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编辑,书虫深深感到,审阅同学们的作文稿件是一件特别锻炼人的事。不仅锻炼了脑力、眼力,还神奇地锻炼了肺活量——一篇作文看下来,书虫有时就像游泳选手一样憋气憋到爆,有时又像跑步选手一样不停地大喘气!这是为什么呢?仔细一想,原来是小小的逗号在“逗”我玩呢!
操场沐浴在早晨的阳光里,五颜六色的彩旗给它镶上了花邊,百米的跑道上,画了六条笔直的、醒目的白线,沙坑里新添了沙子,远看像一片波浪,拔河用的长绳,像一条冬眠的蛇,蜷伏在操场中央,主席台上的那几个鸡毛毽,似乎在点着头,欢迎小运动员们的到来。
这段文字明明文通字顺,描写到位,可就是让人觉得没完没了、眼花缭乱,直到看见结尾的句号才能长舒一口气。于是书虫按照描写“彩旗”“跑道”“沙坑”“长绳”的顺序,把其中的四个逗号改成了四个句号,这下感觉舒服多了。
出现“一逗到底”的原因,一是作者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认识不够,觉得“,”和“。”没什么区别;二是作者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的结构和层次很模糊,不知道哪里该停顿,哪里该结束。前者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标点符号;后者则要在作文之前的构思上下功夫,想清楚每一段、每一句要表达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递进等),再选择相应功能的标点符号。
我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报道几天后又在课堂上接到了老师布置的“我看垃圾分类”的作文任务……
这样的“长句攻击”比“一逗到底”更让书虫头晕。我想问问这位同学,你自己能一口气把这句子读完不?如果不能,还是在“报道”和“几天后”加上逗号,稍稍停顿,换口气吧。也许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一时间思如泉涌,来不及逗号,或者要描写的动作特别急迫,觉得不加逗号更连贯……不论如何,都请你们在完成句子或段落后,仔细读一读自己的文字,看看到底要不要加上逗号。因为过长的句子对读者来说,真是一个相当无奈的考验。
①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要靠理论来指导。
这是一个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简单点说,就是两个意思有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句子。“理论,来源于实践”和“实践,要靠理论来指导”是同一复句中的两个分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的停顿应当用分号,而不是逗号。
②笑声,歌声,嬉闹声响彻了山谷。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小停顿,用顿号,不用逗号。
顿号、逗号和分号都是用来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从停顿强度来说,分号>逗号>顿号。当并列的词语较长时,用逗号,如“前期的准备,流程的确定,节目的串联,灯光和音响的配合等,都要考虑在内”。当大并列里又有小并列时,逗号和顿号一齐上阵,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体育强项,如中国的乒乓球、跳水,美国的篮球、田径,韩国的射箭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并列的词语以语气词结尾,要用逗号分隔,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鸟啊,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③我一面按照哥哥的指导修改作文,一面想,哥哥拿过作文比赛的特等奖,有他帮忙,这次作文一定能拿高分。
“一面想”是提示性话语,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应该用冒号,不用逗号。
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话语表面看起来是提示性的,但实际上不是。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这里的“记载”是提示性话语,用冒号没错。但当句首出现“据记载”或“据……记载”时,表示的是信息的来源和依据,不用冒号,用逗号。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使用逗号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不妨关注微信公众号“阅写联盟”,留言给书虫,大家一起“逗”着玩吧!
总之,这本书,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哲理和启示,相信有心的读者,会从中获益。
一句读罢,磕磕巴巴,有没有?就好像一个人走路总是跌跌撞撞一样。书虫认为,“这本书”后的逗号,可删可不删。有了这个逗号,是把主语“这本书”单列出来,有强调的作用;没有这个逗号,也不影响表达,整个句子也不冗长。但是,“读者”后不应该有停顿,因为“有心的读者会从中获益”都是“相信”的内容,逗号的存在割裂了要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