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嵘 张培艳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到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方面引起重视并且加强学习。
关键词 小学生 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1年修訂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但是在现实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过度强调解题方式的训练,却疏忽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生活化”成了口号和表面的形式,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调查
1.1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的调查方法,所采用的问卷内容、访谈内容是根据中国知网上查找的论文资料中的问卷部分信息和S小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1.2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S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25名数学教师及3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1.3调查过程
在S校教师的帮助和小学生的配合下,调查进行得十分顺利。在二、四、六年级各发放100份学生问卷,一共300份,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在整理后得知,出现错选,漏选等问题的问卷有24份,有效问卷为276份,有效率为92%。共发放了教师问卷25份,全数收回,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二、四、六年级的部分数学老师,进行了针对性访谈。在访谈的过程当中,主要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和建议。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不准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生活化很陌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方法不正确,并没有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学生的问卷中的数据也现实,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很大,但是老师在上课时不能恰当体现,这就说明教师的应用方法不正确,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
2.2教师无法充分运用教材实现生活化教学
教师不能依据课本进行生活化教学,说明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很局限。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不会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再创作,没有联系实际生活,一味的依靠课本,按照课本例题的编排顺序讲授新课,在课后题的应用中,就简单的留给学生进行课后的练习,接着进行评判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由此可见,教师不能充分运用教材实现生活化教学。
2.3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素材选择单一
问卷结合教师访谈看出,教师在生活化素材的选取方面,比较单一,对网络的依赖很强,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经验寻找素材,教师对学生关注度小,所以寻找素材没有方向。
2.4教学生活化课堂实施形式化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内容肤浅、表面,教师认为达到了生活化教学的目地,而学生并没有理解。同时,在导课环节用得最多,其它方面没有重视,这也是形式化的一种体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学方式也就不一样,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应该抓住每个学生得特点,而不是循规蹈矩,陷入了形式化。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进策略
3.1学校组织教学生活化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方向,就需要正确的思想加以引导。关于采用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校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学校领导团体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加强对教师教学生活化的培训,并且切实的施行。
3.1.1学校开展教学生活化的讲座
学校领导组织教师们参加关于生活化教学的讲座,请有经验的专家给学校教师讲解、培训,教室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增加教学生活化方面的讲座,至关重要。
3.1.2学校组织教学生活化的校内赛讲
教师在参加专业的培训后,一定对教学生活化有很大的理解和收获,并且会有自己对此方法的经验总结和教学风格。这时候,学校可以组织校内赛讲,进行评比活动,了解教师的学习和实施情况,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教师之间通过教学思想的交流碰撞,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体会这种方法的益处。
3.2教师研读教材,引入生活元素,提升备课能力
教师在把握教材的过程中,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掌握一册书的前后联系,上下册书的知识衔接,学会分析教材的内容,挖掘、整合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引入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开始学习《乘法分配律》,在计算(46+54)?8时,很多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利用分配律进行计算,教师可以讲解:我们班有8名同学要代表班级参加合唱比赛,需要班长去买8套演出服,其中裤子每件46元,上衣每件54元,问:班长需要带多少钱正好买。教师这样给学生分析问题,引入了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简便性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快,用得更准。
上好一堂课,备课是重要条件。只有在备课中全面、扎实,课堂教学才会井井有条。教师在备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后要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备课,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不同,但是学生的生活的大环境是相同的。
3.3教师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增强作业趣味性
课后作业的练习是为了巩固上课学习的新知识,可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师评判学生是否掌握新知识的一个标准之一。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时期,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很重,观察能力也很强,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经验,提升作业的趣味性。
3.3.1课后作业联系生活
现在学生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课本后的练习题和另外的练习册,所以学生的课后习题量很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对作业的布置很厌烦。虽然学生也可以把作业正确地完成,但是很多同学做不到“举一反三”。
学习二年级下册《时、分、秒》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生活规律,写一下自己一天的作息表,布置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上课学到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独立安排自己时间的本领。
学生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读数学绘本,记数学日记,巩固学习过的内容,体会作业的趣味性、生活化,让学生觉得写作业不是那么枯燥无趣,摆脱作业的包袱,让其成为一种乐趣。
3.3.2增加课后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
现在小学数学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应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课,但是由于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有很多实践课就放弃了。所以,老师应该增加实践活动的作业。
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的《校园中的测量》,这节实践课的任务是测量一下校园里的树木大约有多高,教室有多长、有多宽,学校体育场的一周大约有多长。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动手测量,鼓励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实践,寻找身边的事物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自身学习的兴趣。
3.4教师营造合理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应该让其发现学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合理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在会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学的魅力與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4.1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放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借助生活化的实例,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学习二年级上册《买文具》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境:教师在讲台摆放铅笔、橡皮、练习本等物品,并标注价格,给学生准备1角、5角、1元、5元的纸币和硬币,让学生买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买东西的过程和感受,同时应用了新学的知识,这学生在玩中学,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更深入。
3.4.2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营造生活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直观化,使生活化的情境映入眼帘,学生从书本上的文字跳脱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为了帮助学生的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做到立体图与平面图的对应,老师可以利用动画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物体直观形象,学生清楚看到每个面的形状,同时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物体的空间感知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3] 叶澜.让课程教学焕发生命力[J].教育研究,1997.
[4] 王全夫.要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J].江苏教育,2014.
[5] 罗海明.小学数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