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佳琪
摘 要 从文化学角度,就古希腊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几点特征作初步的比较研究,以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背景、体育以及教育思想的差异为主要内容,从中辨析出古希腊体育文化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特质。
关键词 古希腊 中国古代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和古代华夏分别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两个源头,因此古希腊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态和价值体系。从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体育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2分析比较
2.1地理环境比较
古希腊文化的形成是与爱琴海诸岛及周围沿海陆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古希腊人居住的希腊半岛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半岛东、西、南、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山峦重叠。由于境内多山,可耕面积有限,加之夏季少雨,土地不太肥沃,因而农业远不像东方大河流域那样发达。但丰富的海岸线使古希腊人航海,经商条件较好。古希腊文化正是从爱琴海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性质和特征。海上商业和贸易形成了古希腊人的冒险精神,强烈的竞争意识,外向的性格,英雄主义等观念。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古希腊人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即古希腊人特有的浓厚的英雄崇拜色彩,崇尚力量,以肌肉发达为美,它是孕育古希腊体育思想的沃土。
然而古代中国北、西、南三面靠陆,东濒无法横越太平洋。世世代代生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此形成的民族特性是对大自然依附性很强而征服不足的体现。原始朴素、和谐的思想与宽和的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竞技性不强显现出以和为贵的君子之交的特色。这种民族文化的心态也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养成内向发展,追求身心的自我完善,不善竞事,形成自娱的大陆体育文化思想形态。
2.2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背景的比较
由于古希腊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与大海不断较量、搏斗中,培养了他们勇于冒险、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长期在海上进行劳动和贸易形成了西方人较为外向、开放、自由的性格。这也为古希腊形成的殖民色彩奠定了基础。
希腊各城邦的奴隶主,对内有广大奴隶要统治管理,对外要进行商业贸易和殖民地的掠夺,还要警惕各城邦因为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争,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武装力量来进行保卫。因此,古希腊城邦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培养符合军队要求的年轻人,开展体育活动,锻炼身强体壮的后备军人,就成为国家首选需要。希腊各城邦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都很重视,设有专门的体操学校,制定了从少年时期就参加锻炼身体的计划。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成为合格的军人,组建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是古希腊各城邦政治的共同需要。全希腊各城邦的国王都认识到竞技赛会是一种既能锻炼青少年身体,又能磨炼意志,且能燃烧青年心灵热情的赛场,都积极投入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会中去。在各个城邦的共同努力下,奥林匹克竞技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着成绩。特别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在反抗波斯帝国入侵时,兵士表现出的强壮体魄和战斗技能以及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使希腊各个城邦看到了体育竞技会的带来的巨大成果,增强了他们参加体育竞技赛会的信心。竞技赛会的规模也从全希腊的各城邦参加扩展到海外的希腊殖民城邦,甚至扩大到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共和国,成为向欧洲各地传播古希腊文明的最大盛会。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首先是内陆地区,以农业生产为根本,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基本上不需要商品的供给与贸易交流;政治上是奴隶主的专制统治,虽然也有过分裂争战的时代。但是,要求社会统一,过稳定的和平生活,仍然是各国君主和平民的共同愿望。
奴隶制国家,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统一年代,都需要强大的国家武装来统治奴隶和保卫国土的安全,国家机器的一切措施都是为富国强兵的目标而努力。作为社会文化的体育,首先是为建设强大的军队服务,一些对军队训练有价值的项目,如射箭、摔跤、驭车、兵器击刺、长跑、投掷、跳跃、游泳以及竞赛蹴鞠,都被统治阶级所重视,被列入军事训练的内容;这些体育项目既可以强健兵士的体魄,又能提高兵士作战的军事技能,是建设强大军队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奴隶主阶级在推行这些军事体育活动时,不是采取游戏娱乐自觉自愿的办法,而是采取强制推行的办法,以法制的命令社会上强行推展。
中国古代体育的开展是按照奴隶主或封建主的利益需要,以服务军事训练为前提,由统治阶级提倡,强制在人民中间开展,其文化特色便是军事性质的体育。其间,虽也使用过奖励的办法,或者以游戏娱乐的方式提高参加者的兴趣和自觉性。但是,强制性的军事体育训练是其基本方法,因此体育锻炼的成绩就不可能十分显着,也没有发生过体育高潮时期,文献中就很少有体育开展的情况以及体育人才的事迹,更没有体育运动成绩的记载。这种以军事训练推行体育的形式和闭塞的经济模式和专制的政治体制有关,没有开放的商品经济,就没有竞争的观念,也就不可能有竞争体制,也就不可能有体育竞技的特点。因此形成了古希腊体育的竞争性与中国古代体育的等级性的差异。
2.3教育与体育思想的差异比较
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必要手段,人类自从有了阶级,进入阶级社会,用什么样的思想教育下一代,培养统治阶级合格的接班人,就成为一个社会重要的方针。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虽然是处于同一个时期,同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人文习俗也有所不同,培养青年一代合格的标准,也就有了区别。
古希腊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典型的军事特色,不仅体现在运动会的产生上,也体现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二是教育功能,体育运动的道德价值比身体价值更大。柏拉图曾说,完善的灵魂可以改善坏的身体,身强力壮而不伴随着理性,则丝毫不能改善灵魂。三是宗教功能,娱神娱人,调节社会,奥运与神圣休战。从古希腊体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来说,古希腊体育文化是以主客两分身心两分为哲学基础,追求精神世界使人们勇敢开拓,探索未知,以发展人的能力和体力,即永远第一,争取超过别人,并逐步形成了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的基本模式,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生活平稳安定,虽然也有争战,但都是以保卫国家安全为第一要义。奴隶主的统治是以礼制治理国家,等级深严的礼制约束奴隶主各级官吏的言行,其教育思想就是培养礼制管理的子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以品德教育优先。在“国子”学校中的教育内容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中有身体活动因素,射、御的活动更有礼仪的规定,品德培养和身体锻炼是互为主次,兼而有之,偏重于德。人的一切言语行动都要联系到思想品德修养,礼仪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中,在体育训练中不可能没有礼仪的节制,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都要符合礼仪的规定,礼的要求与品德培养贯穿于体育活动整个过程。体育选练不仅仅可以使身体强壮,也可以使品德完善,体育也具有培养心灵的作用。然而在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其主旨精神始终是解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与古希腊文化的出发点是根本对立的。由于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作用,单一的个人显得毫无意义,仅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存在。求善与道德的一个特征就是自己的行为不能给他人带来否定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孕育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品格,从而形成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个性。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性,促进了以身心和一、动静结合為特征的东方传统体育形式的发展,然而却削弱了体育的竞技性。古希腊民族崇尚人的个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公平竞争,对现代竞技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易导致个性主义的膨胀。
参考文献
[1] 颜绍泸.世界体育史研究中的误区——东方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0(03):9-14.
[2] 谢凌宇.略论中西方传统体育的个性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0(05):8-10+7.
[3] 杨国庆.东方地理环境与东方体育个性的形成[J].体育与科学,1993(03):23-25.
[4] 孙鸿.影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01):31.
[5] 崔怀猛.古代中西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