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

2019-10-30 06:58高佳一韩晓莉
北方音乐 2019年17期
关键词:嬗变审美特征发展趋势

高佳一 韩晓莉

【摘要】扬琴音乐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扬琴音乐审美观念与传统音乐审美观念相比截然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建国前、1949年—1999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从作品的创作来源、演奏形式、作品内容等方面,阐述扬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最后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思考扬琴音乐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扬琴音乐;审美特征;嬗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扬琴音乐作品的审美阶段

随着时代的更替、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扬琴作为传统民族乐器中的一员,音乐审美特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审美直接引领着音乐作品创作审美的改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年前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

第一阶段,该时期的扬琴音乐主要以民间音乐的审美特征为主,乐曲多取材于戏曲、民歌等地方音乐,用做伴奏乐器,由民间艺人演奏,音乐作品地域性划分较明显,乐谱常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经过多代民间艺人的整理,逐渐形成早期的四大流派(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四川扬琴流派、东北扬琴流派、广东扬琴流派)。

由李德才、李克贵演奏谱,李克贵整理的四川扬琴作品《将军令》,是“四川扬琴流派”的标志性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扬琴传统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体现了扬琴自身的民族性与传统性特征。“将军令”原先是四川琴书的器乐曲牌之一,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的曲艺形式,主要描写古代战场斗争厮杀的场面。经过多代传承艺人在曲牌的基础上创作整理,形成今天的扬琴独奏曲目《将军令》,因而蕴藏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江南丝竹扬琴的代表作《弹词三六》(原名《三六》)同样显示出本时期扬琴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扬琴自明朝末期从波斯传入我国后,最早进入江南等地区,与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组合成江南丝竹乐队,以丝竹合奏的形式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合奏形式的《弹词三六》则为江南八大丝竹乐曲中的代表乐之一,在保留基本旋律的情况经过民间演奏者的改编整理成为今天的扬琴独奏作品《弹词三六》;广东扬琴的代表作品《旱天雷》与以上两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作品是十九世纪扬琴演奏家嚴老烈先生根据民间传统乐曲《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而成,《三汲浪》是广东民间音乐中最古老的乐曲之一,描写久旱闻雷,人们期盼大雨的情景,音乐上充满浓厚的广东地方色彩;再如根据东北秧歌、二人转改编的作品,都充分体现第一阶段扬琴音乐的大众性与传统性,扎根民间音乐,继承地方音乐特点的审美特征。本时期的音乐作品流露民俗百态,展现出丰富的美学意向,符合各地音乐需求和大众审美需求。

(二)1949年—1999年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政策逐渐开放,扬琴音乐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逐渐变得专业化、技术化,音乐创作也由传统民间创作转向专业化独奏作品创作,形成文人审美的形态特征。随着高考政策的恢复,民间艺术工作者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培训,得到专业创作、专业演奏技术的熏陶,因此扬琴音乐作品在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淡化流派特征,运用五声性音阶以及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淡化民歌元素体现更广泛的音乐内容。由此扬琴音乐进入了我国民乐地域题材的新时期。该时期描绘的意象常以自然风光为主,借景抒情展现传统音乐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具有本时期代表性的演奏家黄河教授在地方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川江韵》《黄土情》《巫峡船歌》等既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又融入新型演奏思维的扬琴独奏曲目,这些作品在地方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思想和创新性的演奏技法,扬琴音乐审美也随之得到丰富和提升。其中代表作品《川江韵》,创作者在传统四川地区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淡化戏曲音乐色彩,运用五声性音阶,引用四川琴书、山歌和劳动号子等音乐元素,描绘烟波浩渺的川江风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川江人民,极大的提高扬琴演奏技术的要求,乐曲结构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器乐“起承转合”的四段体形式,创作思路上一定程度的反应“此时无声胜有声”“曲尽意无穷”的美学观念,对扬琴音乐的创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另一位著名扬琴演奏家于庆祝创作的扬琴独奏作品《美丽的非洲》,这是一首极具非洲浪漫风情的扬琴佳作,富有浓厚的非洲音乐语汇和动感复杂的节奏形式,展现非洲原野的广阔地貌和非洲人民热情质朴的民俗生活。利用扬琴的击弦特点,模仿非洲鼓乐文化,中西融合,开拓了扬琴作品创作在中西音乐融合方向的新思路;此外,异域风情的代表作品《节日的天山》,曲作者曹玲描写了新疆天山脚下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乐曲融入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节奏鲜明,充满浓郁的地方韵味。同题材的地方音乐作品《拉萨行》《古道情》《天山诗画》等,审美共性都是带有文人审美的形态特征,逐渐成为扬琴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并直接影响到后续阶段的音乐创作。

(三)2000年至今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

受现当代快速生活节奏、高速信息交互的影响,第三阶段的扬琴音乐偏向抽象化、多元化的审美特征。受专业作曲人士的关注,扬琴作品创作开始涉及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各个乐派的作曲技法,摆脱传统五声调性和传统结构,运用全音阶、不和谐音程等新颖的创作手法极大的冲击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为扬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扬琴界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作品《春》,创作于2009年底,是扬琴组曲《四季》中的一首,由黄河教授和青年演奏家王瑟共同创作。本首作品分为“春之歌”“春之舞”“春之乐”“春之梦”四部分,打破以往传统曲目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采用散板—小快板—慢板—快板—散板的结构形式;调性上采用西方作曲大小调交替的创作手法,交替使用a小调、G大调、C大调、降B大调,调性布局清晰合理;和声织体复杂多变,大量运用七和弦、九和弦、十三和弦,音响效果极为丰富;伴奏乐器在钢琴基础上加入小提琴,音色温柔华丽旋律感强富有歌唱性;乐曲借鉴西方浪漫主义晚期、印象派早期德彪西的创作手法,运用不完全全音阶式进行,与传统扬琴作品和谐自然的审美特征形成对比,使得音响色彩朦胧、神秘,新颖脱俗;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场景,营造了绿意盎然万物生长的意境;当代扬琴作品中,与《春》听觉体验截然不同的作品《圈》,体现本时期音乐审美的另一方向——淡化旋律美感,注入哲学思想。这首作品是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冯继勇于2004年创作的当代扬琴作品,乐曲描绘的为一种无尽循环往复的哲学思想,正如冯继勇所说:“我所理解的圈是一个上升的,或是一种无极的概念。其实生活本身就是种圈,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喜悦,随之而来的痛苦,之后又回到起点,无休止的追求。”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音乐张力强,调性变化复杂,给人循环上升无限遐想的视听感受。与浪漫梦幻的《春》相比,更加具有哲学抽象的韵味,两首作品皆体现了当代扬琴作品抽象化、多元化的艺术审美特征。此外,直接用西方化、现代派的创作思维去创作的扬琴演奏曲目还有《狂想曲》《蝶之翼》等,皆可感受到当代扬琴音乐审美趋向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总而言之,扬琴音乐审美的嬗变与时代更迭息息相关,符合人们对音乐需求的发展规律,满足民族音乐现代化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嬗变审美特征发展趋势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