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晶
摘要:为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助力中学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我国实行了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综合素质本身不完善、高校招生过程中公平与效率问题以及录取学生的人才培养衔接问题,综合评价改革受到较大阻力。因而,本文从构建科学的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继续扩大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自主权以及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加强长期追踪观察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录取;高考改革
一、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校特色发展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40余年,很多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随着时代发展,高考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而把綜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将有助于淡化“唯分数论”,有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并建立更加多元和前瞻性的高校招生机制。综合素质评价同时给高校特色发展带来了机会,高校也应该抓住机会,提升高校的招生能力,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和特点有明确的界定和描述,并要求学校教职工准确理解和掌握;第二,明确规定招收生源的知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三,制定相对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招生录取办法。
(二)助力中学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的转变,必然会影响中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由传统的“唯分数论”转变为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选择录取机制,中学也必将从“学什么,考什么”转变为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模式也从重视分数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从高中教育的实践逻辑来看,将综合素质评价用于高校招生,可以在短期内为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的“落地”提供一种直接动力,有利于促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融入高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常态化[1]。
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中的问题
(一)综合评价本身不完善
第一,难以量化,可操作性差。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在于它是可操作的,而在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实践中,难以量化,可操作性比较差,例如评价指标中对“热爱祖国”进行量化,赋予分数和评定等级时,评价者给定的等级或分数很难令人信服。
第二,可信度不强,主要表现在,综合素质评价本身属于质性研究,涉及很多内容,很难用具体分数量化。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和中学的升学率挂钩,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必定会尽量给予学生综合素质很高的评价,这也必将导致综合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缺失。
最后,区分度差。很多地区的综合素质评级指标都是用评语和分等级来表现的。但评语本身鉴别性就差,它对于区分学生不是有效的,而划定等级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素质,虽区分度较好,但有效和准确性却难以保证。
(二)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第一,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城乡区域公平问题。城乡上,高校多有面试环节,这对城市学生来说有很大优势;区域上,发达的苏南地区占据着优质教育资源。第二,诚信问题也会加剧不公平。高校要求学生提供的证书或材料,而这些是都可以造假的,加剧了不公平。
第二,高校招生的效率问题,包括以下两点:首先,成本较高。高校在综合评价录取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申请材料远多于招生人数,这些都无形中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其次,重复报考问题。许多考生为了增加升学机会,申请多所学校的综合评价录取,不仅浪费了高校的名额,还有很多已经录取学生放弃资格而选择更好的学校,导致“被遗弃高校”的效率因此大大降低。
(三)录取学生的人才培养衔接问题
高等教育中,选拔与培养是紧密联系的。综合评价录取旨在选拔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好、特长突出、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但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地方高校的综合评价录取基本上还处于重视选拔录取、轻视后期人才培养的阶段。[2]各高校在选拔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后续的培养中却没能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的潜能特质制定个性化长远的培养计划,结果简单的将费力选拔出来的学生和普通统考进来的学生一起编班上课,综合评价录取似乎失去了的意义、价值与初衷。
三、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是对高考一种有效的补充,但由于其本身不太完善,因而应构建科学的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可量化评价,即考核结果尽量以分数呈现。第二,客观评价,这要求中学校领导和老师高度重视,确保综合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可信度。第三,多维度评价,这样可以避免评价的单调片面性。当前的评价体系还不符合上述要求,还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规范综合评价的程序流程,中学也应按实际情况给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此外,综合评价结果要及时在学校公示,接受学生、老师及家长的监督。
(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升高校招生能力
现阶段我国仍是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政府有着决策和主导权。为解决综合评价录取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一方面,目前实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试点高校还很有限,导致各高校需要审核过多材料从而带来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但若政府扩大招生自主权,给更多的普通高校试点机会,一定程度上必然缓解各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除了政府做出必要改变,各高校还应提升自身的招生能力,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高效高速的选拔出本校需要的优秀学生,提高综合评价录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三)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加强长期追踪观察
当前我国实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在选拔录取人才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后续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各高校应树立“招生即培养”的观念,将精心选拔出来的学生,根据其潜力特质制定区别于统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得招生与人才培养相互衔接。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录取学生的长期追踪观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及时修正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反映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出现的问题,思考招收培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可能为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带来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张红霞,王洪席,等.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实施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57-68.
[2]王丹,顾松明,丁俊.地方高校自主招生中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