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中和之美

2019-10-30 07:14陆少坎
神州·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器物在实用功能上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在审美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丰富多彩的器物造型背后,蕴藏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和之美,这些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器物造型的理解和对审美的追求,是民族设计风格形成的理论依据。本文从传统器物的装饰设计、材质运用和造型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和研究,对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探索传统美学思想对器物设计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指导现代器物设计。

关键词:器物设计;美学思想;中和之美

引言:

设计的本土化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器物设计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在全国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下,现代器物设计要走一条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的道路,将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因此,对传统器物设计中的美学思想的探究显得十分必要。

1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其中对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哲学思想。综观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哲学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讲究“中和之美”。

关于中和之美,学术界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众多学术观点中,朱自清对中和之美的研究影响比较广泛。孔子的《礼记·经解》中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朱自清通过研究儒家的美学体系,认为儒家诗教中的“温柔敦厚”,“是和、是亲、也是节,是敬,也是适,是中。”朱自清的这种将温柔敦厚看做是中和之美的观点对学术界影响较深。除此之外,中和之美也体现在儒家的其他观点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高度赞赏中庸之道,要求为人处世要保持平和,把握分寸,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拖沓蹉跎。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太平,万物和谐。儒家的人本思想强调物和人的关系要处理得当,以符合人性的需求为标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重要性,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社会和自然的发展水平。

道家的“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阴阳调和才能衍生万物。阳为刚,阴为柔;阳在美学中体现为阳刚之美,阴在美学中体现为阴柔之美。阴阳两级在不断交融、变化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中和”的理想状态,所以道家思想十分强调阴阳、刚柔的结合。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而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就要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提倡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阴阳学说是不矛盾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雅与俗、浓与淡、轻与重、缓与急、虚与实、疏与密、方与圆、形与神等的关系,都可以归纳到阴阳这一对范畴之中。墨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是强调生产和节用,墨家重视生产以满足社会供给,在消费方面讲究节约。墨子提出的“生产”与“节用”两个观念是相辅相成的,生产是节用的前提,节用是为了更好的生产。既重视生产的重要性,又强调节俭的作用,认为凡事要张驰有度,超出造物基本需求的过度消费只会造成“不中”、“不和”。

中和之美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使歷代中国人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趋向内敛和含蓄,习惯于借助诗歌、山水、动植物等元素来婉转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维。也使得历代中国人对外部社会的变迁采取顺应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这一点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大融合时期都能保持文化上的独立与进步。中和之美对人们心理的这些影响更是反映到了艺术领域,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孕育出无数灿烂辉煌的艺术瑰宝。

2 中和之美在传统器物设计中的体现

历代精美的陶瓷、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等艺术品,无论在器物的装饰、材质和造型上,我们都可以隐约感受到中和之美。

2.1装饰设计讲究含蓄内敛

中和之美讲究“情理统一”,认为情感的抒发并不是无节制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理性和规范,不能过于激烈和狂放。因此,含蓄性是中和之美的重要特点,中和的艺术表现往往婉转曲折、韵味深长。传统器物设计在装饰上往往比较含蓄,擅长于利用一些雅致内敛的传统纹样和象征图形来传达与器物特性有关的一种情境,甚至其传达的信息与器物本身毫无关系,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情感表达。

比如酒包装容器的装饰设计,很少采用过于外露的表现手法或直白的文字说明来吹嘘、宣传自己的商品。古代用于零售的酒往往采用便于携带的葫芦包装,葫芦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了酒的代名词,所以古代的酒贩子只需在店铺外挂一串葫芦,摆几只酒坛子酒碗之类的器物就能清晰的传达商品信息了,而不用在葫芦上写明商品的性质和内容,只需在葫芦上写一个“酒”字,见图1。而店铺外酒幌子上的广告词也是“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用意境来说明产品的优良品质,十分富有诗意。

这种含蓄内敛的装饰理念在明代苏式家具设计中也能体会到,苏式家具主要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生产的家具。苏式家具形成较早,是明式家具中的杰出代表。它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用料及结构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点和朴素、大方的格调博得了世人的赞赏。比如人们常见的黄花梨脸盆架,见图2。其结构整体,线条流畅,装饰风格上十分素洁文雅,含蓄内敛。雕刻、镶嵌古朴简洁,不会过于繁杂。其装饰虽然简洁,但实用功能却十分丰富,结合脸盆放置、梳妆镜子、毛巾挂架等功能于一身,在今天看来仍是一款十分优秀的设计。这种含蓄内敛的装饰理念与苏式家具“惜墨如金”的做工用料是分不开的,榫卯结构的巧妙运用、雕刻多用小块堆嵌、暗处掺杂其它杂木等制作方法在苏式家具中比较常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制作家具的黄花梨、紫檀木等大都是名贵木材,使得工匠们在制作中物尽其用,尽量避免浪费,体现了墨家生产与节用相统一的中和之美。

苏式家具的装饰题材众多,除了普遍运用的缠枝莲、缠枝牡丹等花卉外,还有神话传说、山水风光等。装饰图形都是带有浓厚寓意的吉祥图形,如“二龙戏珠”、“龙风呈祥”、“福如东海”等。其核心意义都是反映人们趋利避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由此可见,传统装饰图案的重要特点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而且几乎所有常见的植物和动物都被看作是吉祥植物和吉祥动物,如龙、凤、鱼、狮、梅、兰、竹、菊等。古代先民们将生活中的吉祥信念转化为可视化的装饰图形,并用这些吉祥图形作为器物的装饰,来代替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将中和之美所强调的含蓄内敛表达得十分到位。

2.2 材质运用讲究自然和谐

我国古代用于器物制作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制作器物的材质经历了从泥土、草木等天然材质到陶瓷、金属等人工材质的转变过程。其中每一种新材质的发明和使用都对人们的生活和器物的品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器物在材质运用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自然和谐,尽量使用天然的材料,避免材料与环境的不协调。

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就是竹编,竹材是我国使用十分广泛的材料,尤其在南方竹资源丰富的地区,很多日用器物都是竹子制作的,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嵊州竹编。嵊州竹编所用的竹子一般有水竹、毛竹、早竹和燕竹等,用这些竹子劈成的篾丝像头发一样细,篾片像纸一样薄,可以编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其工艺到汉代、晋代时期已经日趋精致,到明清时期,嵊州出现了竹编作坊,以编制香篮、挈篮、鞋篮、考篮、食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竹盘、竹罐、竹盒子等。竹编容器的造型虽然多样,但是构成容器的材料竹篾,却是完全天然的。人们将竹子劈开,剖成竹篾条,改变的只不过是竹子的外在形态,草编制品、棕编制品等也是一样,既没有改变材料的自然属性,也不会破坏材质与自然的和谐。

除了竹编外还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竹制器物,就是竹筒。湖南、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利用竹筒来做饭,称为竹筒饭,见图3。云南竹子种类多,住的、用的、吃的都离不开竹子,竹筒成了他们的烹饪炊具。制作竹筒饭的竹材是香竹,因为香竹很长很细,内壁附有一层香气扑鼻的竹膜,用香竹装饭会增加米饭的香味。制作时将香竹劈成一节节的竹筒,在竹筒的上端开口,把洗好的米放进竹筒里,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竹叶将口封住。接着把竹筒斜放在火上烤,边烤边翻转竹筒,使内部受热均匀。等竹皮烤焦时就可以打开食用了,竹筒本身就可以当碗使用,也可以将米饭倒出,放置在芭蕉叶上食用,竹子的清香使米饭更加美味可口。竹筒也可以用来烧菜、做汤,是天然的优质容器。比起竹编来,竹筒对天然材质的利用更为直接和彻底,充分保持了材质的天然特性。文学大师席勒说:“一方面合乎自然,一方面合乎理想,这就是美”,这也许是对中和之美的很好注解,席勒对于美的理解在传统竹器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3 造型设计讲究饱满敦厚

在器物的造型上,受儒家“温柔敦厚”中和之美的影响,古人喜欢完整饱满、稳定对称的结构。这种形态圆润和善,象征着圆满、富足和吉祥,不会与环境形成尖锐的冲突,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玉壶春瓶,其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左右呈现出完美的“S”型对称。这种瓶的造型起源于唐代,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玉壶春瓶造型几经变迁,从唐代的饱满圆润,发展到宋元时期的清秀瘦长,又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饱满敦厚兼具灵秀俊雅,见图4。明清时期的玉壶春瓶流传甚广,在造型上继承唐、宋传统艺术风格,敦厚质朴,将唐代艺术的奔放饱满和宋代的灵秀俊雅融为一体。这种造型上部纤细柔美,下部浑圆饱满,既不张扬又不失精致,使人感觉雍容华贵中透露出内敛含蓄之意,极具艺术观赏品味。

玉壶春瓶将“精致”和“粗犷”、“华丽”和“质朴”、“纤细”和“敦厚”等众多的审美因素很好地统一在一起。相互衬托,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但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也体现了道家阴阳学说中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在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3 结语

中和之美在中国各个时期的传统器物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当有新的材料和工艺出现时,古代器物设计不会全盘推翻以前的形式,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使新的器物造型在增加时代感和工艺水平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审美内涵,不会给使用者带来突兀的感觉。陶器中的很多器型,如鼎、鬲、釜、樽、爵等饮食器和酒具都在青铜器、瓷器、金银器、竹木器上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直至演变为现代的日用器皿。可见“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对传统器物造型设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提倡本土化设计的今天,这种美学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能够赋予现代器物设计以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儒道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国庆.中和之美—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风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赵强.中国美学中的阴阳思维探究[J].大众文艺,2008 (12)

[4]钱秋虹,谢建明.浅析明清玉壶春瓶的艺术特色[J].兰台世界,2015 (12)

[5]丹宁.中国陶瓷这棵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6]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邵琦,李良瑾,陆玮.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8]韩景平.中国传统包装容器的发展及影响[J].中国包装,1987 (2)

作者简介:陆少坎(1984-)男,浙江人,硕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真善美的统一:论威廉·莫里斯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