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記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放眼山东,各高校掀起了思政课建设的热潮,思政课堂新气象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山东不仅有思政课教师受邀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而且催生了思政课改革的许多创新做法。
寻找人生最优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有五位老师来自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张瑞甫就是其中之一。
张瑞甫不仅是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而且是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10多门课。他所带的硕士研究生连年全部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名家的博士研究生,被媒体誉为“曲师考博神话”。他创立的人生最优学与社会最优化原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张瑞甫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教书育人几十载,可谓桃李满天下,科研成果丰硕。
张瑞甫博学多才。他系统学习过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讲课时,他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巧妙地融为一体,力求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他的课既有广度、高度,又有深度、温度。
张瑞甫说:“大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无不关注宇宙、人生,无不思考怎样将人的有限生命无限化。而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思考,任何思想流派都不如儒家的观点值得推崇。”儒家经典《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强调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质上就是激励人们顺天应人,顽强拼搏,敢于创新,争做时代弄潮儿。儒家倡导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是要科学解决有限生命无限化问题。正是儒家这种渗进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已。
张瑞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儒家文化十分强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人合一”“尽美”“尽善”;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即是实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人与自然环境充分和谐、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都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张瑞甫看来,上述所讲的“尽美”“尽善”“至善”“极大”,其实就是“最优化”;实现人生、社会与环境最优化,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目标的应有之义。
张瑞甫在科研上勇于创新。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完成6项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发表80多篇论文,创立人生最优学与社会最优化原理。被誉为“最优学三部曲”的《人生最优化原理》《社会最优化原理》《人生最优学新论》先后出版。它们不仅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而且引起广泛反响。受到专家教授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获多项全国、省部级优秀图书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
10多年前,曾经有一位从未谋面的研究生找到张瑞甫,一见面就背诵他的《人生最优化原理》卷首语:“茫茫宇宙,昊昊苍天,芸芸众生,人生几何?……”这位学生说早在中学时代就仔细研读过这本书,深受其影响。后来这位同学考取了名牌大学博士研究生,成为出类拔萃的大学教授。
如今 ,耳顺之年的张瑞甫,决心像孔子那样为了自己所钟爱的立德树人事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混合式教学有声有色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慷慨激昂的朗诵拉开了山东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演的序幕,台上台下一片火热。这只是山农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其中一个亮点。
近年来,山农大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推出教学新花样,丰富思政课内容,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红”课程。唱红歌、演话剧、拍电影、做调研……各种形式让人目不暇接,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在学生心目中思想政治课不再是循规蹈矩的乏味理论学习,而是越来越有趣味的思想陶冶课程。
山农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创了基于慕课的“N+4+3”混合式教学。他们依托智慧树慕课在线教育平台,采取线上线下、专题教学、翻转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慕课与现有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的必备课程。
N个知识点的凝练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老师们立足教材,凝练成N个5-8分钟的在线短视频,学生手机登录后,随时随地进行在线观看学习。让这些知识点更加贴近学生,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梦和我的梦——和30年后的自己的一场对话。”这是青年教师王露其中的一堂课,她将中国梦和学生们梦想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憧憬,深入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奇思妙想,制作出各种引人入胜的情景剧、小品、PPT、MV等,深受欢迎。2018年大一学生拍摄契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多达1000部,部分作品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
4次专题报告弥补网络授课的不足。思政课的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开学第一课、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四大专题,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讲授。每次专题报告之后,依次进行3次翻转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与个人演讲”“传递正能量、学生随手拍”和辩论赛。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学习,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性增强,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让知识理论内化成精神力量。山农大思政课老师任凤琴介绍:“同学们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后要发言分享心得体会,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我们采访时,正赶上学生演讲和课堂讨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学生们把关注的话题制作成PPT,有的结合家乡的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有的结合身边的人,提出青年人应该怎样才能拥有无悔的青春。“这种分享式演讲,鲜活有趣,容易引起共鸣,效果非常好。这门课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而且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林学院蚕学专业谢晓如深有体会地说。
随之改变的还有考试方法的变革,“线上视频,章节测试,论坛跟帖,翻转讨论,总结方案都算分,线上只占一部分分值,线下学生的参与度也在考核之中,参与互动的越多,分数越高,一改传统的试卷考试。”王孟老师介绍。
此外,山农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问题为导向解构教材,凝练出九大专题,开展精准“专题”教学;结合学生学科背景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手绘中国红色历史”“歌唱祖国”红歌赛等活动,特别是成功组织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奋进· 新青年”经典诵读大赛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演活动,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得出结论,丰富了学习方式,厚植了理想信念,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美卿说,下一步学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学生学习主体”两条主线的作用,借助学校平台,实现校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编辑/公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