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中的隔裂现象研究

2019-11-01 08:16吴晓雅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工业污染后现代

摘  要:《白噪音》是美国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后现代文学著作,从主人公杰克的视角描述了生动详细的后现代社会生活。这个强大富足的社会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像一面巨大的屏障将人们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的互动中隔裂开。自然几乎被排除在人们生活之外,被改造被异化。人与人的交流被压缩,生活被超市和电视瓜分。消费品标志了一个人的身份,人们表面忙碌却内心空虚,并且时刻笼罩在工业污染带来的死亡威胁和发自内心的死亡恐惧之中。

关键词:后现代;隔裂;死亡恐惧;工业污染

作者简介:吴晓雅(1995-),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2

唐·德里罗是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为仍在写作的四位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1],他的作品写出了美国的时代风格,被认为是如当年揭露抨击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灾难的狄更斯那样,展示后现代现实中人所遭受的毒害[2],其中尤为典型的是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隔裂现象。发表于1985年的《白噪音》就是一个实例。篇名“白噪音”是一个科技术语,泛指“一切听不见的噪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各类声音——无线电、电视、微波、超聲波器具等发出的噪音”[3],暗指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后现代元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本应该具有一种互动关系,但人类创造出的工业、科技、媒介、消费社会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占据了人与自然、他人和自己互动的精力,并且有消除这种互动的趋势,成为人们各种不安与恐惧的来源。

一、人与自然的隔裂

小说中人们的生活起初是富足且按部就班的,人们鲜有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也在认识层面与自然疏离。但后来城市被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人们开始感受被异化了的自然,小说对人与自然的隔裂也就有了直接展示。

这种隔裂首先是物理上的。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少,人们生活在水泥钢筋建筑起的城市中,几乎切断了与自然的联系。当人们需要获取物资的时候,去的是超市和商场,而不是田间地头,这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当人们所有的生活都被城市占据,人们就难以接触到真实的自然。当自然的一切都被人们无休止地加以使用和改造,自然也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与城市风光不同,有一个叫“铁匠村”的地方, “远离了车辆的喧嚣、河对岸工厂的阵阵震动”。这个村庄已成为了一片古墓地,它的没落既是传统手工业消亡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一去不返的体现。象征着自然风物的村庄一派凋敝,与此对应的则是喧嚣的城市中自然景象的异化。在人们生活的地方“有夹带工业废料的气流通过,可以引起头皮退化,造成灿烂的日落”人们从最开始的恐慌,转而渐渐开始欣赏日落,人们聚集到立交桥上欣赏,“乌云增强戏剧效果,它们遮掩光线,也赋予其形状。阴沉的天空毫无影响”。人们在城市中建立起与自然微弱的联系,却也只接触到了被工业污染的、被改造、异化了的自然。

这种隔裂也表现在认识上。人们与自然的联系减少,与自然有关的词语就渐渐失去了它们的所指。这种认识上的隔裂造成了生活中的荒诞场景。“秋收农场”没有任何关于农田和收获的景象,反而是先进技术的领地,有最精巧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操作程序。号称“美洲照相之最的农舍”的风景,竟是五块标示牌,没有人关注农舍本身是否存在。到处都是拍照的游人,人们“心甘情愿地成为一种集体感觉的组成部分”。这种认识与实物之间的断裂使人们无法对事物产生最真切的体会,当所有的感觉都靠文字的复制来传播,人们的认识就会背离事物本身,从而使认识和事物一同化为虚无[4]。人们不但体会不到美,更会产生更大的失落和空虚感。

二、人与人的隔裂

《白噪音》被誉为“美国死亡之书”,实际上,死亡也是一种隔裂,一个人无法感受外在世界,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之时,便是他死亡之时。小说中的人物时常感受到的死亡恐惧便来自这种隔裂。当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浅显,人们也会变得更加不安。

人与人的隔裂直接表现在家庭里。杰克和芭比特的家庭是典型的后核家庭,杰克结了四次婚,他们的四个孩子分别有不同的父母。起初杰克很喜欢芭比特的活力,但很明显,他们并没有很多沟通。杰克在做爱中从芭比特那里获得慰藉,但又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他在妻子说她希望自己先死时,违心地说因为受不了失去妻子的生活希望自己先死。隐藏自己想法的当然不止杰克,芭比特为了消除内心不安,背着家人与格雷进行性交易,以获取一种叫“戴乐儿”的药物。这种主要靠肉体维持的各自有所保留的交流,使双方都无法获得足够有力的精神依托。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限的,只有一起看固定的电视节目是他们仅有的家庭活动,然而没有谁真正在意,家庭是一切错误信息的摇篮。杰劝说斯泰菲接受丹妮斯做她的姐姐或朋友,得到的回复是“我不知道什么叫朋友,你不觉得她有点喜欢指使别人吗”。孩子们之间没有手足之情,对父母也没什么依恋。

同时,人与社会也是隔裂的。杰克与妻子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都不是出于热爱。杰克选择研究希特勒是为了获取希特勒的狂热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友情也建立在工作关系上,他研究“猫王”的伙伴莫里,挑逗诱惑芭比特,又劝诱杰克杀死与芭比特进行性交易的格雷先生,推杰克走向了更加绝望的深渊。在人与社会的隔裂状态下,政府与宗教组织也显得无能为力。对毒气泄漏事件,政府和媒体总是一种掩饰和推脱的状态,甚至虚报实情。这种政府与人们心照不宣的欺骗使恐惧就像那团泄漏的毒气,既无法估测又无法消除。政府拒绝为这场灾难采取更切实有效的行动,个人也就更加软弱。当杰克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杀死了格雷,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并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却发现修女们只把宗教当作一份工作,一种骗术。这种与他人的隔裂虽不是肉眼可见,却会使心灵无比绝望。

三、人与自我的隔裂

生活在充满工业污染的城市,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健康状态。同时,人们的思想被消费左右,消费成为了一个人身份的标识,只有在超市人们才能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5]。

由于人与自我的隔裂,人对自己的身体失去了控制权。工业污染带来的恐惧使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健康状态,杰克在接触毒气前惧怕死亡,却又在接触毒气后渴望证明自己不会面临医生预言的死亡结局。政府封锁毒气的消息,以免引起恐慌,却使更多人暴露在危险中。人们习惯了在毒气威胁下的生活后,不想也无法寻找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在人們的恐慌中“戴乐儿”这样的药物应运而生,人们渴望借它解除焦虑,却因此精神失常。

人与自我的隔裂也导致了普遍的精神空虚。一般来说,当人们感到痛苦或者不安的时候,总是诉诸自己的内心,获得力量。但小说中的社会令人更加不安。一方面商业的发展侵占了人们太多的生活,人们的内心难以培养更高的精神追求。所有的活动都与超市电视相关,甚至连孩子的梦呓都是汽车广告。另一方面,工业社会对环境的污染使人们时刻生活在巨大的威胁之中,人们难以规划和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既无法排解当下的不安,又无法计划控制自己的未来,便造成了更大的不安,产生无法弥补的精神空虚。

《白噪音》描写的后现代社会中,现代科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生活节奏,却使个体与外界和自身产生隔裂,一种近似死亡的隔裂。个体无法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形成互动,从而陷入一种持久的不安与恐慌之中。工业污染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异化人们的审美,将死亡恐惧现实化。商业广告则占领了家庭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内心空洞贫瘠。作者通过小说中的社会警醒人们不要让自己创造出的后现代社会成为自己的牢笼。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 Don DeLillo. New York: Chelsea House, 2003.

[2]Ryan, Bryan, ed. Major 20th - Century Writers. Detroit: Gale, 1991.

[3]唐·德里罗.白噪音[M]朱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沈非. 超真实—唐·德里罗小说中后现代现实研究[D].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5]张瑞红. 快感与焦虑——唐·德里罗小说中的媒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工业污染后现代
工业污染影子价格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及政策含义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状况实证研究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互动关系研究
某典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
电池:2014年3月1日将实施电池工业污染徘放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