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加棣
[摘 要] 职教20条提出并已启动的1+X证书制度,目前已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拟从分析职业教育和行业标准发展的需求以及院校先行先试的深厚基础,尝试解析1+X证书制度的内涵和实施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36-02
2019年初,期待已久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出台了,“职教20条”秒成职教人的“热聊词”与“流行语”。职教20条规划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路线图,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其中,拟于2019年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工作成为亮点引发社会关注。启动1+X证书制度,旨在强化职业学历教育在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的同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为社会各行业领域已经获得技能资格的人员,通过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的“桥梁性”专业课程学习,取得该专业学历证书的一种有益尝试。1+X证书制度将开启我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将改变、冲击和刷新我国各项职业资格国家标准。
本文拟从分析我国职业教育、行业标准发展的需求以及有关院校前期的有益探索,进而尝试解析1+X证书制度的内涵和相关问题。
一、职业教育及行企发展需求催生制度创新
(一)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截止到2018年,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我国职教规模已达世界之首,全国有1.17万所职业院校,在校生达2685.54万人。其中,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在校生1133.7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普通本专科的46.63%和40.05%。据教育部预测,到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同时,全国将有计划地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目前,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等领域,70%以上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均来自职业院校,他们已经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生力军。
(二)行业标准日新月异
历经40年改革开放,现代科技革命使传统产业和社会分工体系无论职业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巨变。1999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其他部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及2015年新修订版向社会公布的各职业类别,已经不太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兴产业、行业和新型职业。现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不够、且更新周期长,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同时,因为“放管服”改革形势的需要,国家将大部分不涉及国家安全以及民生资格证书的职业(工作)规范要求、职业技能评价等责权下放给行业企业,由他们组织开发社会化职业证书,因而使大多数证书存在标准不一、内容重叠、规范不稳、范围狭窄、覆盖面小等突出问题,亟待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制度新构架。
(三)先行先试基础深厚
26年前,《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就正式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此后,各校先后开展了“两种证书”试点和“双证书”制度的大力推行,院校及相关行、企开展了广泛深度合作并取得成效和丰富的经验。其中,尤其是上海、湖南、天津地方教委和相关高校先行先试,按照“专业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跨岗位综合技能”的思路,大力开展“课证共生共长”“从教到学”“课证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性研究与创新,形成了“以点控面”“由果溯因”“从教到学”等质量监控、质量诊断及质量保障机制,为“1+X”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奠下了实践基础和成功经验。[1]
二、1+X证书制度内涵丰富值得深刻领会把握
(一)1+X具有契合类型教育的评价制度特征
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其单元主体办学格局,即传统的学校定界教育,将向学校与企业、行业甚至社会机构的学习运行场所等协同育人的双元主體转变,从而使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跨界、整合、重构的三大明显特征。将1+X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体现出职业教育“产—教”“校—企”“工—学”“理—实”等双元办学模式,映射出职业教育活动的潜在规律,其人才标准是学校教育标准与行企等社会用人标准的综合应用,人才评价是学校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的有机结合,其共同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不仅适用于学龄人口的国民教育标准,也同时适用于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源开发标准。因此,1+X证书制度可以大大提升职业院校评价的社会影响力,并且能够促进职业院校评价向社会开放,此亦为契合类型教育的评价制度特征。[2]
(二)1+X凸显职业教育制度的整体性
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是鼓励职教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制度基础。严格说来,1+X不仅仅是两种证书,而应该理解为两类证书,“1”是学历教育的凭证,“X”是两种以上职业技能凭证,二者虽分属两类不同认证标准,但鉴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受教者职业导向的需求,只有二者相加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经过学校职业教育和行企、社会共同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既服务于学校与学生,又服务于社会与企业员工,因此1+X证书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制度,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制度。
三、实施1+X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1+X系统工程建设必须严格对标国家规范
职教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X是一个系统工程:(1)必须按国家开发标准,即:职业技能国家水平证书开发指南、国家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目录、职业技能考核管理办法等实施建设;(2)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以社会化机制招募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若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3)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对证书质量、声誉负总责,严格做好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以及协助试点院校实施证书培训等工作。
(二)正确认识“1”与“X之间相生相长的关系
从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看,1+X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教育目标构成方可完整。学者孙善学先生认为,“1”与“X”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融合、补充、置换三大特性,给受教者和施教机构均带来了可操作、可实践、可受益的便利。因其融合性,“X”与“1”的口径较为吻合,职业覆盖面较大行业通用,有利受教者在基本重叠的教育过程和学习时长里同时获取两类证书,提高获取入职资格的效率。因其补充性,由具备资质的社会培训评价机构来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并实施证书培训,不仅可以补充院校由于新兴产业、行业的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技能不断挑战传统职业和标准的能力空缺,而且可以使“X”证书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口径适用范围更大。因其置换性,在职业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用“X”证书的培训与学习置换出一部分传统的单纯学历教育周期,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三)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稳步推进
职教20条强调,1+X等級证书的开发与实施,将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面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实行目录管理,建立退出机制。该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不将其作为毕业的限制条件。目前,教育部按照“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育训结合、保障质量,管好两端、规范中间,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2019年将首批试点启动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开发、物流管理、老年照护、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等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部还同时提出,首批试点院校应以高职学校、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为主,并大力倡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国家开放大学等积极参与。其中,省级及以上示范(骨干、优质)高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具有行业特色的有关院校参与试点,还必须在证书对应专业、连续招生年限、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及培训资源、“双师型”教师比例、行企专家比例、教学管理、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符合要求。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领导,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目前,教育部已建立起院校和培训组织之间的联系桥梁,有条件的院校和社会培训组织正在积极、有序地加入此项工作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1+X证书制度的启动与实施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新框架的构建拓开了崭新的路径,使职业教育凸显出与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鲜明特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力。
参考文献:
[1]戴勇.“1+X”: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制度新构架[J].机械职业教育,2018(11).
[2]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