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2019-11-01 07:20赵鹤进李金丽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配型交叉阳性率

赵鹤进,李金丽

(鹤壁市人民医院,河南 鹤壁458030)

肿瘤治疗的最常用方法是化疗,但化疗的过程较长,常反复进行,患者极易出现骨髓抑制,致使全细胞数量迅速下降,特别是血小板和粒细胞的下降更为明显,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还可诱发出血,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此时,对患者给予外源性血小板补充治疗,及时输注血小板对改善患者的出血倾向或出血意义显著[2],相关研究[3]提示经过抗体检测技术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可预防和减少多次输血导致的免疫反应,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本研究探讨了抗体检测技术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旨在为临床肿瘤化疗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提供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40例;年龄29~71岁,中位年龄60岁;其中肝癌21例,胃癌18例,肺癌17例,乳腺癌14例,结肠癌13例,食管癌4例。纳入标准:①胃癌、肺癌、直肠癌等常见的非血液病性恶性肿瘤患者;②正进行烷化剂、铂类、紫杉醇等常规化疗药物治疗,且化疗在2个疗程以上;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无需输注血小板患者;②合并有HIV感染者。

1.2 实验及分组方法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经过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所有患者取空腹静脉血3ml,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观察组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生理盐水将有效期内的血小板稀释5倍,使血小板悬液浓度定为(50~150)×109/L;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将5份ABO同血型血小板血液与血小板阳性抗体患者血清交叉配型实验。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及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 输注效果判断 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 (CCI)=(输注后-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cm)+0.0128×体质量(kg)-0.01529;输注 1h 后 CCI<7.5×109/L,24h 后 CCI<4.5×109/L, 如果连续 2 次皆如此,则为血小板输注无效[4]。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或趋势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体检测结果 87例患者中,经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抗体阳性患者51例,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见表2。

表2 血小板输注次数与抗体阳性率关系

2.2 各组患者输注效果比较 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见表3。

2.3 各组输注后CCI比较 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 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见表4。

3 讨论

血小板主要通过黏附、聚集、释放生长因子、止血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参与止血、维持血管完整性、血栓形成、淋巴系统发育和固有免疫应答等功能[5]。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化疗药物可诱发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显著减少等病症,还可破坏输入的血小板,导致CCI和血小板回收无法到达预期目标。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输注效果比较

表4 各组输注1h、24h CCI比较

现阶段,临床研究[6]发现部分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在血小板输注后仍未得到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亦未得到有效缓解。赵菲[7]的研究提示导致血小板输注效果不佳或无效的因素主要包括非免疫和免疫相关因素,其中血小板抗体与免疫因素的关系较为密切。恶性肿瘤患者在多次出血后诱导血小板抗体的生成,引发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下降,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Takahashi D[8]报道,若患者输血次数超过6次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4~5次输血患者,这也提示输血是诱发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ABO同型血小板随机输注,只要达到ABO同型即可进行血小板输注,并未将血小板表面HPA和HLA-1及白细胞表面残留的Ⅱ类抗原和HLA-1考虑在内,致使多次输血后诱发免疫反应而生成血小板抗体,进而导致血小板的输注无效[9,10]。张学慧[11]的研究发现,经过抗体检测技术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可预防和减少多次输血导致的同种免疫反应,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和避免血液资源浪费,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本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上述结果说明输注次数是导致血小板输注后抗体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抗体生成的几率逐渐升高,这也与国内相关研究[12]一致。该结果还提示需高度重视肿瘤和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情况,避免体内血小板相关免疫性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研究中发现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由此可见,血小板交叉配型可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因此建议临床血小板输注时需积极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尽量避免无效输注。各组输注后CCI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这可能是因为血小板抗体抗原结构复杂,患者体内还存在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相关研究曾报道免疫性自身抗体或同种抗体可导致血小板寿命周期缩短,导致血小板无效输注[13,14]。观察组患者虽然也存在血小板抗体,但经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后可了解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类别和抗原分布情况,通过血小板交叉实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进而有效地避免抗体抗原反应,保证了外源性血小板在患者体内的完整性[15]。

综上所述,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配型交叉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型结果分析
连数
连一连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