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贫困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扶贫思考

2019-11-01 07:49陈镜羽
商情 2019年42期
关键词:脱贫民族地区

陈镜羽

【摘要】根据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在中国当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繁荣贫困”。这是典型的权利贫困的一个例子,它既表现为一种贫困,也表现为许多其他贫困状况的深层原因。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建立了一个理解贫困的多维概念。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贫困问题。特别是,应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管理理念。本文在多维贫困的视角下,思考了民族地区扶贫、反贫方式。

【关键词】多维贫困;民族地区;脱贫

中国的扶贫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适应当地条件,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国办公室进行了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2014年3月,当习近平参加两国代表团的审议时,他进一步解释了“精确扶贫”的概念;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查中强调要坚决扶贫,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6月,当习近平在贵州时,他提出了“六项精神”,用于扶贫开发工作。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要扶贫开发,必须“发展一批生产和就业,通过轻松的土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摆脱贫困”。通过教育帮助穷人摆脱贫困,通过低收入政策,我们将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201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贫困。

面对严重的扶贫,中国在1949—1978年间基本实现了以救济为基础的扶贫,并在1978—1985年改革了经济体制以减少贫困。1986年至1993年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1994—2000年扶贫扶贫,2000—2010年消除基本贫困,2011年至今的同步小康发展扶贫等阶段。在农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基本战略指导下,我们将战胜贫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已成为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0年完成精准扶贫之后,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贫困问题,只能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贫困的性质将发生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管理理念的转变。

一、Amartya Sen的贫困观和多维贫困观

受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社会条件和历史债务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农村贫困呈现整体性、长期性、脆弱性、不稳定性等特征,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难上之难。随着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收入为标准进行贫困界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比如忽略了社会平衡的构建、忽略了灵活的消费需求等。在此基础上,人类贫困的广泛和多维视角逐渐取代了狭隘的单一贫困意识,并成为一种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贫困定义。认知。到目前为止,贫困的多维特征逐渐形成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即贫困不仅是缺乏收入,而且是对人类发展权利和生存能力的剥夺。阿玛蒂亚森提出:只有当人们享有更大的行动自由,有更多的机会,做出更多的选择时,他们才能真正消除贫困。在《贫困和饥荒》一书中,森将贫困和饥饿视为“缺乏权利”的结果。饑饿是权利交换的一个功能,森的权利体系包括:1.以交换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有权与他人交换货物;2.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有权使用其资源或使用要素进行生产;3.基于自己的劳动力的权利,一个人有权使用自己的劳动力来生产自己的组织或被他人雇用;4.基于继承或转让的权利,一个人有权继承财产或接受礼物。森将权利定义为可以用来获取的合法渠道的集合,以及可用的一系列商品。此外,森认为,在私营经济中,权利可以表示为“捐赠权”和“交换权”。前者是指一个人的初始所有权,包括土地和自己的劳动;后者是指一个人可以用来赚取生产和与他人交换的一揽子商品。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牛津大学合作,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制定了多维贫困指数(MPI)。从10个方面(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计算贫困,在测量方法中,深化了阿马蒂亚森权利贫困和可行性能力贫困的理论。

二、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表现的多维性正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除了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制约导致的物质贫困以外,人口快速增长、人力资本欠缺导致的能力贫困,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束缚导致的精神贫困以及历史因素的限制与累积等,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整体性、长期性、脆弱性、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一)自然条件复杂,扶贫难度高

民族地区的地形以丘陵,低山,中山和山脉为主。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成本居高不下。除了薄弱的岩性,破碎的山体结构和大量的降水外,还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坍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各种建设项目使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地质灾害已成为各种类型,分布广,频率高,损害大的典型特征。自然环境及地理区位导致的物质贫困:偏远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可访问性差导致了市场上的高交易成本。进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外部市场的交易机会减少,这限制了劳动分工和市场的扩张。这使得这些地区难以发挥其比较优势,形成所谓的“富裕贫困”。

(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难以改善

地形的局限性使得设计和施工更加困难,后期维护困难,直接导致项目成本超标。加上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中央政府经常按照平原地区的标准,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配套资金和项目补贴项目。这将导致地方财政必须承担更高的项目支持资金,一些项目的配套资金比例甚至达到60%~70%。它使贫困地区不富裕的财政资源承受着沉重的负担。由于高维护成本,不足的承载能力和频繁的交通事故,即使是已经传输的道路也具有低使用率和低访问率。除道路外,许多地区的饮用水,电力和住房尚未得到解决。此外,民族地区村一级普遍没有集体经济积累,村级政府无钱办事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地方产业结构简单,经济负担沉重

大多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综合开采难度太大,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传统农业+外出务工”仍然是当前民族地区主流农村的经济模式。在农业发展中,由于耕地面积小,分散,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能力差,农业发展组织科学发展程度低,导致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0%。再加上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不能形成区域特征,难以成为支持扶贫的支柱经济。由于难度远高于东部平原及沿海地区,要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工业发展目标,资金投入应该是其他地区的2~3倍,通过引进或培育大企业来促进扶贫是非常困难的。

(四)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较高,难以摆脱贫困

少数民族的贫困人口大都教育水平低,生产技能不足,生产条件有限,主动脱贫难度大。另一方面,困难反映在贫困家庭的意识形态概念上。此外,人口迅速增长和人力资本水平低可能导致贫困并且容易发生贫困,“人口激增-人力资本低下-贫困”恶性循环,根据加里斯坦利贝克尔的“质量-替代”理论,人口的快速增长通常会导致长辈减少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发生贫困的代际传递,降低了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相关研究表明,自21世纪初以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水平显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在6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接受过教育人口比例仍然较低。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熟练劳动力比例仍然很低。由于人力资本短缺,许多少数民族人口的收入能力有限,很难从外部环境中获得可以维持基本生存的收入,从而陷入贫困。

三、基于多维贫困观的脱贫建议

精准扶贫在识别贫困人口方面能够很好的精准定位,虽然是按照严格的单维收入贫困标准进行人口锁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多维的致贫原因往往是表现为单维的贫困结果。这也在反面说明了,虽然贫困人口可以进行精准定位,但是帮扶措施和脱贫标准需要进行多维测量。

(一)多维帮扶贫困对象

多维援助是指基于贫困维度和贫困原因的补充措施,在基本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措施适应当地情况,适应时间,适应户口需求,一方面,有必要多维度地帮助微观贫困人群,赋予权力和赋权,并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宏观区域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健康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营造优良的区域发展环境。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村可以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农业。贫困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往往是贫困家庭拥有的最基本的要素。“基地+合作+贫困家庭+生态农业”。

“企业+基地+贫困户+环境”捆绑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使生态农业和生态种植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发展全域旅游生态产业。在大多数贫困地区建立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产业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零污染”。“旅游+贫困人口+服务+产品”生态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将贫困地区的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旅游要素联系起来。第三,适当发展大数据产业,建立大数据产业,无缝连接生产和销售,降低成本,实现行业的在线发展。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由于其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使得其贫困深度更大,若是要构建企业的精准参与,首先需要政府提供鼓励机制。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有定额限制,所以更多的是要依靠地方财政的支出,而地方财政的支出来自于当地产业发展对经济的支撑程度,产业能够起到高支撑作用,一方面取决于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取决于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参与问题,所以,中央政府要鼓励企业资本下乡,提供外部性激励;地方政府应积极吸收产业资本的进入,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

(二)多维协作脱贫模式

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贫困治理需要多方合作,以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和贫困者自己的积极性。多维协作已成为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的主要扶贫模式之一。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民族地区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场制度,还应该对政府内部的职能进行区分,不同的职能在具体的扶贫事项中具有不同的制度作用。以妇联为例,在多地实行的“女性创业小额信贷”中,妇联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向女性宣传并构建其经济权利意识,而在贷款审查中,作为第一个监管者,解决了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次是市场的协作,市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优化配置扶贫资源,合理利用市场的配置作用,才能实现扶贫投入—产出的效用最大化。此外,社会组织具有政策宣传的客观优势,调查研究的独立优势,技能培训的专业优势,以及参与政府采购服务的组织优势。能够独立于市场和政府进行宣传和评估,是进行多维脱贫的有力措施。最后是贫困者自身的主体协作,只有贫困者自身拥有了摆脱贫困的主观意愿,外界施加的协助其脱贫的资源、能力和机会才会发生作用。

(三)多维考核脱贫成效

从我国现行的绝对贫困标准来看,脱贫首先意味着其收入要达到2300的基准。但是根据森的贫困观念,收入虽然是脱贫的最直接的显性标准,但是对贫困人口进行权利的经济权利的赋予和可行性能力的建构,才是持续脱贫的可靠保障。所以,对于脱贫成效的考核,也应该是多维贫困下的多维标准,进行经济成效和社会成效的综合考量。同时,依托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按照工业繁荣,生态宜居,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富裕生活的总体要求,巩固扶贫的有效性,形成一个长期的扶贫保障机制,确保扶贫目标稳得住不返贫、有保障能致富。

一方面,中国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最大考验之一是,它是否能够坚决赢得与贫困的斗争,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只有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确保2020年中国扶贫开发取得决定性进展,才能真正把贫困地区全面带入全面小康社会。为进一步落实农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走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道路,必须为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只有把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扶贫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到2020年实现,农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其重要任务之一是按照现行标准将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解除所有贫困县,解决区域总体贫困问题。扶贫本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丰富贫困地区的扶贫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符合工业繁荣,生态宜居,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富裕生活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中国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要参考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政治五个方面,继续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扶贫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对于即将摆脱贫困,刚摆脱贫困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稳定。农村治理和生态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引入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加大对贫困农村地区道路,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促进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它将极大地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力量和外部活力,擺脱贫困,为扶贫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8(2):6974.

[2]李艳,王俊春,袁媛,董晓波.关于贫困历程及研究范式发展的研究综述[J].保山学院学报,2017,36(2):4046.

[3]张丽君,吴本健,王润球,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6[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4]杨帆,陈凌珠,庄天慧,等.可持续生计视阈下县域多维贫困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以四川藏区行政区划县为例[J].软科学,2017,31(10):3842.

[5]杨帆,徐伍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7):712.

[6]朱羿.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2.0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3.

[7]袁彪.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8(7):4748.

[8]王超,蒋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3):515.

猜你喜欢
脱贫民族地区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