性,这无疑在提示胜任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医疗卫生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是我国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具备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的意识,但在开设胜任力培训课程[4]方面却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如医学院校科研条件有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5]、课程体系不完善、医学课程与管理课程比重不合理、胜任力评判标准模糊、教育资金不足等。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也被本科就业率低、薪资低、就业方向不清晰、就业能力较低、岗位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困扰,这就导致许多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不强[6],难以满足高校、医院等工作单位的人才需求。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医学知识,更要具备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缺乏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的金标准。医学教育者和人力资源师(HR)无法通过一个标准来判定学生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而在求职的同时,学生也无法通过一套指标来评判自身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从而明白从哪些方面来提升自己,提高求职成功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研究尚处空白。因此,构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综合高校、医院等方面专家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初步构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教育管理者的培养、学生的求职、HR的招聘提供帮助,明确各类素质、能力的影响力、重要性,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提供参考。
以“胜任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医学生”等为关键词,在万方和知网进行检索,通过阅读题目和排除重合文章,共获得80篇文献;阅读摘要和全文,剔除未使用明确研究方法的论文,共获得10篇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同时对医学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到医学生胜任力影响因素涉及自我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关系管理能力、职业情谊和个性特质5个因素,最终确定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7]。
纳入标准:(1)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科学研究与公共卫生专业教师,副教授职称以上;(2)医院从事医院管理的行政人员,中级职称及以上,且工作6年以上;(3)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副高职称及以上,且工作6年以上。为了减少地域造成的偏倚,专家来自我国东西南北各方位。同时,为了避免教师类别的影响,高校公共卫生专业涵盖公共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流行病统计学等方面。最终纳入21名专家。
本研究共发放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请专家从重要程度、熟悉程度、判断依据3方面对各指标进行评价。重要程度评分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预设完全不重要、不是很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5级,并分别计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熟悉程度按很熟悉、较熟悉、一般、不是很不熟悉、完全不熟悉分为5级,并分别计1.0分、0.8分、0.5分、0.2分、0分。判断依据按照相同行业建议、理论分析、实践经验、直觉对指标进行评判,并赋予选项0.1~0.5的分值。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根据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文献研究结果初步拟定,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问卷说明: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咨询内容、专家反馈时间、专家信息保密说明;(2)受邀专家基本情况表: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从事专业及工作年限等基本情况;(3)问卷内容:由自我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关系管理能力、职业情谊、个性特质5个一级指标,以及由一级指标扩展的2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胜任力评价问卷。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综合第一轮专家意见及统计分析结果,修改、删除、增加部分条目,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同时附上第一轮专家意见,以便专家进行判断。
(1)专家积极程度:用专家积极系数(E)表示,E(%)=回收数÷发放数×100%,即问卷有效回收率,用以表示专家对咨询内容的关心程度。E(%)>70%,说明专家积极性高。
(2)专家权威程度:一般用权威系数(Cr)表示,通常以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与判断依据(Ca)的均值进行判断,即Cr=(Cs+Ca)÷2,取值为 0~1,取值越大,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越高,一般认为Cr≥0.70为信度较好。
(3)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一般通过指标的重要程度均数和变异系数来表示。均数越大,指标重要程度越高,变异系数小于0.30,说明专家集中程度较高。
(4)专家协调程度:一般通过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表示。变异系数(CV)是指函询专家对各指标的评分意见是否趋于一致。CV=标准差÷均数,CV<0.30,说明专家协调程度较高。
将咨询问卷调查结果录入Excel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在重要程度、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3个方面的均值。重要程度为主要判定系数,此外,还需计算各指标在此维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3.6.1 专家构成 21名专家中,女性专家17名,占81%;专家平均年龄为(42.29±7.17)岁;副高职称及以上者17名,占81%;硕士以上学历者19名,占90%;工作年限超过10年的18名,占86%。
3.6.2 咨询专家的可靠性 从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和意见集中程度3方面,评价咨询专家的可靠性。本研究两轮均选取21名专家,两轮咨询问卷发放数与回收数相等,有效回收率100%,表明接受咨询问卷调查的专家比较关心该研究,积极性很高。
表1 专家的指标判断依据
由表1可知,专家的指标判断依据Ca=0.90,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 Cs=0.69,故专家的权威程度 Cr=(Ca+Cs)/2=(0.90+0.69)/2=0.80,大于0.70,为可接受信度,表明专家权威程度高。
表2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由表2可知,关于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第一轮指标均值为4.17分,变异系数CV=0.06,第二轮指标均值为4.45分,变异系数CV=0.06,均小于0.3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
3.6.3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表3可知,第二轮各指标平均分波动于3.86~4.90分,低分(选1或2)率不超过5%,CV变动范围为0.06~0.20,表明第二轮各指标分布集中程度较好,离散程度较低,专家协调程度高。通过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价未存在较大分歧,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构建了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3.6.4 两轮专家主要修改意见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初步拟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4个。根据问卷咨询结果、各指标筛选标准及课题组成员讨论情况,删除二级指标1个(公众教育:耐心地对公众进行健康和疾病相关教育),增设二级指标1个(政策法规: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卫生政策及法规),同时完善原9个指标(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语言描述,最终形成由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得分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自我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关系管理能力、职业情谊和个性特征5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职业能力、自我能力提升、职业情谊指标得分较高,表明其是影响学生胜任力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职业能力、自我能力提升、职业情谊指标尤为重要。
职业能力涉及压力应对、职业领悟、任务执行、工作规划、团队协作及理论知识、行业知识、政策法规8个方面。
就压力应对来看,要求学生面对重大挫折时保持思维冷静和注意力集中。在就业过程中,有75%的大学生会面临较大压力,体验焦虑和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首先要使其学会正确应对就业压力、挫折,学会自我调适[8]。职业领悟要求学生不仅完成个人层面的本职工作,还需了解组织层面的发展和规划,及个人职责与各级组织工作的关系,理解公司的组织架构、文化特色、业务流程等,关注业务发展趋势是高绩效员工的重要特征[9]。任务执行、工作规划以及团队协作等要求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各种任务,计划安排合理,能与同学合作。
与大学生通用胜任力相比,本研究增加了理论知识、行业知识、政策法规,这要求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与运营、医疗质量管理、卫生经济等方面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卫生政策和法规。
自我提升能力包括经验总结、意见接纳、信息开放、重视基础、学习他人等胜任力特征。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操技能匮乏,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学习意识是医学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它代表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可塑性和创造力,高校、医院等在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他们“能成为什么”和“将来能做什么”。因此,医学院校毕业生是否具有学习意识,对于他们能否获得自我提升,能否被再“塑造”至关重要。面向信息时代的持久性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善于从自身或他人身上总结经验、教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并不断完善自己,具备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乐于从基本工作做起,乐于请教他人,不断提升运用管理理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岗位胜任力。
职业情谊包含成就感、责任感和价值感。这代表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能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做事一丝不苟,尽心尽责;认为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2]。定向医学生的价值感对其学习投入有影响,从而影响他的胜任力[13]。因此,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情谊对其胜任力而言至关重要。
在应用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医学教育者通过对5个一级指标的每一项能力进行打分,判断学生胜任力,并针对学生不同的特质,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胜任力。对于医院等单位,他们可以应用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一名陌生的面试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快速了解人才。最重要的是,对于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到未来的职业对于他们能力的需求,他们可以制订4年的学习规划,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自信地迎接职场。在面试时,如果失败,也可以通过这次的项目评分,集中提升薄弱项,为下一次面试做好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和就业率。在未来,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填补我国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金标准的空白,同时配合医学教育改革,为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精尖的医疗卫生人才,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胜任力培养则是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胜任力为切入点,对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培养现状进行剖析,构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教育管理者的培养、学生的求职、单位招聘提供帮助,为评价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