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理工大学
西班牙语“eufemismo”一词指委婉语。委婉语实际上是一种含糊词语,以替代、隐喻、外来语、省略手法或者类比修辞手法礼貌地表达一些人们忌讳的话题或者言语。因此,使用委婉语,礼貌是第一原则。就西班牙语学习者而言,还可以有效提高西班牙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西班牙语的能力,同时提升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汉语和西班牙语由于其发展历史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委婉语也存在一些差异。由于中西方的差异,我们在使用西班牙语和汉语时要特别关注委婉语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原因,以及这些委婉语使用的范围、特点、语言色彩等。了解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委婉语使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委婉语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等。
委婉语是一种不能明说,采用另一种说法将那些令人不悦的字眼或者含义转换为尊敬或者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得听者能够愉悦地接受。委婉语实际上是在禁忌语的基础上转换而来的。
委婉语最初是为替代禁忌语而产生的语言现象。最早的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和一些自然界的事物例如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一些神化和妖魔化了的超自然力量,给尚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带来了恐惧心理。于是人们为了避开这种恐惧心理创造了“禁忌语”(tabú),而在汉语中我们称之为“忌讳”。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委婉语从本质上而言都是禁忌语的转喻,当一些事物在名称上或动作上有禁忌时,为了交流时不伤害对方,就选择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来表示众所周知,而且听起来比较好听的借代词及暗示性词语进行代替。也就是说,委婉语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代替禁忌语,而禁忌语又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促使委婉语的数量不断增多。
委婉语使用的场合非常多,像那些粗俗的、引人悲伤的、或者有损于面子的话题在人际交往中都是禁忌,那么采用委婉语就可以有效实现交际的顺畅,因此礼貌交际才是委婉语产生的根源。委婉语的生成模式在性质上和禁忌语有一定的差异,从语用学的角度而言,为了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委婉语是人们遇到不想说或不能说的事物或行为时所采取的一种言语行为。所以从性质方面来说,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手段和交际策略。相反,禁忌语是消极被动的一种语言行为,指的是那些人们由于敬畏恐惧等原因而不敢或不能说出的某些事物或行为等。禁忌语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委婉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禁忌语。虽然委婉语生成的出发点是对一些语言的避讳需求,而实际生活中委婉语比禁忌语更加常用,其交际性也更强。因此,二者的使用目的是不一样的。委婉语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开那些具有刺激性的或者粗俗的文字,将话语说的更加体面得体,用词更加礼貌含蓄,甚至还能产生幽默的效果,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所以说,委婉语的根源是出于礼貌交际。
不同语言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语境的差异。所谓语境就是影响语言表达理解的外部环境,是由背景因素和情景因素结合构成。汉语文化中有一些封建思想,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表达不仅存在于过去,现代社会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而这种社会和语言背景之下的话题就难免会涉及到一些委婉语。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很多禁忌语或者委婉语与文化相关话题联系在一起。这就充分说明委婉语和文化背景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委婉语其含义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的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年龄、收入等都是隐私,这类话题就不是委婉语能代替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期间,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把禁忌定为法律,强迫人民遵守,违者或坐牢或处死,大大地阻碍了语言交际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进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久以前的禁忌逐渐消失,进而具有积极主动功能的委婉语则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委婉语是一种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反射,也是人们语言交流中消除障碍和误解的积极因素,委婉语的表达可以减轻对听话者的刺激,使得听话者能感受到话语的温暖和善意,增强交际的顺畅性。
在日常人们的交际中,委婉语的运用和具体的语境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不同的语境因素都对委婉语的运用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表达方式和意义的正确度方面,需要考虑以下语境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那么交流的人就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二者之间因为某个话题就营造了某个语境。这时候的语境较为复杂,要根据交际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判定具体的语境。由于交际者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像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教育程度差异及社会地位差异等,都可能影响着交际语境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女性在委婉语的使用方面比较注重,对听话者的感受比较关注,而男性则使用委婉语的频率要相对低一些。在西班牙语中,有很多委婉客气的句式,在服务行业或者女性角度出发更容易被使用。例如,西班牙语使用有意愿含义的情态动词“querer”(想)的虚拟式过去未完成时去表达强烈的愿望:“Quisiera hacerle una pregunta.”(我很想问您一个问题。)这种句式比起直接使用陈述式现在时要委婉礼貌得多。此外,西班牙语中的条件式也可以用来表达请求、愿望、祈使等语气。 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则更喜欢用一些命令性的句式进行交际,根据交际者之间的亲疏、平等或者权势关系进行交际。如果是关系很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在汉西两种语言中都会采取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而对于关系不很熟悉或者陌生人则会更多地采用委婉语。在关系不对等的交往中,交际者的对话中是否使用委婉语则和说话者的个人背景、文化教育及所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例如上下级关系中,地位低者对地位高者说话时就会采用较多的委婉语以表示尊敬。
大多数语境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使用委婉语或者禁忌语都是涉及到一些人们有可能忌讳的话题,例如死亡、殡葬、排泄、残疾、疾病、性、生育、人体比较隐晦的器官、一些缺陷或者错误、犯罪及不能直接表述的话题等。委婉语的使用可以避开交际者之间的尴尬或者使得语言更加显得文雅优美。语言不仅仅是表达说话者的含义,语言后面蕴含着很多文化及其他元素,像等级观念、传统及伦理等。通过委婉语的语用产生,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特质、文化意识、思维意识及行为方式都被映射了出来。以禁忌语“死”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西班牙人期望死后进入天堂,因此会委婉地表达为“irse al cielo”。汉语中较多体现了和儒学相关的委婉语,例如:“仙逝”、“驾鹤西去”、“归天”、“升天”、“上西天”等。语言交际是发生在不同场景之下的,而交际场景主要是指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及周围外在的氛围。例如家人在家里对话时就会比较随意,对话时也较少顾及到避讳等,但是如果是在公开场所,例如电视台采访时委婉语就用得比较多。正式场合下需要语言规范文雅而且避免粗俗,丧事力求以缓和的语言来避开别人的痛苦,而喜事则要说很多符合场景的祝福语。这在汉西两种语言中都是如此。
汉西委婉语在语用原则方面主要有三个: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赖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会话中为了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合作原则由四条准则组成: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为了达到委婉效果,说话人往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个准则。
首先来分析一下委婉语中违背数量准则的情况。数量准则要求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数量。然而在实际中,根据交谈目的的需要,委婉语在信息传递方面故意隐瞒部分信息,或者是提供过多的信息。听话者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需要透过字面意思来推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例如说涉及一些负面事件的时候,汉语会尽量淡化甚至回避行为主体。而西班牙语也会经常使用无人称句来回避施事主语。为了防止对立加剧,说话人即使是心知肚明也会采取不指明点姓的含糊说法。
其次是违背质量准则的情况。质量准则要求说话人要本着内容真实可靠的原则进行,不可说一些虚假夸大或者证据不足的话。在商业、军事、政治等领域,委婉语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说真话的原则,常常用以掩盖或夸大事实。以西班牙语为例,物价上涨会称之为“ajuste de precios”(价格调整)、“actualización de precios”(价格更新),以免引起公众反感。用“fluctuación”(波动)婉指“inestabilidad económica”(经济不稳定),而“paro”(失业)和“desocupado”(下岗)现象被称为“sebempleo”(就业不足)。涉及到“guerra”(战争),官方往往回避这个词而改用“operación militar”(军事行动)、“choque”(冲突)或“conflicto”(纷争)等。在政治方面,用“absolutismo”(专制主义)、“autarquía”(闭关自守政策)来偷换“dictadura”(独裁)的概念,还往往把“fallo”(失误)、“error”(错误)称之为“el caso”(情况)。
再次是违背关系准则的情况。关系准则要求说话内容和主题相关联,切题性较强。委婉语能借助一些与话题不相关的话来表达说话者内心真实的意愿,给听话者以礼貌之感。例如:
小李:你觉得这件衬衫好看吗?
小陈:我一向眼光都不太好,不能给意见。
对话中的小陈通过问非所答的方式间接地表达了“我觉得不好”的观点。表面上看是与话题不相关的委婉表达,通过贬低自己的欣赏水平,含蓄地把说话者内心认为不好的观点表达出来,虽然违背了关系原则,但是保全了听话者的面子,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使双方不会感到尴尬。
最后是违背方式准则的情况。方式准则要求交流时表达清晰简明,条例分明。在表达一些禁忌性话题时,汉语一般使用转弯抹角、旁敲侧击、闪烁其词将其淡化模糊,例如用“走了”、“离开了”、“去了”、“老了”、“过世了”等来替代“死”。西班牙语中也是如此,采用“irse al otro barrio”(去了另一个区域)、“irse al otro mundo”(去另一个世界)的意思。
汉语中对相貌或者体态不够好的委婉语有:“有点丰满”、“十分苗条”、“长相普通”或“长相很一般”等。而西班牙语中会用“de montón”(大众脸)代替“feo”(丑);用“poco agraciado”(没有姿色)代替“malparecido”(难看)、用“alópécico”(脱发的)代替“calvo”(秃子)、用“llenito”(丰满)、等。伤残或疾病等方面的词语在人们的言谈中不可能完全回避。但汉语中的“残废”往往称为“残疾”,而西班牙语就使会使用“descapacitado”(失去能力)或“imposibilitado”(受阻碍的)等词来暗喻。还有用“impedidos”(伤残人士)代替“cojo”(瘸子),“manco”(独臂人)或“paralítico”(瘫痪者)。使用这些方式都是委婉语语用中礼貌表达的需要,都很委婉地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
委婉语不仅仅是一个词、词组、或者短语,最主要的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意蕴在里面,因此汉西委婉语的形成都和其他文化元素联系在一起。
委婉语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体现人们语言交际时的礼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本着维护彼此的面子,不要冒犯别人之意来以礼相待,目的是为了取悦对方。人们将一些可能会冒犯别人的话以委婉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对方不会产生不高兴之感,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对方的人格或者人品相貌等。例如吸食毒品的人被称之为“瘾君子”,小偷被婉称为“三只手”、“梁上君子”,把青少年劳教所称之为“工读学校”。而西班牙语中“mujeriego”(好色之徒)被英语外来词“playboy”(花花公子)代替,“manicomio”(精神病院)被称为“sanatorio”(疗养院)。这些委婉语的使用使得听话者能够很好地听懂对方表达的含义,从言辞上淡化或回避了原有语言的贬损性,有效地维护了交际时的礼貌和委婉。此外,职业的三六九等在中西方语言中也有所体现。对于那些收入不太好或者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职业来讲,使用相应的委婉语进行美化或弱化,能够提高其职业地位。例如说“仆人”、“佣人”美其名曰“家政人员”,“理发员”、“剃头师傅”变成了“美发师”、“造型师”。西班牙语会借用英语词汇“sales”(销售人员)或用“commercial”(销售)代替“vendedor”(售货员),用“administrative”(行政助理)代替“secretario”(秘书)。
避讳是大多数委婉语产生的主要目的。因为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根本原因,大多数委婉语是出于对禁忌的替代。言语文雅会使听者悦耳、言者也得到心理满足。汉西委婉语都是为了避讳一些粗俗的言语,使得语言更加文雅。譬如说“上厕所”在汉语中的表达方式有“入厕”、“出恭”、“方便一下”、“小解”等。而在西班牙语中的表达方式有“a mi arbolito ”(去我那棵树)、“a regar las flores”(去浇花)、等。而对于“厕所”,西班牙语的委婉表达方式有:“W.C. ”、“escusado”、“retrete”、“tocador”、“váteres”、“servicios”等。女性的生理现象在汉语中也有很多委婉的说法,例如:“大姨妈”、“例假”、“生理期”、“来事儿”、“倒霉了”等,而西班牙语则是用“ tener el mes”(月事)、“tener la regla”(例假)、“problemas”(问题)等来表示。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日常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语用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变化的。委婉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因此人们会根据不同语言和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委婉语。委婉语具有避讳、礼貌、掩饰等功能,实际上就是遵循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自我保护原则,这样才能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顺利,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汉西委婉语在很多方面是对等,但随着对它们进行细致地比较就能发现它们有各自的文化烙印,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