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
央行日前推出“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重磅政策,预计将释放9000亿元资金。这对于长期处于资金“饥渴”的小微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
“福音”如何真正變成“福利”,9000亿元流动性能否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切实惠及小微企业?考虑到此前小微企业贷款的高增长与高不良率并存,如何保障金融机构小微业务本身的可持续性,保持小微企业获得感不打折扣,将是接下来的一大考验。
应当承认,金融机构有内生的管理风险、追求盈利的需求,小微企业天然存在缺乏抵押担保、资信弱等融资短板,客观上需要通过其他增信手段或价格机制来弥补。小微金融政策的落地和长效机制的形成,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商业可持续问题。即小微金融服务的收益能覆盖成本,使金融机构因有利可图而“愿贷”。一方面,从银行自身看,可以通过改进负债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运用金融科技、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科技赋能,提升批量化营销能力,降低营销和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并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价格约束导致逆向选择。应在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充分的定价自主权。
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从金融基础设施入手,着力构建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机构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使其“敢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具有震慑力的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加大企业失信成本。
其次,从银行自身出发,还要加强数字能力建设,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大小微企业各类数据的收集、处理,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掌握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升风控能力,并为信贷决策提供支撑。
三是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即从供给能力入手,改善中小法人机构负债能力与结构,使其“能贷”。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和基础力量。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无论是被动负债还是主动负债能力显然都弱于大型银行。特别是在央行主导的公开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往往处于资金链的末端。
因此,监管上应关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除了继续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面给予差异化支持外,还应逐渐扩展中小法人机构参与公开市场交易的空间。同时,积极推动中小法人机构发行永续债,以增强其长期、稳定的负债来源,进而提升小微金融服务业务的可持续性。
行稳方能致远。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既要有缓解当下困境的举措,更要有立足长远的考量。关键是尊重规律,尊重市场,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在服务小微企业的理念尚未完全内化为金融机构的战略、决策、行动的现实情况下,数量上、时点上的考核督促显然是必要的。长期来看,更重要的则是注重其质量,关注其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