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凤 田维霞
(西安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偶像崇拜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仰慕的对象的尊重与钦佩。偶像崇拜作为思想行为的表现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并研究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精神世界,更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完善自我、奉献社会。
本次问卷主要选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针对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取样,虽不能完全反映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真实状况,但仍具有一定代表性,也能反映一些问题。
1.1.1 调查样本性别比例分析
本次调查所取样本容量为480人,其中男生177人,女生303人。专科人数为60人,占总人数的12.5%;本科人数为290人,占总调查样本的60.4%;硕士人数为130人,占总调查样本的27.1%。样本学生学历分布情况较符合现下高校现实情况。文史类学生有314人,占样本总数65.4%;理工类学生有166人,占样本总数34.6%。
1.1.2 大学生崇拜的偶像人物
大学生崇拜的偶像,是在他(她)们心中最仰慕、居首位的人。从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 大学生最崇拜的人可分为:政治人物、文体明星、企业名人、家人和朋友等几类。其中, 政治人物主要为:毛泽东、习近平、马克思、周恩来、邓小平。文体明星主要为:张国荣、胡歌、赵丽颖、彭于晏;企业名人主要是:马云;其中家人朋友中崇拜父亲的较多。
崇拜什么样的人,不仅受个人的认同、情感与行为倾向的影响,而且要受到社会环境、教育导向的影响。客观地讲,此次调查中当代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其实是比较分散的,从数据上表现出来的偶像类型看,既有时代性较强的人物类型,比如文体明星、著名企业家,是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特点的追求导向;同时,也有不同代际所共同崇拜的对象,如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这与我们当前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无关系。
从调查结果来看,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在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影响下,大学生所崇拜的偶像对象较为广泛,其类型也比较多样化;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得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网络化特征;同时,随着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以及认知能力的增强,其对偶像的崇拜也更为理性。
1.2.1 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多样化
从收回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有236人对文体明星、有231人对政治领袖、有263人对学术强人、有186人对企业名人、有125人对自己身边对其有影响的人表现出崇拜倾向或者情结,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包容性增强,与过去年轻人偶像崇拜具有极强的单向性、政治性不同的是,现代年轻人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判断更容易受到多种文化交流碰撞和价值多元的影响;二是当代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眼界开阔、敢想敢做的群体,其追求什么、崇拜什么,有着自己比较明确的判断和目标,且不易受他人的影响,从众心理弱;三是与所学的学科有关。比如工科类学校学生,往往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创新创业明星、技术达人等作为崇拜对象,而文科类学校的学生往往崇拜思想家或历史、政治人物。单就文体明星而言,男生较崇拜体育明星,女生则崇拜影视明星。
1.2.2 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网络化
网络因其形态的虚拟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获取信息的便捷性等特点,实现了新时代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的广泛性、即时性。网络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的主渠道,随着“90”后、“95”后大学生的成长,其偶像崇拜的发展愈来愈需要网络这个传播载体。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学生已成为最大规模的网民群体,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30%,成为人数最多的群体。
依据互联网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流,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征。对于20世纪50、60、70年代甚至80年代出生的人,网络仅仅是工具,这些人最多只能称得上“互联网时代的移民”;而对于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们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世界,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这种代际之间的隔阂与代差是天然的。他们是一群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群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物质生活的充裕并不能消解其内心的压力、困惑与不安。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疑惑与思想问题,却难以真正找到有效的倾诉者和咨询者。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互联网了解偶像信息与动向,要远远高于通过传统的媒介,比如有254人是以网络为手段、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形式来关注和了解偶像的信息、精神世界甚至花边新闻,并力争与偶像进行互动。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一代人的所思所想,不知道他们思想表达的话语方式,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我们真的就“OUT”了。
1.2.3 大学生偶像崇拜较为理性
图1为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原因分析。此题为多选题,132位学生表示想借此丰富生活,其占样本总人数的27.5%;314人表示偶像身上有吸引人的魅力,其占样本总人数的65.4%;47人表示对偶像的崇拜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其占样本总人数的9.8%;399人表示偶像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其占样本总人数的83.1%;50人选择了其他,其占样本总人数的10.4%。由此说明多数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在于偶像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品质,他们明确表示想要从偶像身上学习什么,这表现出其理智。
图1 大学生崇拜偶像的原因
从图1可知,大学生的思想品质状况总体表现良好,偶像崇拜对其成长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不乏有部分学生对偶像的选择着重关注偶像的外表,这还需要加强引导教育;部分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多集中于流行性偶像,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
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将偶像应该具备的特质归纳如下:选择才华横溢的学生有348人;409人认为偶像一定要有人格魅力;282人选择阅历丰富;274人认为对社会有重要贡献;198人认为偶像外表很重要;还有46人选择其他(见图2)。大学生首选的“有人格魅力、才华横溢”,分别占到了样本总人数的85.2%、72.5%。虽然仍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根据外在条件选择偶像,但大部分的学生是被偶像的“才华、人格魅力、贡献”等特质所吸引,或将偶像视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榜样。可见,随着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大部分人能够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偶像,并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
图2 大学生心中偶像应具备的品质
偶像通常是外表出众、气质优雅的代表。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选择偶像首要标准是外在条件,有的甚至只在乎偶像的外表,认为偶像就是英俊、漂亮的代名词,出现“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一切看外在”等错误价值观念。他们认为偶像的成功来得轻而易举,看重偶像的“外在”却忽视偶像的内在品质,并试图装扮或整形成偶像模样来表达对偶像的崇拜之情……这些表明大学生在崇拜偶像过程中走入的误区。
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的“附属品”,伴随着其成长,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成因进行分析,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
2.1.1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92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作用下才被意识到,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使得思想发展也带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较低的时期,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改革开放的到来,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偶像的行为选择也经历了从单一向多元偶像人物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偶像人物多集中于刘胡兰、雷锋等具有大无畏精神的人;“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被奉为神坛上的偶像。“两个凡是”的破除,消除了狂热的个人崇拜,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自由;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思想与精神生活展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其崇拜的对象也是百花齐放。新时代的偶像崇拜现象既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现实状况,又是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认同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偶像崇拜的表达方式和追求的内容也新奇独特。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当前的新变化、新机遇。
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偶像崇拜形式多样化、对象多元化提供了条件,更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偶像崇拜作为一种价值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与价值取向的完美呈现。
2.1.2 大学生成长的心理变化
成长中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思维活跃、价值观念与时俱进,而偶像崇拜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过程中的阶段性心理现象,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心理成长变化过程。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提出“自我认同”,认为偶像崇拜的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弗洛伊德认为,认同作用是人格形成自我和超我的必要条件,其中“认同”表现为移情,即假想自己和他人处于相同的境遇,另外一种表现为模仿,通过对他人的模仿而内化为自我的特质。“依恋”则表现为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情感联结,使个体感到愉悦和安全感,内心得到满足。偶像崇拜是大学生在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也是大学生发展的标准方向。大学生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是达到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其认同对象会随着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发生变化,会指向亲近的人,也会指向“偶像”这类较远的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2]9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层次,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会努力实现高层次需求,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具有较强的工作和学习能力,自控力和行动力都很强,可以从容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实力,进而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可以说是实现自我需要的前进动力,从其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来看,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和设想是比较模糊的,当然这与其自身的认知程度、生活阅历、价值取向等都休戚相关,所以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自己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事业。对偶像的认识,是大学生寻找自我价值的途径,偶像可以看作是自我发展的目标,把对偶像的崇拜转化为对成功的追求,通过偶像的成功经历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将大多数人拉入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之中且将大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受众,并对其施加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没有办法决定人们的想法和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但可以影响人们对某一个议题的顺序和程度;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如何表达。
大学生大多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偶像,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通过对大学生成长特点的了解,发布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相关议题来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关注点,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其所传播的信息的影响,促使偶像崇拜的形成。新媒体技术通过数据储备和技术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洞悉事物的发展趋势,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并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新媒体已经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已成为大众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新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了解外部信息和发布、共享信息的时空隧道。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偶像,共享性更是实现了大学生对偶像倾诉、表达等方面的要求。他们既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可见,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途径更为广泛。
2.3.1 大学生偶像崇拜理性化的外在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表现较为理性,大多数学生对于偶像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能够从偶像身上汲取智慧,吸收营养;但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被调查的大学生对问卷的动机不同,则会影响其作答的态度、注意力和问卷的真实有效性。学生在填写问卷的时候通常会考虑老师、自身等多种因素,而不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填写。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由于被调查者通常是免费接受调查,故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大学生认真协作的难度,所以仔细阅读或者认真作答就很难被保证。被调查者是否能够客观理性地回答,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成为不可控因素。另外,调查所处的环境、发放问卷的人都会影响问卷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会有偏差,作答学生存在对问卷中的某些问题刻意回避或随意作答的情况;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主流仍然是积极的、正确的、理性的。
2.3.2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有效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对象。2016年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新时代背景下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更是把高校培养什么人当作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也是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理性化,正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实践,才使其实效性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理性地偶像崇拜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促使大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三观”,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情感,恰当地运用榜样教育方法,挖掘偶像身上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品质,充分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做到以学生和客观实际为原则,深入学生思想,提高大学生获得感。
要实现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健康发展,需要高校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同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更需要让大学生融入社会实践中。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大学生偶像崇拜实施引导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总体理性,大部分同学能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偶像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和缺乏深度认识的现象,而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也是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方应该通力合作,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创新型、知识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4]。
在新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5]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信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其进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所以应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
新媒体作为一个拟态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平台,拥有更多的信息共享渠道,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在无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辟了新的教育方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对社会主旋律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为建设双一流高校,对外交流日益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历史虚无主义迷惑大学生,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盲目沉迷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而新媒体则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快速形成的主阵地和手段;所以对于高质量的网络化教育平台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和引导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筑牢学生的思想防线,引导学生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等困境,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
3.2.1 发挥政府和社会“把关人”的角色及定位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鱼龙混杂的信息以飞快的速度传播。政府作为最大的把关人,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提高网络执法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化教育平台,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6]
3.2.2 注重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
网络作为一种柔性的文化力量,对身处其中的网络个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教育必须占领网络舆论的高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构建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同时,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国近代史的正面教育;加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历史总结和实事求是的传播,及时关注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状况,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鉴别力和免疫力,让其真正了解历史并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高校的思想理论工作要善于通过QQ、微博、微信等终端建立起在校大学生的联系,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言论进行引导。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在自媒体这一新型舆论阵地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为大学生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判断和选择的价值向度。
3.2.3 改善社会环境以加强网络道德
媒介的产生是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和载体。当前每个人都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但因各种信息中不乏有虚假、不健康的信息扰乱我们的眼睛,所以,作为信息的传递者,首先应该做好自身的净化,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应加强对社会的宣传责任,加大对广大群众的网络道德建设、文明上网宣传工作;再次应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倡导各个传播媒介都要唱响社会主旋律,宣传社会正能量,使各个大众传媒形成合力,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塑造积极的偶像崇拜观。
“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7]284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同样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被证实。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奋斗。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4]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理性化,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的更高阶段的展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付诸行动,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关键,也是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与认识。
创办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还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合。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课堂实践,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作为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增设互动环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做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应用,而理论正是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修改。大学生偶像崇拜必须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并使其沿着正确的理论方向实现自身的实践发展。实践的发展要求理论不断创新,停滞的理论将会阻碍实践活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