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涛
摘 要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本文主要论述高职院校鲁绣传承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打破高职院校鲁绣传承传统教学模式的途径,提出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中建立适合鲁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模式,达到高职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的目的,对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鲁绣传承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鲁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遺产的定义: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特点的深刻认识,对保护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鲁绣
鲁绣,山东生产的刺绣品,为山东的代表性刺绣,因山东省简称为“鲁”,故称为“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鲁绣风格与其他绣品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为题材。
2.1鲁绣工艺特色
鲁绣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是济南发丝绣(纯手工绣制)。在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朔像》,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寸,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宛如历史的画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2.2鲁绣的兴起
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已经兴起,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为鲁绣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鲁绣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鲁绣在齐鲁大地已广泛盛行于民间。
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
3高职院校鲁绣传承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鲁绣是中华民族传统设计造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中,特别是在山东高校中,都没有开设鲁绣专门课程,有的学校仅仅是开设一个手工课,或让鲁绣大师到学校讲座,虽对大学生了解鲁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鲁绣的传承、创新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没有系统的对鲁绣的研究、没有高校鲁绣课程、没有批量学习的大学学生、没有系统化的实践设计、没有热心鲁绣教学的师资,都是鲁绣传承需要解决的问题。
4高职院校鲁绣传承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审美感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的年轻人比较注重对时尚的追求,而对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则认为是老土、落后并加以否定,非物质文化受现代西方设计的冲击很强烈。随着一些优秀的年龄较大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不断故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正在流失。所以,我们的民族非物质文化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还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本质上的改变。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省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鲁绣大师工作室”。特意聘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宋爱华大师,以“传承鲁绣古老工艺”为己任,开创了“融合传统师徒相授于学历教育”之先河,赋予现代学徒制新思想、新理念,培养鲁绣产业急需的专门人才,致力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传承保护、鲁绣设计研发创新、鲁绣人才培养培训、中国鲁绣文化众创空间等问题。学院为了能更好的培养鲁绣人才,充分发挥宋爱华大师的实际技能和经验,决定釆用最能体现工学结合的工作室模式,成立了宋爱华鲁绣大师工作室。
4.1遵循传统,开拓创新
宋爱华鲁绣大师工作室鲁绣传承的方式,以鲁绣技艺传习为主,采取了的“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师徒相授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高职教育先进理念,是传统文化和现代高职教育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民间美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教学中讲与练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鲁绣传承与鲁绣创新的结合。
4.2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传统技艺
4.2.1传统鲁绣技艺传承方式
鲁绣是民间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前传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言传身教为主。言传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家庭或亲属直接传授的传承方式。
4.2.2大师工作室的现代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宋爱华鲁绣大师工作室,借鉴原有教法,师傅领进门,面对面、手把手的交,让学生体会古老的手工创造、行业规范,养成古典的耐心。创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创客空间一体。目前,许多艺术院校培养的大都是現代设计人才,而忽视了传统手工技艺的训练和实践。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鲁绣企业合作,培养鲁绣传承与创新高职人才,产教融合,建立了一个传承传统技艺的现代鲁绣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引进山东省博物馆、济南鲁绣等鲁绣设计、制作真实项目,按照“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全流程教学组织模式推行分段式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创造高技术技能人才;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开设了文化基础、造型基础、设计基础等模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这标志着鲁绣已步入现代职业教育轨道,鲁绣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职教现代化变革。为加强鲁绣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山东鲁绣研究中心主任宋爱华担任工艺总监,同时还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鲁绣大师,形成了一支工艺美术大师领衔,鲁绣大师、专任教师、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产品流程,推行分段式教学。绣稿设计教师和鲁绣工艺教师同堂授课,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毕业作品即高端产品。学院与鲁绣企业在鲁绣人才培养、鲁绣企业员工培训、鲁绣技术研发、设计创新等方面建立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关系。鲁绣行业的人才培养跨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专业+大师工作室+产品+众创空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懂设计、懂工艺、创新强、悟性强、上手快。宋爱华鲁绣大师工作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鲁绣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4.3手艺人与艺术教育的高度融合
传统鲁绣,千年以来,依赖的是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授,身传技艺契入深,但传承面窄,效率低。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宋爱华鲁绣大师工作室,开鲁绣传承与创新之先河,鲁绣人才培养走上了一条快车道。
4.3.1言传身教,倾囊相授
目前,宋大师面对多名徒弟,在绣制鲁绣作品的同时讲鲁绣技法与鲁绣制品课,条理化、系统化、循序渐进层次化。大师带徒弟手把手交,面对面的教。每一个程序大师都是手把手的交。教徒弟怎么分线;在绣制的过程中,结合画稿,手把手交徒弟怎样更好的完善整幅画的绣制;如何运用各种针法,大师经常亲自绣、做示范,告诉徒弟要注意鲁绣技法、针法的运用等。
4.3.2古今结合,创新发展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宋爱华鲁绣大师工作室把传统师徒相授融入现代学历教育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宋爱华鲁绣大师工作室定向为中国鲁绣产业培育鲁绣刺绣、管理、营销等高素质创新创业创造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具有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新鲁绣人才。鲁绣传承的方式、以鲁绣技艺传习为主。宋大师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大师自己动手做示范,学生练习、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手动实践能力。传承方法包括:民间美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教学中讲与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5结语
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变农耕文明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为现代科班学历教育,从身授到课授,鲁绣领先在传统刺绣行业实现了华丽转身。鲁绣传承的创新,实行“专业+大师工作室+产品+众创空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产品设计即创意创新,学生作品即产品,培养新型鲁绣人才。