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斌 谢浩然
摘 要 为了造就未来复合型人才,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现实需要。基于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法律素养诸多短板,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系统分析成因和根源,有的放矢地研究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这对于大学生提高法律素养、依法维权和预防违法犯罪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律素养 可行对策 有效途径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1.5文献标识码:A
全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大学生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宗旨。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应当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以适应大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所发生的一些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案、参与传销案等各类违法犯罪案件,折射出大学生法律素养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一些犯罪分子抓住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引诱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导致部分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进牢门。纵观大学生有关的各类违法典型案例,归纳起来,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法律基本常识缺失
部分大学生对于应知应会的法律的基本特征、分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相关法律知识不甚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区别,误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结果,往往等到被绳之以法之后,如梦初醒,才知道自己触犯刑律而犯罪了,不知不觉中成为犯罪帮凶或者成为罪犯。
1.2自觉守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大学生压根就不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有的虽然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但就是不能自觉遵守,对法律缺乏敬畏,抱有法不责众和侥幸的心理,自以为大家都在做,自己不会有事。
1.3依法维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部分大学生依法维权能力较差。
1.4激情违法犯罪自控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违法犯罪大多源于心理不健康,自闭孤僻,过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激动、性格急躁,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往往因恋爱告吹等区区小事而冲动,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
2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当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和“一刀切”,要突出重点,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2.1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知识
在大学生消费中,从总体上看,消费观念的主流是科学、合理的,但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消费技能、维权意识缺乏等问题。
2.2学习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部分大学生在消费中,不顾个人经济能力,互相攀比和超前消费,盲目追求名牌,恋爱支出过度,交际费用过度,以致于有的大学生借款举债消费。由于缺乏民间借贷有关的基本知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纠纷和思想压力,严重影响着自己的学业。
2.3学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方面法律法规知识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个人信息等现象,时而见诸媒体。为了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学习了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
2.4学习诈骗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为了预防诈骗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学生要了解诈骗有关的概念、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知识,做到知法和守法。强化自我防范意识。
2.5学习交通安全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部分高校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校内、校外都需要更加重视。
2.6学习证据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所谓“事实”,是指合法证据能够证明了的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明明有理而缺乏证据支持的当事人,却输掉了官司。打官司,实际上就是打证据,证据在诉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对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庭、高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营造氛围。
3.1家庭方面
应利用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机会,了解其在校的学习、生活、消费、恋爱等情况以及出现的棘手问题,结合自身生活阅历,言传身教,以自家的人、自家的事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用“依法维权”等有关典型案例教育、影响他们,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启迪。
3.2学校方面
在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方面,要狠抓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这一“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具体包括:创建校园法治文化园、创作法治文化艺术作品、聚焦重要节点普法、开设法律公共课。
3.3社会方面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预防违法犯罪,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联防联控,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结语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使学生守法、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