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力
(山西霍尔辛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长治 046600)
煤层由于在成煤作用时期受到诸多高强度的地质作用,煤层内部裂隙发育、强度较低[1]。在受到巷道采掘扰动后,若支护强度不足,极易造成“支护体-围岩”共同承载结构稳定性下降,巷道围岩破碎。在原岩应力重新分布之下,造成巷道整体失稳,巷道表面收敛量剧烈、巷道围岩失稳,严重影响巷道的正常使用[2,3]。采(盘)区准备大巷,承担着整个采(盘)区内的材料、设备、人员、煤流以及风流的运输与传递,对于矿井的生产与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与控制作用。若大巷围岩破碎,结构体失稳,则严重影响采区作业,不利于矿井的高效安全生产。针对大巷以及采(盘)区准备巷道的破碎围岩支护问题,众多煤炭科技工作者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但各个煤矿煤层围岩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故应当结合矿井实际工程地质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采(盘)区巷道支护参数与形式,提出经济上合理,安全上可靠的巷道围岩控制方案。
霍尔辛赫煤矿东辅运大巷为南北走向,布置在3#煤层中,无其他采掘煤层影响。巷道开口位置南边为东辅运大巷已掘巷道,东侧60m处为未施工的东回风开拓大巷,西侧60m处是主运大巷已施工巷道,北侧为未采掘实体煤区域。东辅运大巷掘进范围内3#煤层厚度5.6~5.8m,平均5.65m,煤层倾角3°~18°,平均10°,煤层层理中等发育,煤层节理中等发育。该煤层赋存于二叠系山西组地层中下部,为陆相湖泊沉积,结合东辅运大巷掘进范围内矿井3181号钻孔及主运大巷揭露煤层结构情况,掘进范围内煤层厚度稳定,局部有1~2层块状夹矸,煤层普氏系数为0.3~0.5。东辅运大巷掘进范围内地面标高+913.7~ +941.7m,井下标高+460~ +500m,工作面最大埋深481.7m,最小埋深413.7m。巷道顶底板厚度与岩性见表1。东辅运大巷掘进范围内无大型地质构造,无断层与陷落柱揭露,东辅运大巷掘进范围内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情况简单。
东辅运大巷巷道设计断面为矩形,设计毛断面为(宽)5.5×(高)5.6m,净断面为(宽)5.2×(高)5.3m,掘进时大巷沿底掘进,采用全断面一次掘进方法。
表1 煤层顶底板特性表
由于巷道掘进高度小于煤层厚度,同时煤层上覆伪顶、直接顶为强度较弱的泥岩与炭质泥岩,在受到掘进扰动后,形成围岩破碎巷道。此时巷道顶板与两帮呈散体状态,极易形成平衡散体拱结构,可依据秦巴列维奇理论建立如下力学模型,见图1。
图1 秦巴列维奇理论力学模型图
由图1可知,巷道受到三向压力影响,由于顶板形成散体拱结构,产生“卸荷”效应,对巷道产生保护效应。巷道两侧受到水平应力的影响,破碎围岩若无有效支护则自行垮塌,形成煤壁片帮等现象。因此,必须对巷道顶板最大破坏深度h以及巷道两帮最大垮落深度进行预计,以防止巷道围岩失稳。计算公式见式(1)、(2)、(3)。
式中:
H-巷高,取5.6m;
θ-煤塌陷角,°;
φ-煤内摩擦角,取28°;
式中:
a-巷宽,取2.6m;
RC-煤单轴抗压强度,取5.2MPa。
带入公式可得,巷道两帮最大破坏深度b为3.4m,巷道顶板最大冒落高度h为11.5m。
考虑上述理论计算中的两帮以及顶板破坏深度较大,单纯采用普通的“锚杆-锚索-喷浆”联合支护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巷道支护强度要求,故考虑长短锚索结合的全锚索支护形式,即一次支护为短锚索支护,二次加打长锚索支护,最终对巷道表面进行喷浆。设计支护参数见表2。巷道支护断面图见图2。
表2 巷道优化支护参数
图2 巷道支护断面图
采用弹塑性力学中的卡斯特纳理论,对东翼盘区辅运大巷道各种支护情形下破碎围岩最大位移进行计算。由弹塑性力学可知,在宏观受力剖面上,可将巷道围岩破坏视为以圆形塑性区渐进发展,同时,巷道水平应力在350m之下可近似视为与垂直应力相等。破碎围岩力学原理见图3。
图3 破碎围岩受力模型图
巷道围岩掘进后无支护时,巷道围岩失稳破碎时的最大位移可按式(4)计算[4]。
式中:
-巷道围岩失稳破碎时的最大位移,mm;
r0-矩形巷道对角线之半,取4.0m;
P-大巷原岩应力,P=γH,其中,γ为上覆岩层平均容重,取24.5kN/m3,H为覆岩最大埋深,取481.7m;
φ-围岩平均内摩擦角,实验测得为28°;
G-围岩体积模量,实验测得为2.45GPa;
C-围岩粘聚力,取1.46MPa。
带入计算可知,巷道围岩掘进后无支护时,巷道围岩失稳破碎时的最大位移为6.94mm,为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取6mm。
巷道一次支护后,由于支护强度不够,必然会导致进一步破坏,塑性区会进一步发展,但此时必须将一次支护强度P1纳入考虑范围,但由于在一次支护后P1必然受到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必须对此进行实测,故此处不做具体计算,只给出计算方法,见式(5)。
式中:
R0-一次支护后塑性区发展范围,m;
P1-一次支护强度,MPa。
二次支护时最大失稳位移可按式(6)进行计算。
式中:
-一次支护后巷道围岩失稳破碎时的最大位移,mm;
RD-一次支护完全失稳距离,即短锚索长度与r0之和,9.0m。
带入计算可得,一次支护后巷道围岩失稳破碎时的最大位移为15.6mm,考虑一定安全系数,取15mm。
故可在巷道掘进完成后,监测巷道表面位移计,在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或两帮移近量达到6mm之前,必须进行一次支护。在一次支护完成后,现场实测一次支护强度,带入式(5)计算得到一次支护失稳位移,在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或两帮移近量达到该值之前,必须进行二次支护。巷道全部支护完成后,在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或两帮移近量达到15mm之后,必须采取相应紧急措施,例如围岩注浆等措施,以维护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为监测巷道支护效果,在东辅运大巷掘进支护完成后,进行了钻孔窥视,对巷道围岩状况进行了观测,见图4,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了监测见图5。
图4 巷道表面0~2m钻孔窥视结果
在图4中可以看出,巷道覆岩0~2m范围之内并未出现明显的纵向破坏裂隙,也未出现明显的横向层理发育,岩层整体保持稳定,可见新的“全锚索”支护参数可以有效保证巷道围岩稳定。
由图5巷道表面位移变化图可以看出,东辅运大巷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4.9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2.1mm。巷道变形量均在巷道安全预警阈值之内,再次证明新的“全锚索”支护参数可以有效控制巷道表面位移,保证巷道安全使用。
图5 巷道表面位移随时间变化图
采用秦巴列维奇理论,确定两帮最大片帮深度为3.4m,巷道顶板最大冒落高度为11.5m。采用卡斯特纳理论,计算了东翼盘区辅运大巷道围岩最大失稳位移为6.94mm,二次支护时最大失稳位移为15.6mm。考虑一定安全富余量,得出巷道失稳预警阈值,当巷道完全支护完成后,围岩变形量为15mm,巷道完全破坏,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设计了巷道支护参数,在现场应用后,巷道表面0~2m围岩稳定,东辅运大巷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4.9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2.1mm,满足预警阈值要求,巷道支护方案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