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地域性建筑色彩文化

2019-11-01 11:07闫慧
牡丹 2019年26期
关键词:道家河南色彩

闫慧

河南地域性建筑受地理空间范围、文化渊源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出现了穴居和巢居、半穴居、半地穴居建筑、宫殿和宗庙建筑、衙署建筑、会馆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类型。河南地域性文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元融合,少数民族文化逐渐与中原先进文化互相渗透,最终被汉文化同化;二是儒道互补,在中国多元的文化体系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原建筑文化生成、发展的文化原动力。地域对建筑色彩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地方材料的运用,建筑材料是营造地域性建筑的物质基础,地域性建筑色彩与该地区的土壤、石头、木材有关;二是自然条件的适应,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接受来自生活的色彩,对其进行模仿,将这一色彩文化代代传承。

一、河南主要地域性建筑状况

河南地域性建筑受地理空间范围、文化渊源、生活环境和居住方式等影响。人类社会早期,建筑发展非常缓慢,工具落后,人们在意识上处于蒙昧状态,所以那时的建筑只能停留在对自然形态的直接利用和简单改造上。《礼记·礼运篇》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当时,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采用穴居和巢居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逐渐发展到半穴居,半穴居发展成为地面建筑,最终发展出靠崖窑洞和下沉式窑洞民居。

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这得益于河南优渥的自然环境,肥沃的土壤、温润的气候、充足的水分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已有建筑分布在临水地带,主要建筑有半地穴或地面建筑。随后,半地穴居(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雏形)、木骨泥墙地面等建筑形制出现,增强了建筑的防卫功能。龙山时期产生了石灰、土坯,这些也是今天青砖红瓦的雏形。当时,家族宗法观念得到加强,祖先崇拜直接影响到以人伦关系为主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和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檐柱、高台建筑和城郭开始出现,夏代二里头文化产生了宫殿和宗庙建筑。

到了汉代,以抬梁式建筑为标志的木构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奠定了基础,中国南北两大建筑体系进一步融合。之后,随着佛教文化的东渐与中原文化的传播,我国建筑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受文化和地域影响,河南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衙署建筑群、会馆建筑群和宗教建筑群等。

二、文化与地域性建筑色彩

河南地域性色彩的中原文化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多元融合

在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中原地区有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终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国家;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相继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速。此后,少数民族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互相渗透,最终被汉文化同化。

纵观河南地域性建筑,佛教建筑显现出朴实无华的中原文化和佛教思想的融合,河南佛教建筑的色彩诠释了中庸之美,其装饰色彩遵循佛教教义,其图案多以红、黄、白、金、青等纯色调作为基调,河南传统的用色观念是崇尚青、赤、黄、白、黑等象征色彩,两者的结合促进了河南本土佛教建筑色彩体系的形成。河南佛教建筑的装饰图案构图和形式崇尚佛教教义,主要采用对称、连续、均衡等造型手法,深受中国民间艺术影响,中原佛教建筑装饰图案严谨而又不失活泼。

(二)儒道互补

在中国多元的文化体系中,儒家和道家渗透最深、流传最久、影响深远,二者是中原建筑文化生成、发展的文化原动力。儒家提倡“中和”“中正”之美,道家崇尚“自然”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群大多数是南北中轴对称布局,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环绕在两侧,东西对称,显示出对主体建筑的尊崇,从而形成了“中正”之美。宫殿建筑特别强调儒家这一思想意识,建筑形制和绘制图案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与儒家思想所不同的道家思想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园林这一建筑形式使得道家的思想得以展示,整体追求变化、生动与自然。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竭力用“礼”规范社会秩序,地域性建筑无论是形制还是色彩都受到礼制规范。儒家将色彩分为正色和非正色,正色定为红、黄、青、白、黑,从而形成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道家则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回归原始混沌,认为原始的黑色是生命的本源,因而最为推崇。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原大地上几乎同时产生,但一个始终是个体的生命价值体现,另一个注重群体价值,因而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互补,才形成了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也影响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地域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一)地方材料的运用

建筑材料是营造地域性建筑的物质基础,地域性建筑色彩与该地区的土壤、石头、木材有关。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河南地域性建筑的地方材料多为黄土和石材。例如,豫西地区地坑院把黄土材料运用到极致,使其至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陕县有多个时期堆积的深厚黄土层,多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薄薄的料疆石、粉砂,加上典型的褐土和黄潮土,为窑洞民居的营造提供条件,从而孕育出黄河流域的土文化。这一特定的建筑资源颜色为该地区的建筑色彩奠定了基础。再如,河南地域建筑对石材的使用,石材颜色同样影响当地的大量民居建筑。林州市太行大峡谷风景区乡村民居正是取材于当地石材,其石色温润,色性偏暖,因而当地民居多用粉红或类似的暖色调材料建造。卫辉市山区属于太行山尾,当地山石则偏青色,所以那里的民居村落色彩基调偏冷。

(二)自然条件的适应

地域性色彩的形成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接受来自生活的色彩,对其进行模仿并将这一色彩文化代代传承。例如,黄河流域环境的主色调是黄色,人们对黄色具有独特的感情。青藏高原的人们对雪山有着崇敬之心,白色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但是,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寒冷,那里的人们对火格外亲近,藏民偏爱红、黄等暖色调。江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植被生长旺盛,建筑物多以白墙灰瓦穿插其中,渲染出朴素的色调。因此,人类社会发展一直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条件。

四、结语

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地域性建筑先后出现了多种类型。多元融合和儒道互补是河南地域性文化的显著特点,而地域对建筑色彩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是地方材料的运用,建筑材料是营造地域性建筑的物质基础,地域性建筑色彩與当地的土壤、石头、木材有关;二是自然条件的适应,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接受来自生活的色彩,对其进行模仿并将这一色彩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道家河南色彩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漫画道家思想
神奇的色彩(上)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