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会芬
摘 要 课堂提问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是非常必要的环节,但现有的课堂中的提问存在过多,低效的现象。本文就所在学校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分析,归纳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问题 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1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通过对我校数学教师的听课,我发现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引入型提问,具激发兴趣之功能,新课的课题引入,或是一个新概念讲授之前,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以此方式创立课堂新意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积极促进作用,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提问方式。例如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一节课中,教师在进行课件演示前提出问题“ ①观察追踪动点M得到的轨迹形状。②观察两条线段|PF|和|PC|长度的变化和关系; ”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揭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都是有效的提问。但也有的问题,是简单的知识思维价值。如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又是如何判断的呢?”虽然直奔主题,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2)复习性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把学过的知识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一般在复习课或新概念新例题讲授前采用复习型提问。例如在《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应用》中提出问题“研究三角函数的变化,主要从哪几方面去研究?”即复习了旧知识,有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也有的提问,只是旧知识的简单重现,思维层次比较低。例如《正、余弦函数的最值问题》提出的问题”正、余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中的问题:“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这些提问常在高三复习课上出现。
(3)启发型提问,用以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想解决而又不能立即很好解决的问题,形成认知矛盾,这种提问一般用于例题分析,新知识加深拓宽等方面,以利于揭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1时提出问题“要分析动点满足的条件,就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已知条件中涉及了哪些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图形的性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导数的几何意义》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时,提出问题“△x→0时,割线AB有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结论。
(4)归纳型提问,归纳提问的过程就是知识提炼升华的过程,这样的提问多在对新概念的探究后归纳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或在一类问题的解决后,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步骤等,或对于章节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等。例如: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一节课中,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总结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但是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没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生就不会进行归纳。例如在《解斜三角形》,教师先让学生做了几个练习题,就让学生归纳解斜三角形的类型和解法,学生没有经历提炼的训练和过程,怎能进行归纳呢?
3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过研究和听课,我发现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导致教师自问自答现象;教师的连续追问,降低了问题的思考价值;教师提出问题,最后没有给出理答;对于学生理答的结果缺乏适当的评价等。因此,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2)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
(4)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小结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循序漸进,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