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算什么,它的兄弟还曾负责“辣味制造”

2019-11-01 02:40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2019年9期
关键词:辟邪茱萸芥末

那一年,王维还是翩翩少年郎,刚刚17岁,正在长安刻苦攻读。

那时候的长安正是大唐王朝的都城,繁华似锦,热闹非凡,有着当时唐王朝最好的教育,是每一个莘莘学子最大的向往。然而,即便如此,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长安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到了重阳佳节这天,这种思乡之情更容易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王维就是如此。他不禁回忆起了老家的兄弟们,为了辟邪,他们今天一定会做的事儿——把早就精心制好的茱萸囊(插着茱萸的布袋)佩在胳膊上,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登高游玩……

时光如梭,一晃已是几百年。

每到重阳,我们依然常常会吟诵王维的这首小诗,用以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已经不再佩戴茱萸,也不一定会去登高。现在的我们可能更感兴趣的是,王维的兄弟们究竟佩戴的是哪种茱萸呢?

木本茱萸家族有三位著名成员:吴茱萸、山茱萸以及食茱萸(也叫椿叶花椒)。

对此,现代植物学家认为,古人们佩戴的茱萸很可能是吴茱萸。其中有个典型的证据就是晋朝的名士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而吴茱萸这种常绿小乔木的果实,嫩时是黄色的,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气味强烈,十分符合古人喜欢在节日中使用一些气味颇重植物的习惯,比如端午节的艾叶。山茱萸则没有气味。

至于食茱萸,则是当时著名的“辣味制造者”——或者说,它是辣椒的前辈。想想看,辣椒是明朝时才传入我国的,难道在此之前,古人就不吃辣吗?

怎么可能?

咱们当然有“辣味”,照样可以对老板说“加辣”。这一点有俗话作证,“葱辣口儿蒜辣心,韭菜辣断脖子筋”。蔥、蒜和韭菜都是辣味制造者,另外还有芥末,据记载,从周代起,宫廷中就已经开始食用芥末。不过,据考证,在唐朝,辣味的主要贡献者是姜、芥末、花椒、扶留藤,以及来自于芸香科的食茱萸——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王维同学也一定吃过。

食茱萸无论嫩枝还是老干上总是长满硬刺,看起来脾气又臭又倔,因此有人叫它“鸟不踏”。但“植物不可貌相”,食茱萸早在周代就被用作调料,当时它叫“藙(yi)”,或者“樧(sha)”。“三牲用藙”,也就是说制作猪、牛、羊(肉)时要放这种调料。还有,古四川人也喜欢吃辣,他们常常把茱萸的果实和猪油按比例煎熬成膏,放在面条里吃。唐代诗人李颀还有一句诗:“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汤饼是面条,面条里放入大量的茱萸膏,这大约是好吃的辣味面吧!

到了明朝,辣椒进入中国,并很快征服了很多美食爱好者的胃,但食茱萸依然固守自己的阵地。李时珍李医生就曾在《本草纲目》中郑重其事地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显然,在古代很久的时间内,食茱萸才是真正的“辣椒”呢!

辟邪算什么,

它的兄弟还曾负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释义:(我)在远方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高的时候,只少了我一个人。

猜你喜欢
辟邪茱萸芥末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法国人餐桌离不开芥末酱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说说生鱼片的伴侣——芥末
遍插茱萸却为何
辟邪
镇宅辟邪,富贵吉祥——论紫砂作品“威震八方壶”的创作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明星编辑秀
一束茱萸满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